□文/项宝慧 文军
2021 年初,我国扶贫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消除了绝对贫困。接过脱贫的胜利火炬,进入全面乡村振兴阶段,首要任务是产业兴旺,做强产业支撑,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同志说,只要农民脱贫了,集体穷一些没有关系。我们说,不对!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关系重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不仅可以从村级集体经济中获得收益,集体经济的公益金以及提取的福利费可以用于村庄路灯、道路、文体场所、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建设、生态保护、文体活动经费等投入和公益事业发展,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福利[1]。目前,广西大部分地区农村生产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农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市场经济不敏感,意识不强,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规模较小,以种植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缺乏规模效益,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导致农村经济不活跃,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薄弱。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其中“产业振兴”的建设要求反映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核心要义之一。对此,在新发展阶段下,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大部分农村地区均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镇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各村(社区)支书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是突出“一把手”工程。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作为“书记抓、抓书记”重要工作,加强镇级统筹谋划,定期分析研究,解决困难问题,督促村级贯彻落实,抓紧、抓实、抓牢各村(社区)支书牵头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并纳入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三是提“早”谋划定方向。镇党委组织各村(社区)制定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计划,并多途径向上级部门申报,积极统筹党建、扶贫、乡村振兴、联镇包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等资金,强化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做到周密部署,高效推进。
一是引进致富能人,打造特色产业。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鼓励党员全程参与,动员有作为、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回乡创业,因村制宜发展种养、旅游、工业等产业。二是强村带弱村,合力谋发展。根据部分村(社区)缺乏资源、资金的实际,按照村级增收、村民收益的原则,由镇一级组织由强村党支部牵头,联合各村(社区)入股成立工程服务队、物流运输队等,承接项目实现增收。三是因地制宜,多措共举提质增收。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村级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盘活,将闲置山地、旧办公楼、厂房等固定资产出租,实现增收;鼓励各村(社区)采取投资企业分红、合作经营方式增加收入;采取多种途径,鼓励村级自主发展。发展肉牛养殖、泉水鱼养殖、优质水稻种植等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为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稳定收入[2]。
一是持续推进“头雁工程”。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列为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每年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村干部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不断提升村“两委”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能力。二是规范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发挥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监管作用。三是加强镇级审批把关。开展廉政教育,完善工作制度,强化资金审批。对2000 元至1 万元的支出由分管领导审批,1 万元以上5 万元以下的支出由镇长审批,大额支出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审批,确保集体经济支出更加规范。
在脱贫攻坚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助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一方面它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对市场又有较强敏锐性,它可以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其独有的制度背景和发展方式,使得它在整治盘活流转大片撂荒土地、打造农产品品牌中成为了主力军。但是,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搭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快车,许多村集体未能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足够的重视,许多村“两委”干部担心该合作社是早期人民公社的另一种现代化变形,难以带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得到很好地融合共同发展[3]。
大部分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理事成员与村“两委”干部重合,导致村干部分身乏术,无法集中精力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农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负责人,“村社合一”方式是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受到市场经济和外出务工的影响,大部分年富力强、懂管理经营,有干劲、闯劲的人外出务工或创业,村里剩下的大多是年纪偏大的村民,导致多数村“两委”干部多是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的村民当选,且部分“两委”干部思想保守、缺乏经营能力,“等、靠、要”思想严重,缺少主观的思考和市场化思维,对发展经济的风险警觉性不够,缺乏管理经验和种养技能,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对市场判断力弱。且村“两委”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较多时间用于完成中心工作,对发展集体经济工作缺乏耐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没有精力思考长远之计,导致村集体经济无法得到专业性的管理。
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由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进行管理,但是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经营范围有限,且缺乏相关的资质,在注册农产品商标、兴办经济实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直接承接或实施项目,只能是作为第三方承领部分小项目,只能是由具有资质的公司承接工程后进行转包,经营收益大幅度缩水,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限[4]。
部分村集体经济项目原始的投入资金都来源于中央和省(自治区)级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的资金,都是一次性投入,后续没有资金投入再生产,完全依靠项目自身的营收,但由于运营前期,按照市场规律,项目难以形成资本积累,且对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投入再生产的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导致无法扩大再生产,无法盈利。同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只是一个管理主体,大多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缺乏相应技术支持和相关的服务,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能应对市场变化[5]。
通过村党支部管理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聘请专业团队管理,股份可以由村集体股、村民股、管理人员股与其他人员股构成。并引导集体未分包到户和已分包到户的农用地、撂荒耕地等资产入股合作社,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集中力量办大事[6]。不仅响应了党的二十大号召,推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和领航作用,领导开展农村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还进一步探索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强化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路径。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着大量集体资产,但大部分都是闲置资产,如果将这些闲置资产盘活起来,发展潜力巨大。山岭、林地、园地、水面及旧村委楼、购买的商铺、自建的厂房等资源可以通过流转、出租增加收入。或者将集体资产、个人资产和财政扶持资金等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增加村民收益,也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例如,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望齐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发挥山区资源优势,通过“支部+合作社+能人+农户”模式,吸引经济能人返乡成立南宁市伶望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村集体和能人共同筹资筹劳,建成占地面积3000 平方米的肉牛养殖产业园,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并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前期养殖技术指导到位,后期也保障了销路畅通,与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签订肉牛、肉牛育肥和保底销售协议。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还通过流转发包村民林地,与南宁市齐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建成占地面积389 亩的油茶种植产业园,发展油茶种植等产业。形成“种养结合、农牧互补”的循环链条,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20 万元以上。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组建工程施工队、农业服务队、物流运输队,以及出资成立专业合作社、村级网店、公司企业等类型的经济实体,探索资产项目化经营,等等,不断丰富集体经济发展形式[8]。例如,桂林荔浦市茶城乡文德村围绕“生态养生”做文章,为拓宽村集体获扶持、获资助的渠道,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申报示范项目、林下种植奖补等,累计获得上级扶持资金270 万元,并吸引社会资金认购种植的形式注入股金。文德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村民合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借力“梦里茶乡”田园综合体建设和乡村振兴品牌,积极谋划产品展示和深加工、产业链接循环和一体化建设,开发打造集花海观赏、农家乐、民俗活动、竹排漂流、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建成了休闲养生与生态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实体。
位置邻近、资源相似、产业类型相同的行政村可以联合发展产业项目,以强村带动弱村,通过共同出资组建经济联合体,可以减弱发展风险,增加投资回报。例如,广西灵山县陆屋镇31 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出资成立的平台公司——灵山县陆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有限公司,是钦州第一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投资活动、乡镇经济管理服务、供销合作社管理服务、公共事业管理服务、技术推广、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村民间工艺及制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该公司目的主要是通过利用陆屋镇资源丰富,交通区位等优势,既有大工业园区,又有经济强村,从而推动土地流转、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壮大发展各村(社区)的村集体经济。
人才问题已成为当下制约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路径。吸引经济能人主要是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赋予非村内成员一定的集体股收益分配权,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薪酬待遇等方式,进而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一种人才模式。例如,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由专业人员协助管理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不仅可以减轻村干部的负担,还可以使得村集体经济得到专业化管理。培养乡土人才是指培养农村中专、大专,甚至是大学生,但由于大学生返乡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可以以中专、大专生为重点,开展创业“领头雁”计划,建设乡土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并引导其反哺服务农村,进而解决农村青年力量不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谁来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