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宝珠
在我国的整体农业发展过程中,玉米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玉米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玉米的深远发展来看,需要朝着精细化迈进,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产量。也正是因为如此,就需要更加注重玉米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工作。
栽培对于玉米的生长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栽培技巧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着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玉米栽培主要包括:
(一)施肥。作物的生长需要光合作用,再辅之以施肥才能够给予玉米更多的营养,从而更好的生长。玉米分有不同的品种,如果想要保证施肥达到预期效果,则要根据种植的玉米品种来进行选择[1]。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玉米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有所不同。基于此,对玉米进行施肥时,首先应该考虑土壤的肥力,如果肥力较低,施用基肥时,则需要与玉米种子分开,防止将种苗烧坏。其次,在玉米生长期间可能会出现幼苗空秆的情况,为防止这一情况出现,应该注重氮肥的播撒。
(二)灌溉。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水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生长过程中由于水分的蒸发和日照的影响,土壤中的含水量会逐渐降低,为保证玉米能够健壮生长,合理灌溉必不可少。目前玉米灌溉大多仍以浇灌为主,这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土壤的含水量[2]。应该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来灌溉,例如在玉米播种时期,及时灌溉,以保证种苗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而后在生长期间应进行2~3 次灌溉,在玉米的最后生长阶段需要根据土壤墒情进行科学灌溉。
(三)田间管理。玉米在整个种植阶段应该科学且合理的进行田间管理工作。及时去除田间杂草,为玉米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遇到暴雨天气,应及时查看田间是否有积水,并及时做好积水处理,防止苗被淹死。如遇到干旱天气,及时浇水,要浇增产水,让玉米能够更好的生长。除此之外,在整个过程中要重视病虫害监测工作,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让玉米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环境中。
(一)玉米蚜虫。如果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出现玉米蚜虫,则会使玉米的质量严重下降。且玉米蚜虫一旦出现,容易大面积爆发。玉米蚜虫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并且强力吸附在玉米的叶片上,影响玉米的生长。为此在种植过程中若出现玉米蚜虫,可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 克,对水30 千克喷施防治,可及时抑制玉米蚜虫的繁殖和扩散[3]。
(二)苗枯病。当玉米患上苗枯病后,植株会比正常的玉米低,严重影响生长速度。若玉米苗枯病在初期没有得到及时的防治,则会导致根部溃烂,最终死亡导致产量减少。种植者可于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 天。用40%克霉灵6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 倍药液浸种40 分钟,晾干后播种。预防可用1000 倍多菌灵加氯化钾2~3斤灌根。如果在生长过程中,此病已经出现,种植者可用50%多菌灵600 倍液,20%三唑酮1000 倍液连续喷施基部2次防治,每次药物间隔7天左右。
(三)玉米螟。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虫害之一,主要寄生在玉米的植株上,并且以植株的叶子为主要食物来源。玉米螟出现时,若没有及时发现,则会逐步进入到玉米的内部,严重降低玉米质量。种植者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预防此种病虫害的出现。例如可以用赤眼蜂蜂卡或者投放赤眼蜂蜂球,减少玉米螟的虫卵。或者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心叶末期若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到10%,或吐丝期,虫穗率达5%,可用1.5%辛硫磷颗粒剂及细煤渣按照1:15 的比例拌匀,然后撒入喇叭口内,也可以用药液进行灌注。
(四)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多发病害。玉米丝黑穗病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落的丝状物。应选育抗病品种为基础,结合农业措施与药剂处理进行综合防治。如果此种病害已经出现,要拔出病株,带到田外进行深埋,同时应该选取相关农药进行喷洒。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玉米与大豆、薯类等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从而降低发病概率。
总而言之,想要使得栽培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则需要根据当地的水利条件以及土质等综合因素进行考量,选用综合抗性好的品种,以保证玉米良好的生长。而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首先应该注重前期的预防工作;其次,针对于病虫害的出现,也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有效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