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颖,方成俊,陈 晖
(东山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福建 东山 36340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发达国家中约有80%的疾病与33%的死亡原因与当地水源、水产、食品遭到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海水中的病原菌与人类感染的关系密切,人们因为接触或摄入污染水源和海产品而出现细菌性感染的事件在新闻中时有报道。水产品中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
副溶血性弧菌已经成为我国这几年由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常因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水产品而出现食物中毒[1-2]。国家食源性病原菌监测网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生规模已经跃居细菌性食物中毒首位,特别是在沿海城市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中,由副溶血性弧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占60%以上[3]。贝类作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海产品食物来源之一,已经成为漳州市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居民对食用贝类的需求较高,其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4]。
牡蛎等贝类为滤食性软体动物,活动性低,在滤食的同时也可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吸入体内并蓄积,具有很强的生物富集能力。近岸海域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富含大量的有机物质,是海产品尤其是贝类重要的天然养殖区域。海域水体环境是影响这些海产品生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水体中病原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或者以食物链的方式传递给人类,给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5]。本文以东山海湾养殖贝类为研究对象,以在该区域海水养殖贝类中检出了副溶血性弧菌为例,旨在了解该地区海水养殖贝类产品的污染水平,并为副溶血性弧菌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样品采集:在东山岛海湾不同海域分别选取3个采样点(采样点1、采样点2、采样点3),在各采样点采集扇贝、牡蛎、翡翠贻贝和鲍鱼等4种海水养殖贝类样品,共采集样品36份。
试剂:3% APW、TCBS琼脂、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3% NaCl TSA琼脂、氧化酶试剂、干制生化鉴定试剂盒(以上试剂为北京陆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弧菌显色培养基(法国科玛嘉公司);Thermo GNID革兰氏阴性菌鉴定板。
恒温恒湿培养箱;Thermo Aris 2X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
1.3.1 样品的前处理
贝类样本中病原菌检测取样前,应先在干净的清水中洗净贝类的外壳并将水分甩干,用75%的乙醇消毒,然后以无菌操作切断闭壳肌,打开贝壳,将含有内脏的贝肉和贝液全部取出,每个检测样品至少应包含6个贝类个体。
1.3.2 试验过程
以无菌操作称取贝类样品25 g,加入盛有3%APW(225 mL)的无菌均质袋中,将其放置于拍击式均质器中拍打2 min,后置于(36±1)℃培养8~18 h;对所有变浑浊的增菌液,用接种环挑取一环前增菌液,划线分离在TCBS平板和弧菌显色培养基上,置于(36±1)℃培养18~24 h;若有可疑菌落生长,每个平板上挑取至少5个可疑菌落,划线接种3% NaCl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置于(36±1)℃培养18~24 h;培养后进行氧化酶试验(用无菌玻璃棒挑取纯培养的单个菌落,涂布在氧化酶试剂浸润的滤纸上,10 s内观察颜色变化)、涂片镜检(将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染色情况及形态特性)、3% NaCl三糖铁试验[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接种3% NaCl三糖铁琼脂斜面,接种时先斜面划线后穿刺底层,(36±1)℃培养24 h观察结果]及动力试验;同时接种干制生化鉴定试剂盒和Thermo Aris 2X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生化鉴定确认实验。
2.1.1 菌落形态
培养后在TCBS平板上,菌落形态呈圆形、表面突起且光滑的半透明绿色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可疑菌落时有类似口香糖质感;在弧菌显色培养基上出现紫红色的可疑菌落,如图1所示。
图1 副溶血性弧菌的鉴定结果图
2.1.2 氧化酶试验结果
可疑菌落经氧化酶试验,滤纸在10 s之内呈现紫红色,为氧化酶阳性结果。
2.1.3 涂片染色镜检结果
可疑菌落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后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棒状、弧状等形态,未发现有芽孢。
2.1.4 3% NaCl三糖铁试验结果
可疑菌落在3% NaCl三糖铁琼脂中,斜面培养基的颜色不变,底层培养基的颜色变黄且不变黑,同时没有产生气泡。
2.1.5 副溶血性弧菌生化反应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生化反应结果见表1。根据菌落形态、氧化酶试验、涂片染色镜检、三糖铁试验以及可疑菌落的嗜盐性试验、糖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结果可以看出,其符合副溶血性弧菌的反应特征,为阳性鉴定结果。
表1 副溶血性弧菌生化反应结果表
2.1.6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结果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结果见表2、表3。由鉴定结果可看出,副溶血性弧菌的概率为95.29%,结合可疑菌落形态特征、镜检、氧化酶、三糖铁以及常规生化鉴定结果可以推断其为副溶血性弧菌。
表2 鉴定结果详细报告表
表3 微生物鉴定结果表
经过检测,在36份贝类样品中,共检出副溶血性弧菌7批次,检出率为19.4%(7/36)。
不同采样地点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如表4所示。副溶血性弧菌在3个采样点均有一定的检出率,其中采样点1的检出率高于其他采样点,为28.6%(4/14)。采样点2的检出率最低,为10.0%(1/10),分析原因,与各采样点养殖海域水体的污染程度、样品类别和采样时间等均密切相关。
表4 采样点(1、2、3)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表
副溶血性弧菌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多存在于海产品及贝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目前已经成为引起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微生物致病因子,若食用了被其污染的相关海产品,可能会引起急性肠胃炎并引发食物中毒,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充分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预防措施,不仅有利于海水贝类的养殖业的发展,而且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水贝类养殖是贝类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源头。①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贝类养殖海域及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的监控,对不同污染程度的海域进行有效管理。②可利用贝类自身滤食性的特点,通过净化处理,将贝类放入清洁干净的海水域中,使其体内的微生物等污染物排出体外。③贝类产品在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及时监测产品的质量,同时对原料及产品进行低温保存,能有效地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生长。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餐饮等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督,以保证餐饮行业食品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食用海产品时,要采购新鲜的食材,及时置于低温环境下保存,由于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可通过操作台、菜板等工具污染其他食品,因此在处理食物时应生熟分开并随时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生食海产品是副溶血性弧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应避免生食水产品,食物要完全煮熟,食用前应彻底加热,以达到灭菌目的,
此次东山海湾养殖贝类中副溶性血弧菌检出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分析原因,与东山湾养殖海域水体的污染程度较低、环境较好有关,同时与采样时间非有利于副溶血性弧菌生长的高温天气等均有影响。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提醒本地区贝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存有食品安全隐患。管理部门、养殖场、加工厂与消费者均应加以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危害,预防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漳州市贝类产品的出口质量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