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生产要素流动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2023-08-07 07:54章秀琴施旭东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循环产品质量流动

章秀琴 施旭东

(安徽工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制造中心,工业产品出口额也得以快速增长;从1978—2018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增长979倍,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从46.5%增加到90%以上(1)数据来源: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超90%,制造业潜力依然巨大(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9/0803/c1004-31273856.html)。。然而,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却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窘境,“Made in China”在国际市场中长期被视为“低价低质”的代名词[1]。在“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工业强国”和“贸易强国”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则是“工业强国”和“贸易强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2]。“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其中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就是要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循环起来,让它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升级的动力及产品质量升级的动力[3]。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基于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视角研究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并厘清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丰

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涵义,同时对于中国摆脱出口工业产品质量“低端”困境,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或联动”的研究已从战略意义[4]、理论逻辑[5]、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6]多维度展开。从贸易分工视角来看,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视其为一国企业同时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和国内价值链(NVC)分工的行为[7],其核心意义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进而实现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驱动[8];但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否能够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则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可通过前后向全球价值链分工引发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进而催生发展中国家生产高质量的新产品[9],即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另一观点则认为,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使我国长期依赖GVC上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被动接受分工任务,通过低成本获取新技术,从而逐渐丧失技术升级机会,被俘获或锁定在价值链低端,最终只能提升低端产品质量,而无法提升高端产品质量[10]。

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质量能否得以升级,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素禀赋理论表明,生产要素结构和丰裕程度决定了某地区贸易产品的种类和质量,而生产要素流动往往与国际贸易相关,当本地区国际竞争力强于其他地区时,会吸引外地生产要素流向本地区,投放生产后形成创新效应[11],进而实现产品质量升级。地区间生产要素流动方向和数量,决定其产品质量升级的上限和难易程度[12]。通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有效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的要素流动渠道,促进要素市场化[13],满足产品质量升级的要素需求。

学者们研究了不同种类生产要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情况,如李坤望和王有鑫(2013)[14]从资本要素角度指出外资凭借雄厚资金链条,通过价格竞争,迫使内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内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程锐和马莉莉(2019)[15]则从劳动力要素视角指出初级劳动力结构向高级劳动力结构演进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唐青青等(2021)[16]从技术要素视角发现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技术驱动新的生产方式,传统线下融资渠道逐渐被互联网金融科技替代,低技能劳动力被高技能劳动力取代,极大提升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水平。

二、理论机制及研究假说

(一)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下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机制

1.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有利于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

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和联动的战略意义是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就内生地决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的战略实质是“供求动态平衡”,即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动态均衡[17-18]。在供给侧,这种联动有助于搭建国内供应链和海外供应链的链接渠道,促进海内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19],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建立高质量供给体系,引领创造新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在需求侧,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通过双循环联动激发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增强市场牵引力,形成市场需求牵引生产要素供给的新格局。当供需达到动态平衡促成要素循环畅通时,有利于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2.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有利于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2020年4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通过建立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机制、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3]。加快推进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为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提供强大的要素和产业支撑。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全要素生产率逐渐下降,而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则是由于其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上升[20],可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决定其国际竞争力,而全要素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受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影响,故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1],进而促进产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通过建立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和联动、推进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有助于提升工业产品国际分工收益。工业企业利用既得的国际分工收益快速完成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两个阶段,在进入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高级阶段,将进一步利用畅通的生产要素大循环建立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摆脱过去“技术模仿→低成本竞争→微利化→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路径依赖式循环,促进出口产品高端化,有效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22]。因此,提出研究假说1a。

H1a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有助于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尽管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还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格局,均能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18,23],但近年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更能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网络中不易受到“俘获效应”影响,因此它是发展中国家破解被俘获命运、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关键[24]。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说1b。

H1b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比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更能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二)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下生产要素流动对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的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效应的中介作用机制

1.资本要素流动

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能有效促进资本要素流动,从而提升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第一,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优化我国与经贸伙伴之间的关税协调合作平台,方便境外投资者在重点领域破除关税壁垒,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25]。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的“推拉理论”,开放的贸易政策有利于促进全球资本自由流动,一国降低贸易壁垒有利于国际资本流入该国[26]。第二,双循环联动有利于将国内市场信息传递给境外投资者,引导外商投资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科技产业,促进资本要素在产业间自由流动。第三,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背景下,外资企业会大量进入国内与内资企业竞争。竞争效应推动内资企业之间、内资与外资企业之间产生资本合作,从而促进资本要素在企业间流动[27]。当资本要素流动加快时,企业可获得更多资本引进更多高端技术人才,购买精密化智能化设备以改进产品生产流程,更新制造工艺技术;同时资本要素流动得越快则越能提高工业投资红利,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28],进一步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说2。

H2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通过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提升出口工业产品质量。

2.劳动力要素流动

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能有效打通国内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堵点”,促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从而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具体来说: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背景下,劳动力要素逐渐减少,急需用国内资本与国际劳动力交换以弥补国内劳动力数量缺口,而双循环联动通过拓宽国内外市场资源的交换渠道,加快国内外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交换,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另一方面,双循环联动在促进国外技术型人才向国内迁移中,那些因国外技术型人才迁入失业的国内劳动力在经过职业培训后而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再就业时将从事更具创造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或去往其他区域[29],这有利于提升国内行业和区域间劳动力要素流动性。可见,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有利于提升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这不仅会提高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业出口产品的人力成本[30],而且会促使工业企业空间上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从而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说3。

H3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通过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提升出口工业产品质量。

3.技术要素流动

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促进技术要素流动,进而作用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第一,双循环联动可有效促进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使得国内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更适应国外高新技术企业,有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技术先进国设置的知识壁垒和技术封锁,促进国际高级技术要素流入[31],然后通过模仿创新转化为技术进步的源泉。第二,双循环联动程度的不断加深会在客观上推动国内技术研发体系向国际高标准的多主体合作研发体系转变,促进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开展合作,保持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的畅通[32],同时各合作主体通过新技术研发开放式获取收益,有利于打破企业间技术扩散壁垒,帮助本土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减少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拿来主义”。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将产生更大的技术扩散效应,有助于增加出口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工业企业生产制造的次品率,从而提高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上限。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说4。

H4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通过促进技术要素流动来提升出口工业产品质量。

(三)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下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的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效应的调节作用机制

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的逐渐增强以及国内市场高水平开放的持续推进,使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可在国内外市场间更加有序流动,推动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攀升。GVC分工地位的提升,对双循环联动的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效应起着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第一, GVC分工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拉近国内企业与国际高端消费市场的距离,促进国内国际高端市场的联动,开拓高端消费市场渠道。高端消费群体相比中低端市场的消费者更重视产品质量,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33],这种“重质轻价”的需求特点将倒逼出口工业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第二,在GVC分工体系中,高级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往往流向核心生产领域,因此GVC分工地位提升有助于企业吸收更多高级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拓展融资渠道,从而增强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升级效应。第三,GVC分工地位越高,则越接近发达国家所占据的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使得国内企业能有效吸收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强化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升级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说5。

H5随着GVC分工地位上升,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将增强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升级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基准计量模型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借鉴已有文献,设定如下模型

Sqit=α0+α1DFMit+α2Controls+vi+vt+εit

(1)

其中i、t分别表示城市和年份。Sqit代表t年i城市出口工业产品质量指数;DFMit代表t年i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指数;Controls代表控制变量;vi和vt分别表示城市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扰动项。

(二)指标度量

1.被解释变量

出口工业产品质量指数(Sq)采用两步法测算。

第一步,参考Khandelwal等(2013)[34]的研究,利用式(2)测算企业层面出口工业产品质量指数Sqfjkt。

lnqfjkt+σklnpfjkt=δk+δjt+εfjkt

(2)

其中,qfjkt表示企业具体出口产品数量;p为相应出口产品价格;σk表示k产品替代弹性;δk和δjt分别表示产品固定效应和进口国-时间二维固定效应,εfjkt表示残差部分。对价格和数量进行回归,即可得到除价格之外对工业产品出口数量产生影响的扰动项,将扰动项里的影响因素视为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其表达形式为

(3)

对上式进行归一化标准化处理即可得到企业层面出口工业产品质量指数Sqfjkt。

第二步,将企业层面出口工业产品质量指数乘以企业出口额和城市总出口额之比,并加总至城市层面,最终得到城市层面出口工业产品质量指数(Sqit)。

(4)

2.核心解释变量

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指数(DFM)。耦合协调度既反映两个及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亦反映系统之间动态关联关系和协调发展水平,是现有测算系统之间联动效应的主流方法[35-36],因此,本文用耦合协调度指数D表征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指数DFM,并参考赵文举和张曾莲(2022)[35]的方法,通过耦合度模型衡量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耦合协调度,即

(5)

其中,D的取值范围为[0,1],且D越大,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越大,反之,则越小。C为耦合度,在0-1之间取值。T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综合协调指数;借鉴黄群慧和倪红福(2021)[36]思想,采用循环分析法选取最终需求同时作为起始点和落脚点;同时,基于内外双循环联动“供求动态平衡”的战略实质,即从供给侧抑或需求侧测度的双循环联动结果应相近,囿于城市层面供给侧数据的可获得性,从需求侧即分别用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潜力衡量双循环联动。C和T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6)

T=aDMP+bFMP

(7)

其中,a、b为待定参数,分别代表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潜力子系统在复合系统中所占权重;参考赵文举和张曾莲(2022)[35]研究,a取0.7、b取0.3表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同时,为检验新发展格局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是否具有优势,a取0.3、b取0.7表征过去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DMP和FMP分别代表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潜力。前者是指城市可能获得的空间市场规模或其对国内市场的可达性,反映各城市拥有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29];后者指城市可能获得的国际贸易地位或国际市场的需求,反映各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开放程度[37]。参考韩峰和柯善咨(2012)[37]方法测算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潜力,计算公式分别为

(8)

(9)

3.控制变量

(1)地区工业发展水平(ID)。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度量;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越高,越易产生工业企业集聚效应,从而降低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GVC嵌入度(FVAR)。借鉴余泳泽等(2019)[38]方法测算而得。GVC嵌入度越高,代表对GVC依赖程度亦越高;中国“两端在外”GVC嵌入方式,使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主要参与附加值低的生产环节,从而带来发达国家的“俘获效应”,不利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P)。用人均GDP度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越有能力承接其他地区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或自己研发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本地区产品质量升级。

(4)金融发展水平(FIN)。用地区机构存贷款余额度量;金融资本有助于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升,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以及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增强,是重组地区要素资源、重塑地区出口经济结构、改变地区出口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5)人力资本水平(WAGE)。用城镇居民平均工资度量,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高级化有利于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根据古典贸易理论,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比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出口产品的质量会更好。

4.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在对数据清理后,最终选取2000-2013年21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展开研究。测算城市层面出口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的数据来源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2000-2016年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为保证两个数据库最新数据年份匹配,选择2000-2013年作为样本区间(4)由于2010年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缺失严重,故剔除2010年数据。。我国重要贸易伙伴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其余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四、基准回归及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基准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两种双循环联动模式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双循环联动无论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还是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均有助于提升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DFM系数比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DFM系数更大,表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假说1得以验证。

进一步关注控制变量回归系数。地区工业发展水平ID、全球价值链嵌入度FVAR、人力资本水平WAGE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均符合预期,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P和金融发展水平FIN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前者产生的原因:尽管发展利好的本地区经济有助于引进或新建技术密集型企业,促进地区技术进步,但本地区经济规模越大,其多样化内部需求仅靠单一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难以满足,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目标市场可能由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海外生产基地亦可能迁回内地,那么,企业出口产品数量将减少,从而阻滞出口产品质量提升[39]。后者产生的原因:金融发展水平FIN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引进外部资金推动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但当前金融“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市场利率长期高于工业企业边际收益率,使得市场投资不断从工业企业流向金融层面,因此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会加剧工业企业的“资金荒”,从而阻碍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表1 基准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通过替换模型设定和剔除异常样本的影响进行稳健性检验。

1.替换模型设定

由于被解释变量取值范围在0-1之间,存在双向截尾特征,可能导致回归系数产生偏差,故采用可有效解决受限因变量回归问题的Tobit模型对基准方程进行再检验。表2列(1)(4)显示,在Tobit模型中两种双循环联动模式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说明设定模型的稳健。

2.剔除异常样本的影响

(1)剔除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但城市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中,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直辖市以及23个省会城市在经济增长、工业生产、出口贸易等保持着领先地位,使得回归结果难以反映全国整体层面真实情况,从而造成结果偏误。鉴于此,剔除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数据重新回归,结果如表2列(2)(5)所示,发现两种双循环联动模式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回归系数仍与基准回归一致,表明模型的稳健性。

(2)剔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充斥着金融风险,中国出口企业被迫从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重创了国际大循环,同时大量企业出口转内销也破坏了国内供需平衡,阻滞了国内大循环。为避免金融危机这一外生冲击因素对基准回归的影响,剔除2008年样本数据重新回归,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核心自变量的系数与基准回归依然保持一致,说明设定的模型稳健。

表2 稳健性检验结果

(三)内生性讨论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影响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由于反向因果和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对于前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产生影响,但出口工业产品质量也有可能反过来影响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此,用滞后一期核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代替当期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对于后者,在基准回归中控制了年份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规避与年份和城市相关而不随产品变化的遗漏变量问题,比如产品特性、产品需求等;但部分影响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产品层面变量,如产品锻造工艺、产品研发周期等,并未被包含在控制变量中,这些变量的遗漏亦可能带来内生性问题;对此,参考李惠娟等(2022)[22]的研究,用解释变量与其平均值差值的三次方作为工具变量,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表3汇报了上述回归结果。

表3 内生性检验结果

由表3可见,核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滞后一阶之后,两种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模式系数均在10%水平以上显著,且系数符号未发生改变,这表明基准回归结果受遗漏变量问题的影响较小。同时,工具变量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一致,表明基准回归结果不受反向因果问题的影响。

(四)异质性分析

1.区域异质性分析

不同地域的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异,直接影响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区域划分标准将城市所属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异质性分析结果

由表4可见,两种双循环联动模式均只对东部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从国内贸易角度看,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均分布在东部地区,其工业基础较之中西部地区更雄厚,故在国内工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东部地区由于政策和经济优势集聚了更多优质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国内贸易竞争力亦更强。而从国际市场角度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产要素丰富,且毗邻海岸港口众多,因此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比中西部地区能更好地连接国际市场,在国际贸易中比中西部地区也更具竞争力。可见,东部地区无论是在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中,均比中西部地区更具有竞争力,故能发挥出更大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也更显著。同时,中部地区作为当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在样本年限内中部地区还未足够承接东部地区的工业产业,市场竞争力还未完全形成,导致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较小。

2.产品异质性分析

通过参照BACI数据库中HS6分位下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水平对样本进行分类,分为高科技产品和低科技产品,然后再与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相匹配,最后得到高科技工业产品和低科技工业产品的分类,并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对高科技和低科技工业产品质量均有提升作用,而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仅对低科技工业产品的质量具有提升作用。究其原因,高科技工业产品需要更高级生产要素,而高级生产要素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但过去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使我国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故在国际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被俘获地位,只能提升低端产品质量,而无法提升高端产品质量[10]。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更注重本土自我创新,同时加强国内外市场联动以引进海外优势生产资源供本土企业使用,因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对高科技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大。

五、中介效应检验

通过中介模型检验前述的生产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即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通过促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有效流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产生升级效应。其中,第一,资本要素流动(CF):参考陆善勇和李国英(2015)[40]的方法,选取各城市外资流入规模总额占全国外资流入规模总额比重的增长来表征。第二,劳动力要素流动(LF):参考陆善勇和李国英(2015)[40]的方法,将自然增长部分剔除得到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将机械变动部分视为人口净变动。第三,技术要素流动(TF):参考Keller和Yeaple(2009)[41]的方法,用技术扩散度量化技术要素流动;技术扩散度采用各城市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年增长率来表征,这是因为新专利一般是在原有专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专利发展过程可间接描述为技术扩散过程[41]。

中介效应机制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第一阶段实证结果显示两种双循环联动模式对各生产要素流动系数均至少在5%显著水平上显著为正,符合预期。在第二阶段,各生产要素流动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确实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这佐证了假说2-4。

此外,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42]方法,采用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存在性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发现假说2-4再次得以验证。从双循环视角看,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下,三种生产要素流动的中介系数均大于在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下中介系数,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更有助于发挥生产要素流动在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从生产要素视角看,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下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中介系数最大,资本要素流动和技术要素流动的中介系数基本一致且保持在高位,而在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下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中介系数最大,技术要素流动次之,资本要素流动最小,且资本和技术的中介系数整体偏小;说明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均发挥了较大的中介效应,其中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最大;而在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虽然三种生产要素流动均发挥了中介效应,但资本和技术流动的中介效应较小,这是由于在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中,我国严重依赖外资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导致内资和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在资本和技术要素流动中受制于外资垄断企业和发达国家,缺少话语权,从而不能充分发挥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升级效应。

表5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表6 中介效应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六、调节效应检验

基于假说5,进一步讨论全球价值链(GVC)分工是否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过程中产生调节效应。GVC分工地位上升,会使企业更近接触国际高端消费市场和承接全球核心生产环节,从而有利于优化客户群体结构,吸引国际高级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并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最终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基于以上逻辑,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和GVC分工地位指数的交互项(DVAR)(5)借鉴Koopman等(2010)[43]的方法计算了各城市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为节省文章篇幅,略去具体计算过程。如有需要,请向作者索取。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以检验GVC分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影响出口工业产品质量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如表7所示,发现两种双循环联动模式的单独项系数显著为正,交互项系数亦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且数值明显大于基准回归结果;这意味着GVC分工地位提高可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上述结论佐证了假说5。

表7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此外,根据Koopman等(2012)[44]的研究,中国加工贸易企业使用的国内原材料含有的国外产品份额为5%~10%,本文计算剔除国外产品份额5%和10%之后的GVC分工地位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7所示,发现剔除后与剔除前结果相比,无论是显著性水平还是系数符号均基本一致且数值大小差距不大。假说5再次得以验证。

七、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第一,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比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更能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此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并在考虑内生性情况下仍然成立。第二,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具体而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对东部地区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出口工业产品的质量升级效应更大,而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对东部地区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出口工业产品的质量升级效应更明显。第三,在采用Bootstrap对中介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显著,且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下三种生产要素流动的中介系数均大于在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下的中介系数,同时在两种双循环联动模式中,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中介系数均最大,资本和技术要素流动的中介系数偏小。第四,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调节效应明显,分别剔除加工贸易中国内原材料含有5%和10%的国外产品份额后,调节效应依然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持续推进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充分发挥其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升级效应。从基准回归的影响效应分析结论看,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显著促进了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的促进效应更大,因此,在充分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基础上,侧重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联动模式,发挥其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升级效应。

第二,深化不同类型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生产要素促进产品质量升级的中介效应。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来看,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但目前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滞后或缺乏,因此,深化不同类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生产要素流动“堵点”,充分发挥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从而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中介效应。

第三,因地施策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内外循环联动政策,助力培育高质量特色工业产品。从异质性分析结果看,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科技含量的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存在着显著差异,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的发挥受地理区域、产品科技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方政府要因地施策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内外循环联动政策和特色出口工业产品培育方案,打造“一城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资源配置、组织协调及跟踪监督工作,以便及时调整和持续改进内外循环联动政策。

第四,打造工业产品创新平台,培育或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充分发挥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从GVC分工地位的调节效应来看,GVC分工地位提升增强了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应,因此,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要破除国内外高级生产要素流通网络中市场壁垒和产业链的梗阻,以需求为牵引,打造工业产品创新平台,培育技术、数据等高端生产要素,同时开辟全球高端生产要素流动的专门渠道,充分发挥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有助于解除GVC分工中的低端锁定,助力向GVC高端攀升,有效促进我国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猜你喜欢
双循环产品质量流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