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论语》的现象与表征

2023-08-07 19:19张朝辉
今古文创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学习论语君子

【摘要】提及孔子,提及儒家思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先贤们对于“仁”与“礼”的诠释,想到“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想到博大的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而“君子”也是儒家价值观体系当中一个不可割舍的文化符号。《论语》并非“君子”一词的发端,《尚书·虞书·大禹谟》有言:“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在这里“君子”象征有德行的当权者或名门望族。到了孔子时期,虽然保留了君子的原意,但降低了君子出身地位的条件,更加强调君子道德品行的发扬、礼仪秩序的尊重,即“仁”与“礼”的践行。

【关键词】《论语》;君子;学习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3)23-005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17

《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以“仁”“礼”为底蕴的“君子”理想人格指引着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延续。《论语·学而》不仅陈述了儒家“学习”“教学”的观点,还蕴含了君子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即“何为君子”以及“学为君子”的大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解读、探讨、实践。《论语·学而》中的“学为君子观”也在启示着如何在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培养出能够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添砖加瓦。

一、君子的学习内容——“仁孝”与“待人之礼”

(一)君子的待人之礼——温、良、恭、俭、让

“礼”亦为儒家核心思想体系之一。《论语》中的“礼”一方面是规范个体行为的尺规;另一方面是维持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措施。“可见儒家的‘礼微观上指规范个体行为、性情的准则;宏观上可以指引导社会关系乃至国家社会政治运行的体系规则。”身为君子,既应当有着以礼修身、以礼待人的行为准则,也要有以礼治国、以礼安天下的长远抱负。《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情景对话,子禽向子贡发问:“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回答:“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在这里,“温”为“颜色和敬”,“温文尔雅”“温润如水”是君子不可或缺的风度。“良”即“良善”,一般理解为待人处世的善举与善意。实际上“温、恭、俭、让”也是良善的自然表露,社会的和谐也始于人性的良善。“恭”多与“敬”连用,既表示态度端庄,也表示对他人尤其是长者的尊敬。“俭”即“简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品质。时至今日,“勤俭持家”“艰苦奋斗”依旧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口号。“让”即“退让”“谦让”,有着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含义。“温、良、恭、俭、让”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必要特质,是从待人处世这一层次论述的“礼”的表征。它们是个人的一种美德,既强调自省、自爱、克己、复礼之修养,也是推己及人、造福社会的基本条件。

(二)君子的立场人格——仁孝

《论语》一书中,涉及“仁”的章句不在少数。虽然《论语》各篇章并没有对“仁”的含义进行明晰地规定,但“仁”的意义渗透于学习、交友、为人、治国等各个方面,散布在各类场景与对话之中。“仁”的一个基本的含义就是“仁者爱人”,《论语·学而》从“仁孝”这一角度,对于“仁者爱人”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表征。“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中的“孝弟”就是对于“仁孝”的解读。《尔雅·释训》中指出“善事父母为孝”。儒家在“孝”的基础之上又将“悌”纳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仁孝”能成为融于历代华夏儿女骨髓中的优良品质,与《论语》的宣扬密不可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句中,将“孝弟”定义为“仁之本”。由此可见,儒家在众多流传于华夏民族的优秀品格中,择取了孝敬父母、敬爱兄弟为君子的立场人格。“孝弟的概念也经过了脱胎换骨,成为一种新伦理观。”该句还指出“本立而道生”。此处的“道”既包含个体“仁者爱人”的践行,也可以指代儒家“天下归仁”的终极理想。当个体能够将“仁孝”视为立本人格,那么其对于宗法亲族的敬重自然也会升华成对于普世的关怀,整个社会也会浸润于仁德的浇灌下。由此可见,作为君子理应践行“仁孝”的品格。

二、君子的学习途径——“孝悌”与“威重”

(一)君子的修养方式——于外威严,于内厚重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朱熹云:“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而不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威严”象征言谈举止的庄严、神态表露得稳重;“重”是君子内在修养的厚重、处世原则的端正;“固”则是由内在修养、外在行动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学习成效。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孔子提出君子应当为人庄重、落落大方,才能拥有人格的威严,二者兼备才能学有所成。实际上,该句将君子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对于君子人格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而且此处可以逆向导出“学而为君子”的一个途径:于外自律,于内厚重,学方有所成。为人处事之间庄重严谨,学习知识之时谨慎自律,方可为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此句就是“威、重”二字的践行方式之一。君子不要求饮食的饱足、住所的安逸、不在乎物欲是否得到满足,从而达到“于内厚重”的层次。正如孔子所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贫穷不谄媚权贵、富贵不骄奢淫逸,不重物欲、安贫乐道、以礼待人正是内心境界“厚重”的体现。对于工作兢兢业业、行事敏捷;为人处事时能做到举止细心、言辞谨慎;追随品行端正的“有道”之人匡正自己,正是由于内心的厚重进而生发出的处世之慧。

(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言“学”,“学而为君子”,随后指出“其为人”。即《学而》向世人阐述了“君子何为”,为君子理想人格的养成提供了参照。“孝悌”与“威重”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由内而外修养品德的方式,是“仁孝”和“待人之礼”的行动之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百行之先与为人之本。古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上文指出,儒家将“孝悌”置为“仁之本位”,将孝视为学习的开端,主张从孝悌出发,进而衍生出仁的关怀。儒家“孝悌”观念与“仁”这一核心体系是方法与原则的关系。“孝悌”应是君子学习的首要环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子在内孝敬父母,在外以礼待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言行谨慎、诚实可信;近朱者赤,君子学习之际应当亲近效法仁孝之人。《学而》中指出“事父母,能竭其力”,而儒家的“孝道”并非孤立的体系,它与“仁”是互为表里的存在。在施行孝道的诸多条目时,除了“竭其力”之外,还应当怀揣一颗仁爱之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倘若没有仁之本心作为基奠,孝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因此仁与孝是相辅相成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在,觀其志”,由于春秋时期世人学习的渠道十分有限,也就有了向父辈学习的说法。当今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绝不仅限于家庭范围。为此,人们可以通过书本学习、道德实践、网上课程等方式树立实现高远的人生志向。高尚君子人格的养成是天下父母对于子女的共同祈愿。“父没,观其行”,当一个人失去了父母长辈的管束,依旧能做到言行一致、谨言慎行,方可称其为仁孝之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今,没有人能够跳出时代发展的洪流,也没有人希望子女会永远盘旋在绳索束缚之上。践行孝道需要的是将父母的爱根植于心,不忘父母的殷切教诲,以“仁德关怀”为指引保证人身方向的正确。

三、君子人格

文化的目标是塑造人格,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一百余次,是《论语》的核心概念之一。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获取的。“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代表治事;“口”,代表发布命令。“君”的含义即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贵族有条件接受规范的教育,而地位低的人一般没条件接受好的教育。这种教育素质的差别,会影响人们道德修养的水准,于是君子成为个体修养上的楷模。君子一词又被引申为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君子从“有位者”转变成了“有德者”。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各国的变法中逐渐承认了私田的合理化,导致了奴隶主政权的下移,由天子下移到诸侯、大夫。传统的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转变,从“学在官府”变为私学兴起。[4]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那时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制度崩坏,社会秩序混乱。孔子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先恢复周礼,周公可以凭借政治力量可以推行周礼,但是在孔子的时代,周天子权力式微,仅靠外在的力量已经无法恢复周礼。因此孔子将目光转向人的内在修养,希望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重塑周礼。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仁”,认为人们只有内在具备仁爱之心才能主动认可并按照周礼来行事,孔子感叹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具备仁德的人,孔子则将其称为君子。孔子寄希望于培养有道德的君子,然后由君子治理国家,使国家重新走上文明和秩序。

四、“君子学习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去芜存菁”

孔夫子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追求,为礼仪秩序的修复提供了参照。重温《论语》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无论是在传统文化的选择还是讲解过程里,学校教育应当采取“去芜存菁”的方式,在正确的时代观、价值观的引领下扬长避短。“孝悌乃仁之本也”。“传统的‘孝悌之道是作为宗法观念下核心道德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演变日益复杂,传统“孝悌”观念本身的封建性、阶级性弊端不容忽视,它无法泛化地解决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孝悌”观予以合理的取舍。如今“家国情怀”一词成为时代众多标签中的一个,也活跃在大中小学生教材、课堂与活动之中。无数个小家串联成人们生活的大家,“孝悌”观念传达出的小家利大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与“家国情怀”同出一辙,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才是国之大幸。“温、良、恭、俭、让”是三纲五常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体现。在社会动乱的年代,“三纲五常”往往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存在。但是在今天,我们在宣扬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的同时,仍需要教导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注重“礼”的践行。无论是亲子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或是与社会个体交往之间,“礼”作为一种尺度、一种底线、一种为人处世的工具都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礼”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依旧是对“仁”的诠释、对“尊重”的表达。

五、君子的学习目标——“人不知而不愠”

有关君子学习目标的解读,可以从《论语·学而》中的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进行淬炼。作为《论语·学而》的开篇之句,势必有深刻寓意。“实际上该句探讨的是学习层次的问题,每小句都象征了一个学习层次。”此外也明确了每个阶段学习的目标与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第一个层次。该层次强调学习者必须将每个阶段所学知识了然于胸,并能够从不同角度串联衔接知识。达到这一层次的方式就是温习先前所学到的知识。“学而时习之”当中运用了“时”来修饰“习”,强调知识的温习要时刻伴随着知识的学习。如此方能掌握知识、培养智慧、形成能力。此外,唯有真正掌握现阶段所学知识,才能顺利开展下阶段的学习,即“温故”之后方能“知新”。第二个层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字面含义为:有从远方而来的宾客,也是一件乐事。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友人的欢迎。实际上,此句的内涵可以引申至学习层次领域,即:唯有真正内化了知识,并能够将事理与现实勾连贯通,并生成个人独到的见解,才能与友人交流切磋,谈笑风生。此时的学习进入迁移实践领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涉及学习的第三个层次:当一个人醉心于学习,并达到时刻学习、热爱学习的境界,那么他的内心会波澜不变、处事不惊,不会因世俗之见而迷失本心。他们知晓成为“智者”才是成就“君子”的必经之路。君子往往不拘泥于周遭事物,那么学习之人也不会因他人的“不知”而“生愠”。此句的最初解读为:人们即便不被了解,身为君子依旧不会受其困扰,怨怼于人。这里的君子,是饱读诗书、内有涵养,且品行端正的人,这是君子践行“仁”与“礼”的至高境界,也是学习过程中理应达到的最高层次。孔子曾为了宣扬儒家思想而周游列国,即便他的思想不被当事人接纳,甚至遭到排斥,他也能做到不改本心,弘扬儒道。实际上,孔子已然拥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胸怀。如此方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润泽一方百姓。此句作为《论语》的首句,我们能够看出儒家对于君子“不愠”的重视。

六、结语

综上所述,“君子”一词本身象征着最美的赞誉,是内在品质的最高层次,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之所向。然而,君子的修炼绝非一朝一夕便可成就的,需要的是一点一滴地灌注,一砖一瓦地垒砌,以及一步一脚印地前进,换言之,就是需要我们虚怀若谷地学习,永无止境地前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而为君子”。

参考文献:

[1]许宁.《论语》君子人格的文化意象[J].东岳论丛, 2022,(09):146-151.

[2]吕璐璐.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思想体系构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4):125-133.

[3]乐爱国.“取利而和,则谓之义”:康有为义利观的新发明——兼与朱熹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04):19-27.

[4]赵泓.《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J].文史天地,2022, (07):24-28.

[5]董津含.《法言·修身》篇君子观意蕴探微——兼与《论语》君子观比较分析[J].今古文创,2022,(28):4-6.

[6]冯天博.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思想对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启示[J].汉字文化,2022,(12):188-190.

[7]高原.基于教育原点的《论语》修习与传承——《论语》“君子”与“小人”之别新论[J].天中学刊,2022,37(03): 28-36.

[8]郭凯.《论语》中的君子人格与当代价值[J].理论探讨,2022,(03):152-156.

作者简介:

张朝辉,男,汉族,河北宣化人,硕士,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学习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