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彩娟
摘 要:学科融合是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将美术学科与习作表达融合起来,是习作教学的一条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从素材筛选、表达路径、评价标准、项目化推进几个方面实现习作教学的重新构建,实现儿童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学科融合 系统构建 “美术式”表达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习作表达既是语言运用,也是审美创造,既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语言表达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所谓习作教学中的美术视角,就是打通美术和习作之间的壁垒,用美术中的具象感知来理解习作中的抽象概念,从审美出发,让儿童在观察、想象、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审美状态,激活儿童的感性思维,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一、学科融合,“美术式”习作表达的视角
(一)基于新时代的育人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认为,“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也是一种育人挑战。他认为,必须实现跨学科教育过程和机制的融合,同时实现评价机制的融合,让“五育”融合真实发生、持续发生。“五育”融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路径,它为学生的“美术式”习作表达提供了可能性。
(二)基于儿童的能力发展
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追求自我的完整性发展。学生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经历怎样的过程,最终都要实现能力的发展。在新課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由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构成,各学科又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解读和表述。然而,学科教学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学科的相似特点
美术和习作都是从感性思维出发,通过观察和想象,实现审美和创造。在习作表达中,我们要努力将文字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图像和画面,真实还原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审美意识下实现创造。
二、系统构建,“美术式”习作表达的实践
(一)筛选素材,触发习作表达的审美
自然观察、阅读积累和生活实践,是素材积累的三大途径。这里的“素材”既包括真实存在的“事物”,也包括学生感知的情绪,它们都会成为语言表达的“触发器”。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景物,能够记住丰富的色彩,感知美好的画面;在阅读中观察插图,能够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实现文字和画面的双重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多积累,引导学生实现素材的自主积累。
不论是在欣赏自然风景还是在观察课文插图时,教师都要基于语文学科的语用功能,指导学生将其准确地转化为优美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观察的顺序和情绪体验,争取让客观表象以比较精准和具体的状态存储在儿童的记忆里。
好的文字都具有传达画面的功能,能够让文字走进儿童纯真的内心,传达情感的温度。例如,《珍珠鸟》一文中对于珍珠鸟外貌的描写,就是由颜色和形态组成的画面。珍珠鸟在吊兰中戏耍的场景,就由灵动的鸟和静默的植物组成,非常具有画面感。珍珠鸟俯卧在“我”的肩头,就流动着浓浓的情感。
在习作中形成了画面思维,学生就能在观察和阅读中,实现审美观照和整体记忆,这既是一种素材的筛选和积累,也是一种思维的定位和演练。
(二)学科迁移,习作表达的简约路径
首先,每一门学科都有不同的术语表达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美术思维引入语文课堂,形成一一对应的术语链接,从而连通两门学科的思维方式,使美术和语文融合起来。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之间有很多共同点,都有观察、想象、自我表达的部分,也有审美的部分,只不过前者是以语言为媒介,后者是以色彩和画面为媒介。
江苏省特级教师陈铁梅编著的《百幅名画欣赏》中,有关于透视的阐释:中国画的透视是移动式的,称为散点透视,归结于“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在一些文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透视感:一望无际的辽远空间,往往能给我们充分的想象力,让我们抒发情怀,感受宇宙和生命,来到一个超现实的自由世界。
其次,构建系统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梳理美术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关系,使一些元素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如美术的色彩对应习作的画面感,美术的笔触对应习作的语言风格,美术的留白对应习作的详略得当,美术的布局对应习作的篇章结构。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观察、联想、创作,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
构建系统的意义在于立足筛选的视角。在语文教材中,有的文章侧重人文性,有的文章侧重工具性,在筛选的视角下,教师很容易从语用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有的放矢地将阅读迁移到写作中。另外,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能从“泛阅读”发展为“目的性阅读”,将阅读细化,明白不同类型习作的风格和目的都不同。
(三)建立评价,规范习作表达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建立评价标准。教师不仅要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习作,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评价标准的建立十分重要,教师要以具体的评价标准,规范学生的习作表达。在美术视角下,我们的评价标准以“美”为核心,从结构、文字、画面、情感四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习作标准。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实现自我点评。在完成习作以后,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点评,引导学生以眉批和总批两种方式,从习作的内容、文字、结构、主题四个方面展开点评。眉批主要关注的是文字,要求学生圈画出有特点的句子,在旁边进行批注。学生要品味字词的精妙之处,感受作者的精准表达,体会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总批通常包括内容的概括、结构的解析、主题的剖析,在总批中,教师应让学生对习作形成由整体到局部、由形式到内容的自我反馈,引导学生进行精准的信息提取,规范学生的写作技巧,从而让学生经历自我评价的全过程。
(四)项目化实践,习作表达的形式延展
项目化实践也是“美术式”习作表达的常用途径。绘本创作、童谣诗歌、戏剧表演都是常见的项目化实践形式,丰富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才是习作的最终意义。
在众多的项目化实践中,绘本无疑是美术与习作联系得最紧密、最直接的形式。以笔者自创绘本《孤独的小土豆》中的两幅插图为例,插图一的内容为:冬天很漫长(原野广阔,一望无边;除了风,什么也没有;阳光发出了清冽的光,淡淡的,不耀眼)。插图二的内容为:小土豆被挤在一个角落里,有点孤单(小土豆抱膝坐着,地窖很温暖,有一个小小的出口,一缕光淡淡斜射进来。一个个土豆形态各异,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的背靠背挨着,有的面对面抱着,有的在黑暗中互相凝视着微笑,有的在恬静地打鼾)。习作与美术的融合,让绘本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文学审美水平的提高。
“美术式”表达带给了习作表达全新的视角,激活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让习作走向了更大的空间。◆(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龙腾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