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音乐发展史浅谈电影音乐美学倾向转变

2023-08-07 21:41宋格格
戏剧之家 2023年19期
关键词:音画音乐

宋格格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谈到电影音乐,必须从电影说起。电影艺术诞生不过百年,但它却是一门囊括了戏剧、音乐、文学、摄影、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而从观众的角度讲,它是一种带给人视听享受的艺术形式。现如今最流行的IMAX 3D 电影(巨幕立体电影),甚至能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一部影片中,配乐常常有烘托氛围、表现人物内在情感的功能。电影音乐与电影融为一体,共同表达着电影艺术传播的思想内涵与情感。

一、电影音乐的分类

体裁上,电影音乐可分为歌曲和配乐。功能上,电影音乐可分为主题旋律、插曲、场景音乐和角色音乐。

(一)歌曲和配乐

从演唱形式上分,歌曲可区分为独唱、对唱、重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多种形式。配乐可分为传统声学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的电子音乐,以及传统乐器和电子音乐相结合的音乐作品。歌曲和配乐风格更是千变万化,选择音乐素材作为电影音乐时,能够贴合电影本身的风格以及电影试图传达宣泄的情感,都能较好地向观众传递情感。

(二)主题旋律

主题旋律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音乐,与影片剧情呼应。主题旋律可以帮助主角塑造形象,凸显影片主题;还能够烘托氛围,渲染情感,对整部影片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1987 年上映的《倩女幽魂》,其同名主题曲又名《路随人茫茫》。这首歌曲由黄霑作词、作曲,略显吊诡却不失“江湖气”的旋律,佐以暗含寓意的歌词和民族乐器编配,在张国荣清亮的嗓音和富有表现力的演绎下,使一部商业大片也具有荡气回肠的情感基调和东方玄幻的独特审美。

(三)插曲

穿插于影片中较为独立的音乐称为插曲。插曲对影片剧情进展有推波助澜、调动气氛的效果。特别在片中角色几乎没有对白时,插曲的加入能弥补影片的苍白与空洞。探戈传世之作《一步之遥》(Por una Cabeza)作为电影插曲出现在影片《闻香识女人》中。小提琴丝丝入扣的缠绵旋律,配合影片中失明上校与女舞伴翩翩起舞的动人身姿,为观众贡献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画面。

(四)场景音乐

场景音乐的作用是描绘场景。场景音乐一般只服务于某一特定场景,与电影的主题并没有直接关系。动画片《花木兰》中,匈奴逼近长城时,以管弦乐队演奏的场景音乐《攻上城墙》烘托了宏大的战争场面。

(五)角色音乐

角色音乐具有强化角色形象的功能,是为角色“量身定做”的音乐。通过音乐展现特定人物或群体的性格、内心、经历等。影片《金刚狼3:殊死一战》中角色音乐《Old Man Logan》,以漫长的音乐呼吸和缓慢的旋律,奠定了悲情的电影基调。相较之前影视作品中金刚狼英姿勃发、悍不畏死的硬汉形象,《金刚狼3》中英雄迟暮的气息若隐若现。《Old Man Logan》配合角色金刚狼(Logan)经历,带给观众一种尘埃落定的宿命感。

二、音画关系原则

一部成功的影视音乐,能为整部剧作增光添彩,令观众印象深刻,甚至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程度;而不够融合的背景音乐,却会削弱画面本身的吸引力,使观众无法达到视觉和听觉的圆满和统一,很难共情。为了更好结合音乐与影视画面,作曲家在为影视作品创作配乐时,会考虑音乐与画面的结构关系,即“音画关系”。音画关系原则共有三种。

(一)音画同步

音画同步,即在影片中音乐和画面协调一致。音画同步会使画面更真实,增强画面感染力。早期的“米老鼠”系列动画中,大量使用了音画同步的手法,使动画片的观影体验更加饱满真实、幽默诙谐。这也成为了音乐家史坦纳创造的米老鼠式的编曲方式。

(二)音画对位

“对位”本为复调音乐的一个术语。延伸至音画关系中,将影片的声音和图像相互对立。音画中分别表现不同的信息,并在各自独立特征的基础上有机组合,实现图像或声音都无法独自实现的整体视觉效果。美国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在影片开场体现了音画对位原则。这部电影的背景在遥远的公元2700 年,地球已经成为一个被人类遗弃的巨型垃圾场。影片第1 分13 秒至2 分30 秒的片段中,观众首先看到一片灰蒙蒙的世界,但耳边却响起一段节奏欢快的音乐,歌词中也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快乐的生活场景。随着镜头的拉近,发现这是一片完全没有生命的土地。在这片废墟中,只有一台辛勤工作的小机器人在整理垃圾。歌声越是嘹亮,无人区越显得空荡荡;歌曲的情感越欢快,越反衬出场景的寂寥与荒芜。这是一种反差,也是“音画对位”的一个很好的运用。

(三)音画平行

电影中配乐和画面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物性格、艺术风格以及戏剧化矛盾的冲突都彼此贴近,而速度节奏上并不相同的关系是音画平行。动画片《千与千寻》中女主角千寻与无脸男共同乘坐电车的片段配乐使用了音画平行手段,属于渲染性音乐。在这个片段中,音乐和画面具有相对独立性。既不像“音画同步”那样一一对应,结合紧密;也不像“音画对位”那样形成鲜明的反差,音画各自表达各自的内容,但并不冲突。这个片段展现千寻在列车上的所见,音乐是一段舒缓的渲染性背景音乐。这种互不干扰、相辅相成的表达方式在电影配乐中很常见。

三、电影音乐的发展史以及其音乐美学倾向的转变

电影诞生初期,音乐与电影的结合经过不断地转变与磨合,才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那么,电影音乐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并延续至今的呢?梳理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大众在不同时期下对电影音乐的需求变化,可以归纳出电影音乐美学倾向的转变。

(一)电影音乐的诞生:无声电影的“附属品”

从现有的资料看,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与技术革新同步进行。

1832 年12 月,比利时有名的物理学家普拉多制作“诡盘”。他运用的“法拉第轮”基本原理,也是现代电影的理论基础。

1872 年,英国摄影家麦布里治为一匹奔跑中的马拍下了一条共24 幅照片的照片带。他无意间抽动照片带,画面上静止的马竟然“动”了起来,受这些照片启发,麦布里治发明了“显示器”。

1877 年,爱迪生在显示器启发下,创造世界上第一台“放映机”。

1888 年,第一台电影摄影机诞生于英国科学家W·弗赖斯·格林之手。

1889 年,柯达公司生产出胶卷。爱迪生由此完成了历史上首部打孔电影。

1895 年12 月28 日,是电影真正问世的日子。这一年,法国巴黎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一种电影放映机,并公映了十多部短纪录影片,电影开始在它的时代大放异彩。

在放映无声电影时,人们往往邀请钢琴师到现场为影片即兴伴奏。詹姆斯·威尔兹比奇撰写的《电影音乐,一段历史》中提到,在这个时期人们对电影音乐的需求还比较模糊,并没有清晰的音乐审美观念。作者在介绍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的作用时,提到三点:(1)用来掩饰放映机的声音;(2)使人从心灵上觉得舒服的“鬼魂说 ghostly”;(3)用来修饰情节和情感表达。

电影放映初期,音乐没有引发人们过多地关注。虽然此时的电影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当时的制片商、放映商和观众更重视画面而非音乐。但电影并不是歌剧,音乐进入电影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画面,为人们增添观影的趣味性和画面的真实感。

随着无声电影的发展和电影的普及,临场伴奏音乐,不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如“钢琴师在影片结尾的一瞬也停下了乐曲,甚至有时候会在结尾前的几秒让乐曲销声匿迹,没有什么比这种普遍的习惯更能激起并惹怒观众的了”。此外,音画间还存在情绪表达不和谐的问题。影片中的悲伤画面却配以诙谐的音乐,或是反之,这种例子在当时比比皆是。可见这个时期的乐手配乐随意性较强,无法恰当地配合影片内容,照顾观众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公司开始聘请一些艺术家创造出适应不同场景、心境的歌曲片段,并将其整理成册,以便乐师临场发挥,使音乐和画面能够有效地结合。这使电影音乐的使用更加细化,这对保持电影音乐主题一致、连贯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为了更贴合电影情节,乐师不能再随意挑选音乐的风格,这保证了电影片段和音乐情绪的相近性。由此确立了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的主要美学倾向。

在此之后,音乐出版社也开始大量印刷与电影音乐指示乐谱相关的书籍。然而物极必反,大量雷同的音乐出现,为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这导致原创配乐以及专为某部影片进行定制的配乐这一类型初见端倪。作曲家圣桑在1908 年单独为电影《吉斯公爵的被刺》配乐,这是世界上首次为一部电影创造音乐。该部电影主要音乐包含一首序曲以及五首场景音乐。圣桑这部作品解决了一个问题:如何使音乐和画面有意识地一直保持同步。圣桑这部作品有七个场景也有意做到音画一致。这也是后世音乐学家们归纳出电影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音画同步原则。同时,由于音乐版权问题以及场地更大、规模更大的电影院的出现,使电影音乐的表演形式和规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单人独奏的钢琴曲或小型室内乐的形式不再能满足大众需求,大型乐队开始进入电影院,为电影进行配乐。这说明电影音乐在创作思路上有了新的出路,不再拘泥于小型配乐作品,配器更加丰富,曲式规模更加庞大。这也是电影音乐在音乐美学倾向上的一个转变。如布里尔根据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谱写并改编的乐曲。

(二)电影音乐的发展与角色转变:技术变革带来的“新生”

影片《爵士歌王》于1927 年10 月6 日在美国首映。无声电影的时代落下帷幕,有声电影的新时代扬帆起航。电影对白的出现,激起了音乐创作思路新观念的形成。在有声电影中,音乐不再像以往,演奏至影片结束,而是开始重视无音乐片段在电影中的使用。这是电影音乐美学的一个新的变化。因为《爵士歌手》中使用的流行歌曲,带来了超乎想象的经济效益,这引起了投资商们的兴趣与关注,导致电影更重视歌曲而忽视乐器配乐。以至于到了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电影中的配乐几乎都是歌曲,乐器配乐却难觅其踪。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正确使用音乐,如何在电影中合理安排音乐出场。

调音台的出现,技术上突破了音轨和音量的技术限制,科技与艺术紧密相接,音乐变得可控,它能以人为的、恰当的方式进入电影而不破坏画面呈现的意境,有助于构造环境。1937 年拍摄的苏联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很多关键镜头都配合着配乐进行。爱森斯坦严密的蒙太奇和细致的构图同普罗柯菲耶夫富于形象性和想象力的音乐之间,严谨地体现着音画同步化的原则。

20 世纪50 年代,电影音乐界出现了新的审美方向,不再过度考虑音乐和画面的配合问题,而是更注重体现整体的情绪氛围。将电影音乐看作一种音响,或一种感觉。为了服务电影的配乐需要,电影音乐开始吸收爵士乐和更多乐器运用其中。20 世纪80 年代,动作影片在国际上取得轰动效应,成为当时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类电影。在它的配乐中,作曲家们往往以鲜明的主题音乐增加剧情的戏剧性和渲染力。时至今日,电影音乐更具包容性、国际性,如由谭盾配乐的《卧虎藏龙》,重新调动中西方音乐文化,使中国民乐和西方现代音乐相互碰撞,再产生新的融合。

电影音乐美学仅存在于电影音乐中。电影艺术发展的时间虽不长,但过程却颇为曲折。从最初单纯的配合转变为至今有独立艺术性的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达到与电影本身相互成就的高度,这需要数代作曲家、音乐学者的努力。而电影音乐日后的发展,仍是一条需要诸多研究人员和爱好者们共同努力,才能行至高远的道路。

猜你喜欢
音画音乐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音乐从哪里来?
感谢上天让我遇见了你——音画诗剧《面朝大海》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