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梅
(鸡西市委党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黑龙江 鸡西 158100)
1.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1)“现代性”概念的中国式演变
“现代”一词源于西方,一般意义上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直至当代的世界结构形成的历史阶段,具有一种动态的、前进的、合目的性的时间概念属性。现代性是指“现代”这一特殊存在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属于的哲学范畴。西方社会现代性是以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构建起一系列新的政治观念、法的观念、社会组织机制等,它是以人类理性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个体的存在”的主体思想,孕育出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现代价值理念。
与西方现代性在各个方面的具体展开相比,中国的现代性实践问题却显得相对复杂。虽然中国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思想传入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社会实际逐步形成的,但中国式的现代性并没有过多涉及理性的启蒙与个性的张扬。中国式现代性反而是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并丰富了现代性的核心内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性的独特魅力。中国式现代性从其自身来讲,既全面又具体,现代性本身所涉及的范畴更是包括现代语境下的全部存在的理论内涵及其真正的实践意义[1]。
(2)现代化对“现代性”的价值实现
现代化是对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过程。现代化一方面抽象地表达着现代性的结果与内在规定性;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历史演进机制,构建了一个与以往任何社会截然不同的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在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给人类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成果的同时,现代性自身内在矛盾所产生的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所造成的社会物化、异化等现象,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与难题。自明清的启蒙思想开始,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对社会结构矛盾的全方位的调和,却始终没有形成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有效变革,而五四运动所带来的空前的时代巨变,使得中国的现代社会才得以逐渐展开。与西方现代所强调的人的理性不同,中国的现代是在“民主”与“科学”、“问题”与“主义”等一系列讨论下展开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必将走上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2.现代化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现代性与现代化,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现代性具有抽象特征,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识与精神范畴;现代化则表现为实践本质,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范畴。现代性是与传统的对立与割裂,是对传统的解构与重构;而现代化则是西方中世纪之后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的集合,是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现代式社会的最突出表现。由于现代性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世界各国在诠释现代性、实践现代化的过程中又各有不同,其中最为突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启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中国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为世界现代性的构建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形式与实践范畴,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2]。
3.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阐释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在纠正近代资本主义弊病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之路。中国的现代化既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西方式现代化的问题,还要在突破中国传统的社会集体及合法性论证的基础上,解决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民族国家的构建问题。五四运动之后,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带领中国人民扫清一切障碍,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根据中国具体国情的变化扬弃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哲学,进一步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工作重心转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解决现代性的问题再次被凸显出来。如何屏弃西方工具理性的片面性,使文化理性占据主导地位,这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化历程,构建出一种新式的现代化意义重大。实践证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现代性的认识是理性的、深刻的、全面的,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最终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现代性的深刻而又全面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总结与反思,逐步深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认识,并在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意识与理论系统。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既有西方式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显著特征。正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合理性、合目的性,才使得中国的改革之路比较顺利的进行。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的具体实践,能够在切入中国内在的传承中交汇融合、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进而达到对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实践的具体验证。
中国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发展方向,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社会理论上的创新与探索,更是中国社会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的,是理论与逻辑、历史与现实的统一[3]。这也决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和中华民族崛起与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最初,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对于这两个阶段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马克思也曾明确指出:第一阶段是按劳分配,第二阶段是按需分配。而后,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又把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阶段。而我国沿用了列宁的说法,把我们党建立起来的新社会称为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毛主席曾明确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的具体国情,又历史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由此,为了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30多年的努力,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1年,由于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拥有奋进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它已经成为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优越性向世界全面展现[4]。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却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积压。当经济增速下降,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时,过去那种以时间换空间来解决矛盾的方法,却以另一种形式的矛盾被突显出来。为了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拓宽现代化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为人类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阶段下的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新时代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具体实践路径,解答了我国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而五大发展理念又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辅相成:“中国式”蕴含着创新发展理念,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应着共享发展理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则对应着协调发展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对应着绿色发展理念,和平发展道路则对应着开放发展理念。所以,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二者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创新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理论、实践、制度、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未来我们仍将以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勇往直前。
其二,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纵观古今中外,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增强国力,稳固自己的国际地位,必需要有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的谋略布局,才能以整体性的推进方式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其三,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才能够使中国更美丽,使得全球生态更加安全。
其四,开放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新型的国际关系格局,需要我们构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规格的对外开放水平。
其五,共享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使人民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的感受更加具体、更加充实、更加可持续,这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公平正义的本质属性。
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途径,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具体特征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深度结合的基础上,跨过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4]。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质就是实践,没有实践都是空谈。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西方现代经济生产方式正改变着现代生活与国际关系,以拜物教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在具体的运动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一系列的严峻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内发展处于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的历史转折期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之路的原有发展模式正遭遇严峻的挑战。一个民族国家的整体素养和文明程度,在依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的同时,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生产关系和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保持各民族的相互往来与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应对,构建出新的历史阶段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发展格局。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要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
欧洲国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使得他们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将各国的经济统一起来,构建统一大市场,才能够实现和平与发展。同样,中国无论在国土面积、人口总量,还是在经济体量上,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只有通过构建国内大市场,破除自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壁垒,实现产业联合与整合,才能够把中国市场做大做强,才能够与国际大公司相竞争,与国际大财阀相抗衡。
2.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新发展格局的主体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守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到今天,一次次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扩大内需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扩大内需不应是简单的刺激消费,而是要通过深层次的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提升民众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增强整体国力和世界竞争力。
3.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很重要,但是安全更重要,我们要紧紧围绕着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实现安全发展。资本主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与自身局限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再现昔日的荣光,就需要克服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彰显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与优越性[4]。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现代性为基础,破除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局限性,实现了理论思想上的再一次升华。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的探索过程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整个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以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开创现代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释放出更加强大的生命活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