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08-07 18:38刘义兵
关键词:共同富裕优势农民

李 月,刘义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我国开启了奔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纳入2035年远景规划,并将其摆在了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加以系统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级分化”(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其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涵加以推动落实。共同富裕的关键着力点在“扩中提低”,即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使我国收入结构由低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橄榄型收入结构(3)洪银兴.以包容效率与公平的改革促进共同富裕[J].经济学家,2022(2):5-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4)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EB/OL].(2021-10-15)[2022-07-2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而低收入群体绝大多数由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构成,因此需重点帮扶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成为检验我国共同富裕质量与成色的最关键尺度。研究表明,教育是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积累与个人财富增长的重要途径(5)马凤岐,谢爱磊.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与共同富裕[J].教育研究,2022(6):148-159.,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的教育期盼与诉求、提升农民受教育程度与水平,是新发展阶段切实保障农民彻底摆脱绝对贫困而迈向“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问题提出

农民问题是关乎国家繁荣大局、民族复兴大业的头等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我国农民问题可归结出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主题:翻身解放、摆脱贫困和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国农民政治与经济上的“翻身解放”,为农民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首次以中央文件正式提出“共同富裕”概念的,是1953年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6)曹普.从百年党史看共同富裕[N].学习时报,2022-02-21(2).。《决议》明确指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2.,根本政策是将社会主义制度视为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确定下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承继前人重要思想,在伟大成就中接续奋斗,以举国体制全面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反贫困战役,推动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里程碑式跨越,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显著增强。据《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记载,到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新华网.中国的全面小康[EB/OL].(2021-09-28)[2022-07-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9/28/c_1127910843.htm.。长期困扰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重在缓解相对贫困以最大程度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共同富裕伟大事业迈出坚实步伐。

回顾我国百年奋斗历程不难发现,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中国反贫困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以国家“输血式”帮扶与“强动员式”治理为重要特征的外生模式实现的。党的坚强领导、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各级政府的全力推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的建立健全、“五个一批”工程的全面落实、外部资源的主动输入等,均为贫困农民彻底摆脱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环境支撑。这在特定历史时期无疑符合反贫困治理发展的一般逻辑(9)李宗建.变与不变:后脱贫时代中国反贫困治理的辩证思考——基于一个历史比较和社会心理分析的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6):48-56.,充分彰显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输血式”帮扶范式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因对贫困农民内生动力激发不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不足以及自力创富本领培育不强等问题,而迭生出脱贫成果难以稳定、持续性效益减少的现实现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亟须由全体人民共同努力、长期奋斗“做大、分好蛋糕”的系统宏大工程,单靠国家力量和社会各界的输血式帮扶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获得持续动能。为此,在进入重在缓解相对贫困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的新发展阶段,要达成农民稳定持续走向更富更强的目标,亟待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家制度优势的“输血式增收”,向重在增强农民自身力量、发挥农民内部优势的“造血式创富”转变,使国家“自上而下”与农民“自下而上”有机衔接、充分结合,以国家制度优势凝聚农民奋斗伟力,进而规避共富事业发展中部分农民可能存在的被动等待、制度依赖与可持续性较弱等现象。除此之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还应充分挖掘农民所处资源环境与社会支持,以最大程度拓展、充实农民内外部整体优势。而教育正是帮助农民发现并利用内外部整体优势,以及推动内外部整体优势发挥、建设与锻造,进而赋能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着力点。为此,如何通过教育使农民在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其所处资源环境优势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发挥其自身主体能力与内部潜能、提升其自身自力创富本领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变“输血式增收”为“造血式创富”等,是当下值得关注的重点课题,也是本文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文献述评与理论视角

目前,学界关于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成果较为有限,相关研究散见于“共同富裕”“贫困治理”“乡村振兴”等议题之下,且多是基于“问题视角”、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嬗变逻辑展开。在论及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时,一些研究较少关注农民自身优势,而多聚焦教育制度、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所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或普遍倾向将农民本身视为“问题载体与障碍本身”而提出相关教育帮扶对策。如,曹召胜等认为农民自身具有落后的生活富裕观,表现在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不注重道德实践和公共责任,以及被现代化的物质皮囊裹挟着的封建落后的精神世界等方面,应注重育就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10)曹召胜,谭德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发挥的动力源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0-54.;李楠等认为农民落后思想与非理性观念仍旧存在,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快教育规范化运行,以提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力(11)李楠,郑心语.新发展阶段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80-82.;王朝才等认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但同样较难满足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共富事业受到消极影响,应加大农民群体系统高效的新技能培训力度(12)王朝才,周子超.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相对贫困:指标构建与影响机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80-93.;杜育红等则对照共同富裕要求指出,当前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与劳动力市场脱轨,以及投入不大、质量不高、优质资源分配不均”等短板弱项,制约了农村劳动力通过劳动实现共享富裕的潜力,应大力营造促进人力资本增长的教育环境、建立补偿性的教育体系,以及优化教育结构、完善体制机制(13)杜育红,赵冉,李立国,等.教育与共同富裕笔谈[J].教育经济评论,2022(3):3-22.,等等。基于“问题视角”探讨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毫无疑问不失为一条科学的可行路径,却也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视角局限,容易因忽视农民的自身力量与可能性、排挤农民的内外部优势与价值,而导致“治标不治本”等问题出现,即未必真正有助于农民“输血式增收”处境的彻底改善与“造血式创富”愿景的理想实现。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恰在推动个体内部力量激发与优势潜能释放等方面极具指导意义。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安·韦克(A.Weick)等人针对当时社会工作中普遍流行的以问题为中心、以缺陷为导向的干预范式提出来的,后经著名学者丹尼斯·塞尔比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在世界各国获得强大认同,并被广泛运用于儿童福利、老年服务、残疾人救助、教师发展、社区工作、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塞尔比指出,与传统将“穷人、受歧视人群、偏差行为人群刻画为障碍本身或特定问题与缺陷载体”的“病理视角”“问题视角”不同,优势视角在看待个体及其环境与现状时不再孤立地专注于弱点、症状、问题与失败,而是立足寻求发现个体的优势、资源、智慧、才能、兴趣、志向、希望与可能性,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与鼓励,以协助他们“去超越环境、发展力量、克服困难、公开表达立场、参与超越个人利益的行为、描绘和实现愿望及梦想”(14)丹尼斯·塞尔比.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M].杜立婕,袁园,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5-11.。但优势视角并不意味着忽视创伤、问题、挑战与逆境(15)同⑤:28.,相反却是通过建立更加开放、包容与积极的视角来解决问题,旨在通过挖掘、拓展与锻造个体内外部优势而构建更好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的基石,同时还能规避“问题视角”可能带来的偏见操控、悲观主义与惩罚性效果。

为给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基本思路与理论遵循,优势视角提出以下几个核心概念:优势、复原力、赋权、复元、对话与协作等。优势视角指出,每个人即便身处逆境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与潜在资源,如能力、健康、时间、资产、福利、人际、个人品质、成功经验、社区文化、公共机构等,在特定情形下都可以支持个体解决问题、改善境遇以及重塑理想生活。优势使人在逆境中拥有复原力,即保护自己免受创伤或从危机、逆境中反弹的能力,其有助于个体创造更有希望的当下和更好的未来。而赋权则可以帮助个体发现优势、善用资源、增强复原力,使人有能力实现优势导向干预下的终极目标,即“复元”,意指个体从“障碍、困苦、创伤以及匮乏的问题枷锁和自我失落”中“重新界定自己的价值并能体现主体性”(16)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5-91.,重建具有品质且满意的生活。复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长期持续过程,教育的加持、个体复原力的提升、内外部资源的联结、协作对话关系的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等,均是提升锻造个体优势、助推个体成功复元的重要保障。

三、 优势视角运用于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中的价值意蕴

(一) 有助于打破长期禁锢农民内部优势潜能发挥的“蚕食效应”束缚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从问题视角看待农民发展,在谈及农民的贫困境遇时,普遍倾向指责农民守旧土气、不思进取、毫无市场竞争力,抓不住时代机遇、也看不见科技带来的发展可能性,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存在,人格极不独立、个性也极不发达等等。诸如此类对贫困农民的负面标签与偏见表达,尽管肤浅且刻板,但它确会对农民产生消极影响:助长了农民“认命”与自卑情结、蚕食了农民主体与公民意识、排挤了农民内在多维价值、消解了农民自我认同心理等等,以至在既往扶贫场域中,使农民滋生了退缩依赖意识与行为,更多作为旁观者而并非受教育与反贫困主体存在,被动地接受国家行政帮扶与教育救助。但从我国贫困治理的历史长河来看,农民与问题视角所勾勒的形象并不十分相符,人们对农民的历史作用及发展潜能仍然认识得很不充分。正如有研究指出,在整个古代社会,小农经济都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财政收入最大化最可靠的来源;即使到了商品经济已有所发展的明代,农民仍然提供了80%以上的岁入;新中国成立后,仅1953—1978年间,国家通过“剪刀差”方式,就从农民群体处提取了8 000亿元左右的巨额资金,有力促成我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快速转型(17)李成贵.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J].读书,2010(4):14-24.;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又率先突破土地制度,以包产到户的伟大创造有效破解了长期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粮食问题与饥饿困扰;后又通过城乡流动、提供廉价劳动等方式不断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更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繁荣与民族复兴。

农民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立下了重要功勋,为反贫困事业的巨大成就作出了伟大贡献。为此,毛泽东曾指出“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18)董边,镡德山,曾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63.;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也坚信“农民始终是一支伟大的力量”,其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和主动性”(19)李卫朝,荆玉杰.松绑、赋权、引导: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建设路径——杜润生农民主体性建设思想的启示[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42-50.;当代学者叶敬忠、徐勇等也认为,农民并非现代化的梗阻(20)叶敬忠.实践证明小农户并非现代化发展梗阻[J].当代贵州,2019(13):30-31.,正是长期以来被视为传统保守力量的农民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21)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03-118.。同样在国外研究中,以舒尔茨和波普金为代表的“理性小农”论也曾表明“农民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懒散、愚昧和不思进取的,而是和资本主义企业家有同样的经济理性”(22)潘璐.“小农”思潮回顾及其当代论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4-48.。以詹姆斯·斯科特为代表的“生存小农”论则更是强调,贫困小农在充斥着压迫、剥削与不对等的环境中,所采取的诸如假装顺从、保持缄默、行动拖沓等行动策略,彰显的正是无权群体借此规避风险的生存智慧(23)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5.。由此来看,农民是被极大低估的群体,那种认为“农民只是历史客体,是一种社会生存状态,是历史变化的被动承受者,而与历史变革的动力无缘”(24)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张东东,杨念群,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8.的观点确是失之偏颇,其使农民珍贵的内在智慧与文化品质被逐渐蚕食与遮蔽,甚至更多的造成农民在现代经济社会体系中沦为了齐格蒙特·鲍曼意义上的“废弃的生命”。

优势视角寻求在不利处境中发现个体内在智慧与韧性,找回因负面标签而被遮蔽的优势潜能与“被剥夺了的社会空间、身份与公民权利”(25)丹尼斯·塞尔比.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M].杜立婕,袁园,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6.。将优势视角引入教育赋能农民共富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摈弃标签式的“弱者”观念、形成对农民更加客观的全面认识,在将农民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且能充分利用自身内外部优势与各类资源构建自力增收创收路径的基础上,为其人力资本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以及致富本领增强等,营造更加尊重人格尊严与内在价值的教育环境,创造更加公平普惠与开放包容的参训参培机会。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打破长期禁锢农民优势潜能引发的“蚕食效应”束缚,提升农民内在自我权能与身份认同,使其在思想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在行为上积极投身相关教育培训与美好生活富裕生活的创造中去,推动其最终真正实现从“输血式增收”向“造血式创富”的重大转变。

(二) 有助于突围因“权力差异”而将农民问题化、客体化与边缘化的消极行为

共同富裕强调共建共享,需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农民共富是多元要素系统参与、全体民众辛勤劳动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双重富裕的实现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和农民两大要素之间权力利益关系的优化配置与功能实现问题(26)张大维.优势治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与乡村振兴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8(11):66-72.。而在既往扶贫工作中,地方政府往往处于“特权”地位,与被贴上“处境不利人群”“弱势群体”等问题标签的农民之间,普遍存在因“权力差异”而引发的政策失灵、制度排斥、“药不对症”“负面激励”与“操纵愿望”等现实问题。地方政府“家长式作风”的权威干预、先入为主的“诊断”观念、扶弱助贫的思维逻辑等都可能会不经意地造成对农民知识经验、话语权力及主体地位等的压制,从而加剧其处境的客体化与边缘化。如人民网曾报道的“扶贫羊”变“餐桌羊”事件(27)人民网.“不走心”扶贫难免“扶贫羊”进肚[EB/OL].(2015-01-06)[2022-07-20].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106/c1003-26335247.html.,折射出的正是地方政府以主观经验决策为主、自身意图表达为重以及与环境相脱离的盲目帮扶、消极救助的治理逻辑。再加上一些教育扶贫项目由始至终都受到政府权力的主导与支配(28)黄巨臣.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运作逻辑、执行困境及应对策略[J].宁夏社会科学,2018(2):108-114.,存在忽视贫困农民实际想法、思想和发展观的“一刀切”、一个标准或“大水漫灌”现象(29)付卫东,曾新.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扶贫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展望——基于中西部6省1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45-56.。对农民贫困及其教育问题的关照立足的并非地方客观实际、反映的不是农民主体意愿,而是当权者视角及其对自身直觉判断与知识经验等的绝对依赖,以至贫困治理场域中农民主体缺位、被动参与、“无感”现象频发成为一种逻辑必然。

优势视角为改变这一“逻辑必然”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性,其强调使个体主体性得到充分确认与发挥、自觉有权能且能主动追求与达成目标(30)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9.。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31)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EB/OL].(2019-05-16)[2022-07-20].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516/c64094-31088253.html.。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应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期待与希望为根本准则,而并非一切权威力量的强加规定与塑造,只有农民自身发挥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共同富裕才能获得持续动能。为此,立足优势视角探讨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一方面有助于消解权力差异使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改变既往教育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将农民问题化、客体化甚至边缘化的消极行为,摒弃基于行政权威与“管道式视角”的“简单化”“标准化”策略,而遵循深深植根农民、紧紧依靠农民的基本原则,与农民建立平等信任的对话-协作而非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威-服从关系,来共同推进共同富裕这一伟大事业。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改变农民主体缺位现状,推动农民不断发现和学会运用自身优势与一切积极因素来提升自我“造血”致富与创业创收能力,并能在政府的支持与凝聚下,主动与一切介入教育赋能农民共富事业的外部力量形成共担责任、共促发展、共享成果的良好共建格局。

(三) 有助于降低因外部教育资源投入或援助减少而带来的脱贫后返贫风险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穷的社会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充分且人均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与人均收入差距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下降至2.45(3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2-28)[2023-04-21].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虽然贫富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脱贫不稳定居民仍然存在创富相对困难、发展相对滞后、更易落入“贫困陷阱”等现实问题。究其缘由,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农村教育资源禀赋较城市不足、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太少等方面(33)彭腾,阚小良.促进农民增收的制度创新应实现几个转变[J].改革与战略,2011(2):24-26.,尤其是在国家“强动员式”贫困治理体系退场与政府“输血式”帮扶力量逐步脱嵌以后,脱贫农民更是面临因外部教育资源投入与援助减少而带来的返贫风险,以致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仍处高位、脱贫农民的生计脆弱性依然较强、创收致富的可持续性仍旧较弱。然而,外部援助固然重要,正如美国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指出的,“其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带来更多投资回报”,但“援助的弊大于利,因为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34)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M].景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当前我国存在的“大多贫困地区在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和目标后,对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对接国家相关战略,没有形成自主发展的底层思维和积极介入的行动方案,而是依然停留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项目投入工作思路”(35)钱宁.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对当代中国农村变迁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30-40.的消极现象,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班纳吉的这一论断。可推动实现农民共富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仅靠国家自上而下的单向财政投入与资源供给难以为继。为此,基于优势视角最大限度激活乡村资源禀赋、释放乡村发展潜能,使之与有限的国家资源输入形成优势叠加与有效链接,进而为农民增收致富创设更加可持续的教育赋能环境,是时代之需,更是大势所趋。

优势视角强调从个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出发寻求复元与发展机遇,并指出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一切正式或非正式、有形或无形、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资源,譬如政策法规、关系网络、自然生态、文化习俗、地域差异、服务组织等,都能产生正面的支持作用与助益(36)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8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实施“五个一批”脱贫举措,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参与到反贫困事业中来,“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在推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方面,我国贯彻落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全面推行了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广泛开展了高校定点帮扶与人才培养工作、大力组建了农技推广组织与驻村队伍,等等,由此为乡村培育了大批优秀扶贫师资、积累了大量公共性教育扶贫资源、生成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以及强化了农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继而使新征程接续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有了更为坚实的资源基础与物质保障。再加上近年来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等系列国家战略的部署实施,为我国乡村发展更是创造了重要机遇期,这也意味着农民将享有更多的创富资源与受教育机会,拥有了更大的能动性与自主空间。另外,相对城市而言,乡村具有更为独特的多元价值体系与更为富饶的自然生态资源,如农耕文化、地方知识、乡土人才、亲缘网络、民间信仰、田园生活等,都能为有力充实农民教育资源、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民物质与精神生活双重富裕等提供源头支撑与强力驱动。故而,充分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开展农民教育,通过“重塑办学观、延长教学链、生态专业化”(37)肖幸,杨春和.生态宜居:职业教育“生态+”教育的逻辑框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1):80-87.等方式,推进相关育农工作实现从依托外生性资源驱动向内生性资源挖掘转变,同样是基于优势视角探索教育赋能农民共富的可为之道。

四、 优势视角下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

(一) 开展“优势视角”教育,着力促进农民的成功“复元”

优势视角主张一切基于个体内在智慧与潜能的积极干预,其最终目标并非止步于“事情”的完成或是问题解决,而在于帮助实现最终“复元”(38)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1.。复元是一个人的自我权能提升、自我主体性重建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育的加持、启发与援助等,有利于促成个体的成功复元。开展“优势视角”教育,着力促成农民成功“复元”,是使其自觉有权能且能主动嵌入到美好生活富裕生活的共同创造与奋斗中来的重要途径。

1. 营造优势导向教育氛围,着力提升农民自我权能。自我权能即自尊、自我效能与掌控感,个体拥有较好的自我权能,便能制定目标、肯定自己的能力并采取具体行动达成目标(39)同②:46.。在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工作中,提升农民自我权能,营造优势导向的教育氛围是关键。一方面应以客观、接纳的眼光与态度看待农民的不利境遇与身份标签,肯定、赏识农民的内在智慧与蜕变潜能,开展基于农民优势如已拥有的脱贫经验、就业技能以及致富愿望等的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实现以优势管理“弱势”并超越“弱势”,同时基于优势引导农民从消极的自我认知转向积极的自我关注格局转变,进而以此增强农民自我权能与自我认同,提升其开展自力致富探索与创业增收奋斗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另一方面则要做好农民“优势”的教育宣传工作,营造关怀、尊重与包容的外部环境。通过挖掘农民优良品德与先进事迹,形成典型案例进行推广报道的方式,而教育引导社会形塑正确舆论氛围,使他人在客观看待农民相对贫困与发展不足一面的同时,能充分认识到农民的历史贡献与创富潜能。进而消解长久以来因文化污名、刻板印象与负面标签等而引发的农民自我蚕食效应,突围因消极假设、悲情眼光等给农民带来的压迫性影响,使其能安心并更有信心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真正参与到共富事业的共建共享中来。

2. 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着力重建农民自我主体性。共同富裕以“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为重要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其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来自广大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在相关教育工作中自然地体现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即不仅重视人的价值,还要以人的实际需求、发展愿望与利益福祉等为根本遵循,开展赋能、增智、提技等一切教育实践与培训活动,使其逐渐摒弃过去可能存在的制度依赖与“懒汉”行为,而抱持“我愿意、我尝试、我能”的主体觉知主动地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共创共建与成果共享中来。基于此,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赋能农民共同富裕,一方面应在价值取向上推动相关育农工作从片面强调农民社会价值向着重关注农民个体价值培育转变,助推农民在已有优势基础上发展成有独立人格、创造精神与主体意识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而并非仅为满足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单向度的人”。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尊重农民群体在相关教育培训中的话语权与决策权,理解农民想法、突出农民优势、认可农民选择,使相关课程设计、教学安排与目标制定等与农民群体的实际需求、发展愿望及利益福祉等精准匹配、高度契合,旨在调动农民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增强其在教育赋能共富事业中的协同配合度与凝聚力。

3. 遵循助人自助教育逻辑,着力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在优势视角理论中,复元的重要表征为个体自觉、自助与自立,而教育之于复元的根本意义便在于助人自觉、自助与自立。当前,我国已正式进入由缓解相对贫困而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新阶段,国家“强动员”“输血式”反贫困治理体系的退场,意味着农民群众追寻美好生活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内生优势潜力,将逐渐成为接续推动共同富裕伟大事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活力源泉与持续动能。但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并非单纯地解决某一项致富技能缺失问题,因此相关育农工作应摒弃既往教育培训中可能存在的“缺什么教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狭隘思维与惯性做法,而应在紧密遵循助人自助的教育逻辑基础上,增强相关教育培训的弹性与包容度,旨在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消费观教育、风险认知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等一切有利于形塑农民“自觉、自助、自立”心理认知,重建农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劳动光荣”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农民创收致富内驱力与行动意愿的积极干预,贯穿在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做法,而实现最大程度提升农民自力增收创收与综合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增强农民教育课程、规划及内容框架在地化内涵与乡土性色彩的方式,让农民在充分认识到地方社会、文化、历史、生态等多元价值体系具有的潜在市场价值与经济效益基础上,充分激发其优势意识、培育其优势思维并发展其与“自身内外部优势”合作的能力使其有更大动力、更强动机参与到自主创收与自力致富的奋斗中来。

(二) 予以农民平等“赋权”,最大满足农民共同富裕的教育期盼

赋权被认为是帮助处境不利人群的关键战略,在优势视角理论中,其不仅意味着通过“改变社会中不平等和压迫性的社会关系”(40)KAM P K. From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to an empowerment-participation-strengths model in social work practice[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3):1-20.来实现对个体的社会或政治赋权,也意味着通过帮助个体“恢复潜能与力量”“发现并运用周围资源及工具”而实现个体的“自我赋权”,使个体“有权力且有资源和能力”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付诸行动(41)丹尼斯·塞尔比.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M].杜立婕,袁园,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6.。教育是推动“赋权”落实落地的核心载体,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与关键领域,让每个群体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且有能力自我赋权,是助力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美好生活富裕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

1. 保障农民平等受教育权,使其有能力创造富裕生活。受教育权承载着激活个体潜能优势、优化个体人力资本,以及实现个体的主体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具有奠基性作用与引领性意义。农民作为全体人民的基本构成,同样具有对更好教育、更好生活的期盼向往。为此,要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理想成效,首要任务便在于充分保障农民平等的受教育权,使其有权利且有能力享有与其他社会群体同等的以勤劳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美好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发展机会与空间。而现存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民不仅难以享有与教师、学生等其他群体同等优质的受教育权利,甚至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民群体间也存在教育权利的不平等、不均衡现象。如东部地区农民往往比中西部地区农民享有更加优质的教育培训条件与资源,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通常比传统小农户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政策福利与保障等。教育权利的不平等使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民群体之间,以及农民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人力资本水平差距被逐渐拉大,由此导致贫富差距也愈发明显。为此,一方面亟须完善教育立法,加强立法对全体农民基本教育权利的保护规定,增强立法对各类涉农组织不当育农行为的约束规制,以及强化立法对教育赋能农民共富事业的整体设计,等等,从而确保美好生活富裕生活建设过程中,每一位农民的教育诉求、教育期待及教育权益等都能得到充分满足与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则在于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常态化、多样化与长效化,力争实施贯穿农民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培训服务、打造覆盖农民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培训链条等,以切实保障全体农民的平等受教育权。

2. 提升农民复原力,使其有能力自我赋权。赋权不仅仅在于赋予农民“权利与资源”,赋权的最根本意义还在使个体“有能力自我赋权”,即有能力对抗、削弱限制他们成长的外部权利障碍,如社会不平等、压迫、歧视与冲突等,以及内部消极的自我评价,并从这些限制中解放出来(42)KAM K P. From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to an empowerment-participation-strengths model in social work practice[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3):1-20.。优势视角下,复原力亦是这样一种有助于个体自我赋权与疗愈的内在能力,其能为农民实现从“输血式脱贫”向“造血式创富”转变提供内源驱动。提升农民复原力,一方面在于广泛开展与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与劳动力市场及岗位需求相匹配、与区域产业发展及经济建设相耦合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如定向定岗、职业专项与学历提升教育等,旨在通过支撑农民获得必要的知识水平、必备的专业技能、必需的就业能力等方式,而最大程度提升农民抵御诸如政策变动、市场波动等可能带来的返贫风险的能力,或从各类可能的返贫风险中实现较快自我复原的能力,进而确保其脱贫后能真正实现稳得住、可持续、不依赖帮扶且逐步能致富。另一方面则在于为农民提供更加普惠包容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更加可持续的人力资本提升与复原力培育机会。如在全国县域范围内创设专门的能为农民提供全年免费的知识传输、技术扩散、信息咨询、技能提升、就业指导、职位匹配以及个性化帮扶的服务平台或中心,使农民有条件实现自我赋权,并以主动担当作为、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链接多元主体资源,构筑农民共同富裕的教育支持网络。资源是精神与物质财富生成的逻辑起点,也是为个人创造包容性成长机会的前提条件。尽可能探寻、挖掘个体生产生活环境中的资源潜力与效用,是基于优势视角实现对个体赋权、使个体获得复元的最根本举措。推动落实农民共同富裕伟大战略,同样需要深刻认识到激活、配优农民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并将其视为一项奠基工程抓好落实。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新时代扶贫开发期间,政社校企研等多元主体优质教育资源的进村下乡,使我国贫困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接续推进农民共富事业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为此,新征程首要工作便是要充分整合教育扶贫资源与农民共富事业高效衔接,使优势扶贫资源为扎实推进农民共同富裕贡献更多教育支持、释放更大教育红利。其次则在于撬动社会各方力量、链接社会多元主体以推动构筑优势叠加、资源互补的教育支持网络。其中,地方政府应尤其注重发挥自身在教育支持网络构建中的统筹与协调作用,旨在通过持续推进政策支持引导、规划落实提效、制度激励保障等办法,而将各类优势资源征召纳入教育支持网络中,以最大程度满足农民共富发展的多元需要。

另一方面,乡村自身资源丰富,同样具有支撑农民走上共富道路的极大潜力与可能性。相关育农工作还应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元价值体系方面着手推进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挖掘。如基于乡村富民产业、优势产业等产业资源延伸农民教育链条、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发展乡贤、乡村工匠、乡村能人等人才资源充实农民教师队伍、壮大农技推广阵营;结合乡村历史文脉、风土人情、公序良俗、民间技艺等文化资源提高农民生存智慧、提升农民创收能力;立足乡村亲缘、地缘、业缘网络等社会资源组建农民学习共同体、创设社区社会化育农组织;依托当地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打造田间课堂、建立农民参访实践基地,等等。通过将一切正式或非正式、有形或无形、物质或非物质的乡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将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创富优势的方式,来赋能农民共富目标的加快实现。此外,还应加强不同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以期打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育资源综合使用效益等“组合拳”,为农民共富事业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但需注意的是,不同区域、不同方位的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方式与路径不尽相同,为有效规避乡村优质资源错配虚耗,相关育农工作应在充分尊重区域差异、方位差异基础上,立足本地本土农民美好生活富裕生活的创造需要,因地制宜地动员整合既有资源,开展与优势资源高度适配的教育行动与活动,最大程度丰富教育赋能内涵、提升教育赋能效益。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优势农民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饸饹面“贷”富农民
矮的优势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