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路径研究

2023-08-07 12:28闫亚歌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素质教育

闫亚歌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0;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1)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不断革新的灵魂和内核支撑,工匠精神蕴含的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以德率技、以技养德”的课程思政理念高度契合,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紧密关联。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纳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有了新的内涵价值和实现机制。

一、工匠精神及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涵意蕴

(一)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

工匠精神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我国自古就有崇仰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哲学内容中,“天人合一、以道驭技、经世致用、以人为本”是工匠精神的哲学基础,“道”“艺”“技”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辩证分析是关于工匠精神核心的表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了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庖丁解牛”“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成语,是人们对工匠技艺精湛的描述。经过千年岁月洗礼,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成为当代人们更好理解工匠精神内核的历史依托。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赋予工匠精神越来越丰富的精神要义[1]。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劳动精神的提出,其内在内涵特征不仅仅是指“敬业”的职业感,同时也是“乐业”的品质感和追求卓越的使命感,是新时代工人阶级的新面貌和众多普通劳动者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工匠精神内涵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念高度契合

工匠精神时代意蕴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高度契合性在于将技术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不仅将“立德”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首位,发挥好思政教育的显性核心作用,同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强调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职业价值观的塑造,这种“以德率技、以技养德”的课程思政理念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在意蕴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塑造为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理念的全面渗透为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提供了良好氛围。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要促进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积极融合,形成合力服务“德技并修”这一根本人才培养目标。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紧密关联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作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技能人才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新时代的特色[2]。与本科院校培养知识型和研究型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链条上的定位是技能密集型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素质教育能够恰好补齐教育链-人才链中高技能人才的缺失。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素质教育既具有弥补性,也具有适应性。弥补性即弥补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短板和不足,适应性即适应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独有特点,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社会就业和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是其培养的重心。因此,工匠精神培育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时代价值

(一)支撑:服务国家战略,建设技能型社会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技能型社会从实践探索上升到国家战略,需要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行动指南,需要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有力支撑。就目前来说,虽然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但从人才规模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看,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人才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突出,高技能人才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上仍任重而道远,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要强化科学理论创新,更要加强技术应用,从加工技术、制造工艺上实现突破。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摇篮,高等职业院校重任在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开放办学,能够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在制造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等关键领域充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满足技能型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和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计划需要。

(二)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供给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高等职业院校跟进先进技术的变革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新需要,不断调整自身层次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投身于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中,为产业链、供应链提升韧性和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生力军。同时,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聚焦产业集群发展对重点产业人才的需求,调整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布局,强化专业的适应性和职业性,实现专业转型。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引入产业集群典型的实践技能,使实践性的技术技能和产业性的技术技能进行衔接,以区域产业集群为中心,构建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教育服务供给新动态。

(三)赋能:强化课程思政,加快内涵式发展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以来,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三年来共扩招413.3万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同时面临教学管理成本增大、办学条件日趋紧张、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面临挑战。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工匠精神作为核心和抓手来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将会整合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诸多关键要素,比如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创新教学形式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形成合力解决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进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由外延式扩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转变。

(四)保障:提高职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

当前,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紧缺,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存在不足,培养的一些毕业生能力素质仅限于“实用够用的技术技能”,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迁移能力,不能胜任制造业强国所需要的职业责任与素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加高质量就业,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技能密集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创新升级,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就需要密集的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远超“实用够用”范畴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个人生涯规划与社会所需工作岗位需求对接,既为满足个人、学校和国家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保障,也为我国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大量高技能劳动力支撑,同时也是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整体性提升就业者薪酬水平,激发技能人才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的重要路径。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问题表征

(一)理念上不够重视,缺乏行之有效的统筹管理

目前社会和百姓在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更多看重普通教育,更多看重学术教育而相对忽视应用教育,更多看重学历教育而相对忽视技术技能性教育这种现象根深蒂固、长期存在。表现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上,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不能清晰系统地衡量自身定位,过度热衷于升格本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侧重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多而全,重“实用”轻“耐用”,重“传技”轻“育人”,忽视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者对工匠精神培育系统工程缺乏长远考虑,对正确引导形成工匠精神外部环境缺乏整体规划,工匠精神培育不能全面深入、循序渐进,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难以培养行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方法上不够多样,思政课程过于侧重理论性

目前,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或正面或潜移默化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上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性、时代性、主体性的系统提炼和规律总结,不能很好地感染人、引导人、鼓励人。教学方法上缺乏互动启发和情景案例等新型教育模式的运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参与度和认同感不强,获得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与养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能统一,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够突出。

(三)评价上缺乏导向,培养育人实效性彰显不够

素质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性、修缮人格的教育,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它不仅仅只表现在对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更表现在习得知识后厚积的综合素养提升和行为方法养成上,因此,对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不能只靠一般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在实际过程中,素质教育评价指标大多以组织领导、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师队伍、学校文化、特色创新等方面来体现,工匠精神培育尚未纳入素质教育监测系统。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还多以学业为主要内容,包含工匠精神在内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用评价导向来指挥素质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明显。

(四)实践上缺乏协同,育人主体中行业企业缺位

作为兼顾系统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机制上的高度相通性。它的核心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习者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体现了素质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作为重要主体之一的行业企业严重缺位,参与度与职能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缺乏与学校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一些企业以获得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认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即使与学校合作,也只是提供实习工作,没有专业师傅给予指导,难以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现机制

(一)明确指导理念,推进覆盖全员全方位系统工程

明确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为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人生幸福奠定基础,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对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改革总体要求的一种理念,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也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要改变过去“实用够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改变以往数量扩张式发展的模式,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而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匠”。

要转变思维方式,从理念上坚持育人和育才并行、技术技能与文化素质并重。首先,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素质教育提高到学校工作应有位置,纳入党委中心工作,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由主要领导管理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来进行专项负责,在领导讲话、媒体宣传、政策文件等有关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大力强化素质教育。其次,积极开展工匠精神融入素质教育相关研究,促进对素质教育办学方向的理解、认同与落实。最后,以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特点为基础,以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以适应人才供给侧改革为根本,不断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激发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活力。

(二)厚植工匠精神,构建职教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以“国之大者”引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所谓“国之大者”即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对于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来说,就要把工匠精神统一于国家所需、人民所想,赋予和丰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构建以“国之大者”为底蕴、以工匠精神为彰显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将工匠精神中包含的“爱国、敬业、奉献”内容与当前党和国家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将工匠精神中包含的“珍视荣誉、专注一事”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结合,为课程思政组织建设营造蕴含当代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

推动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首先,立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推动工匠精神中的思政要素与职业院校中的技术要素在目标、模块、项目等多方面的交汇融合,促进情感的认同和目标的锚定相统一,促进体悟和技能的提升相统一,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其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以政策导向为驱动,积极营造“人人争当工匠、我以工匠为荣”的良好氛围,培育一批具有自我成长能力的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育主体。最后,推动“教育新基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互联网+职业教育”大平台,推动高等职业素质教育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为课程思政注入时代活力,不断创新与时代相适应的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形式。

(三)回归育人之本,重塑双课堂并重教学文化生态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教学体系,坚持“固核心价值观、植家国情怀、养专业科学思维、培劳模工匠精神”的教学主线,创新优化相配套的教学活动,制定符合校情和学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体系,加强教学过程中“敬业、创新、协作”理念的隐性教育,优化专业课程学习环境,发掘专业技能中“严、慎、细、实”的精髓,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课堂教学文化。

重视第二课堂的辅助补充作用。依据“文化厚校”和“立人立业”的理念,依托多样化的团学组织活动,以丰富的文体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为载体,把工匠精神培育与社团、讲座、培训等有效最活动紧密结合,达到受众人群全覆盖,深耕学生津津乐道的校园文化品牌,开展包含工匠精神为主旨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文化实践中塑造学生文化气质和职业精神,开展“讲述技能大师故事”“身边工匠精神摄影”“匠心手工艺品比赛”等蕴含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的校园文化比赛,以充满艺术性、参与性、竞技性、娱乐性的鲜活形式凸显工匠精神内涵,催生精益求精匠心初心。

(四)树立评价导向,形成基于综合素质的评价范式

素质教育评价是确保素质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性因素,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评价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实践追求。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之中,坚持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衡量和判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本质上以形成性过程为主,其重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的成长,对高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以工匠精神培育、职业能力塑造为主设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以量性和质性相结合作为考核评价,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素质教育进行综合性评估,做到“有安排、有布置、有考核、有评选、有交流、有总结”。同时建立和履行素质教育年度自评和督导评估制度,将工匠精神培育列入督导评价重点任务,对工匠精神培育和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估、达标、考核等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实施,联合开展。创新评价督导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互联网+教育督导”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优化评价督导的软硬环境。

(五)坚持德技兼修,构建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机制是实现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共同目标是培养更多有较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大国工匠,并使工匠精神得以代代传承。构建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的“三全育人”的运行机制和以培养学生自信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提高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能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素质教育生态链。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高薪聘请比较知名的技术技能型企业专家和高层人员为学校的教授或者兼职教师,聘请知名企业的专业骨干、技能型工匠到知名职业院校进行教学兼职,同时积极选派职业院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领导干部和一线教师投身归口企业培训锻炼,推动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与企业的技能型干部、高层管理人才能够相互融通,进而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双赢”。

构建行业企业、职业学校、政府与社会协同推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打破校企内部壁垒,构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和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建立完善的实践实训体系,将学生实践实训的各方面与行业企业的各环节相结合,与企业的工作车间接轨,为学生接触先进制造设备提供方便,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再造企业生产环境,创设更多情境化训练任务,实现沉浸式产业文化氛围;积极推广“现代工程师”,探索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设立职教大师站、职教名师室等专门机构,鼓励职业院校与当地知名企业开展联合性招生和培养计划,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德技并修、以德率技、以技养德”的理念,是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体系的关键。如何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养成为目标,从思想理念、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评价范式、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入手,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是一项重大而永恒的课题,高等职业院校重任在肩,也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素质教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