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高佳萌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2.。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关于如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论述,孕育出新时代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内在逻辑。深刻把握其逻辑要义,对于凝聚全球气候治理共识,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打造清洁美丽的世界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环境难题并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报告显示,2021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的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1℃;最近20年(2002—2021年)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1℃,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温室气体浓度和海平面高度等四项气候变化核心指标的历史纪录同时被刷新。②中国气象报社.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发布全球变暖趋势仍持续 2021年我国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EB/OL].(2022-08-03)[2022-10-11].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208/t20220803_5016624.html.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也显示,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等四项关键气候指标在2021 年创下新纪录。①中国气象报社.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海洋酸化四项指标 创纪录[EB/OL].(2022-05-23)[2022-10-12].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205/t20220523_4846229.html.全球气候变化导致2021年自然灾害频发,热浪、干旱、洪涝等灾害席卷全球。2021年位于永久冻土层之上的雅库特(萨哈)共和国便是西伯利亚火灾中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高温和干旱创历史新高,大片森林被烧毁,曾经的“永久冻土王国”正变成野火之都。同时由于西伯利亚大火的袭来,由其所产生的微小黑色煤烟颗粒沉积在冰上,降低了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加剧了北冰洋海冰的融化。同年7 月高温干旱导致美国、加拿大超过1 319 人死亡,超过5 800万人受到高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西欧遭遇“千年一遇”洪灾,造成西欧205人死亡,176人失踪,数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超过430亿美元。②全球灾害数据平台.2022 年度国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EB/OL].(2022-01-07)[2022-10-14].https://www.mem.gov.cn/xw/mtxx/202201/t20220107_406364.shtml.这些气候灾害都是呈现在人类面前血淋淋的残酷现实。现实就是“问题”,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任何理论阐释或论述本质都源自对特定时代现实问题的审视和考量,勇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某种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种残酷现实,习近平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④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2).,并指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⑤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2).。
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为了更好地研判和解决问题。严峻的全球气候问题持续加剧,世界各国也逐步开启了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征程。然而,这个征程的实践推进在后《巴黎协定》时代遇到了诸多困境或问题。例如,原特朗普政府的气候倒退立场给出了一个“逆全球化”的错误示范,即便拜登政府主张重返《巴黎协定》,但美国方面的反复无常必然很难在国际社会树立威信;曾经作为“气候领袖”的欧盟国家如今在减排工作推进方面的成效远未达到预期设定目标,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他们更是将稳住经济放在第一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所承诺的减排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受新冠疫情影响也将被削弱;《巴黎协定》中关于控制全球升温的具体实施机制和落实方案目前还处于模糊状态,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假若有意回避显然将无助于全球气候治理的有效推进。2015年11月,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高度评价了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20多年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但他同样认为全球气候治理在当前“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⑥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01(2).,然而他并没有因此退却,而是审时度势着力强调要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大国担当角色充分发挥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流砥柱作用。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①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在2021 年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更是表态:“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②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2).从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绝不无故缺席(参与者)、绝不一味索取(贡献者)以及绝不等闲视之(引领者),这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该有的责任意识与大国担当,也是新时代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底气所在。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重要角色,这并非主观臆断,而是有着强有力的话语根基。其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更加巨大,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必不缺席。《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近百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和沿海海平面的增温幅度或气温上升速率已高于全球水平,21世纪末增温幅度预计为1.3℃~5.0℃。如此严峻形势警醒国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不可能缺席。自2017年以来,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渠道谈判以及彼得斯堡气候对话、二十国集团会议、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等公约外渠道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谈判磋商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有为,取得了良好成效。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中国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例如,中国积极参与了《京都议定书》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提出了“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具体要求。③周昭雪.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N].学习时报,2019-12-13(2).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取得了令世界赞叹的良好成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 年度报告》显示,2021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 年降低3.8%,比2005 年累计下降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35亿千瓦。④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 年度报告[EB/OL].(2022-10-27)[2022-11-07].https://www.mee.gov.cn/ywgz/ydqhbh/syqhbh/202210/W020221027551216559294.pdf.这是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有效成果,也足以体现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其三,全球气候治理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力变迁显示出中国被期待以一个引领者的姿态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之间的欧盟领导力效应,到2008年年底奥巴马上台以后的美国领导力效应及其最终式微(2017年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的领导力成为国际社会所瞩目的焦点。⑤陈永森,陈云.习近平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及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6):18-25,195.不仅如此,西班牙的《先锋报》、法国的《回声报》以及英国的《独立报》等国外重要报刊媒体更是谴责了原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退出或不作为政策,一致认为“中国成了全球气候治理新领跑者”①人民日报海外版.外媒: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新领跑者[EB/OL].(2017-08-14)[2022-11-08].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8/14/c_129679775.htm.。
新时代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价值逻辑上阐释和明确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共同体目标,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者侧重于自然层面的问题,后者侧重于社会层面的问题,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内涵提升。新时代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价值逻辑,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同体关系诠释和深化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更加宏观地把握全球气候治理的根本价值遵循。
生命共同体表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而唯物史观语境中的真实共同体是其叙事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制约”以及“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重要观点,一方面揭示出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自然-人类”双重考察维度,另一方面又表明基于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中的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必须要有一场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生态革命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从而真正呈现出一种人们对自己本质全面占有的真实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崇尚的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真实共同体,它既关心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又体恤整个大自然的承载力与脆弱性,这是作为一种真实共同体的生态智慧凸显。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必须以尊重和爱护大自然为前提,而不是以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的资本逻辑为前提,否则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属于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维系这个生命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纽带。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们要认真汲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体理论的生态信念并以团结合作的态度全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并且告诫人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2021年4月,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特别提到“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并呼吁国际社会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③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2).;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真实共同体到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二者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生命共同体”以真实共同体为基础,继承发展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升华提炼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新时代的我们需要真实共同体“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生态信念作引导,更需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智慧凝聚全球合作共识,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此外,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它对人类的影响不分国界并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必须从社会关系层面充分意识到身处地球村的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应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正如习近平所言,“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①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20-11-23(2).。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命运与共的客观规律,蕴含着人类为何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智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而市民社会最直接的特点就是等级化或私人性和逐利性,马克思将整个市民社会看作一场追逐私利的“普遍运动”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6.。这种普遍运动贯穿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而造成了利己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世界性渗透延伸,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并未看作一个共享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而只是一种形式上看似推进世界普遍交往的“抽象的普遍性”——“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与之相反,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即人类社会最直接特点就是从现实的、感性的和具体的人出发,超越各种等级压迫和剥削,追求一种更加公平合理和具体普遍的“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人联合体”(真正的共同体)的世界新图景。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象征着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美好和理想的社会状态迈进。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倡导显然不是以“市民社会”为哲学视域,而是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叙事起点,揭露批判当今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或全球治理体系中仍然隐藏的某种固化、抽象的剥削关系和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开辟一条符合全人类共同福祉和发展需求的光明之路。国际社会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一方面要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的某些不恰当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要强力凝聚全球气候治理共识,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并积极行动起来,为“人类社会”的更美好作出贡献,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要为人民福祉着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⑤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克疫情携手同心推进合作[N].人民日报,2020-11-18(2).。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正式提出,强调“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 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⑥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2).。此后,习近平在国际社会的各种公开场合反复强调要树立系统性思维,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如在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中强调要“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17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中则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上升到了一种中国方案;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习近平更是强调:“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①习近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J].求是,2020(8):4-20.应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习近平的外交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世界各国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勠力同心,才能打造和维护好清洁美丽的世界。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1 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曾在2020年达到历史新高,为工业化前水平的149%并且在2021年和2022年初继续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1(±0.13)℃。②中国气象报社.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海洋酸化四项指标 创纪录[EB/OL].(2022-05-23)[2022-10-12].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205/t20220523_4846229.html.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先后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京都议定书》(1997)和《巴黎协定》(2015)等国际性协议,其中《巴黎协定》提出了最为紧迫而又长远的温控目标,“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以内;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应该说,《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为今后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各相关国家更加自觉且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全力助推全球气候治理。③陈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双碳”战略与经济发展对立论的批判及其重构[J].当代经济管理,2023(2):17-24.
我国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国之一,积极落实该协定的温控目标,习近平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并以此作为今后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行动方向。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④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3).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进一步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二〇三〇年前碳达峰、二〇六〇年前碳中和的目标。”⑤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54-255.这里所说的“碳”一般指的是多种温室气体的代称,但通常意义上主要说的是二氧化碳。因此,所谓“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而不再增长并有逐渐回落的迹象;而“碳中和”指的是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即通过碳去除技术(如植树造林、林业碳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方式方法对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以抵消,从而实现其净零排放,也可以理解为“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为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平衡”①中国电力网.实现碳中和:从中国承诺到中国行动[EB/OL].(2021-01-04)[2022-11-12].http://www.chinapower.com.cn/tanzhonghe/zhengce/2021-01-07/42726.html.。“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过程与目标的关系,碳中和是必须事先确立的一个目标,而碳达峰则是实现这个目标所必经的一个过程,因而尽早实现碳达峰才能赢得碳中和的先机。推进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重大战略的实现任务十分艰巨,所要付出的努力将比发达国家多得多,所以习近平将其看作“一场硬仗”②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55.。基于此,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要朝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以及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向努力。
当前,世界范围内已经有120多个国家承诺将于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虽然作出承诺的国家不少,但上述承诺只覆盖了全球约11%的碳排放。其实,作为世界前四大碳排放大国的中国(26%左右)、美国(15%)、印度(7%)和俄罗斯(5%)就占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碳排放量。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于2020年宣布承诺净零排放之前,美国、印度和俄罗斯还尚未提出或设立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因此,我们更需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携手其他国家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习近平曾引用葛洪在《抱朴子·务正》中的“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③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2).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助力引擎要聚焦在携手合作上,“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④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9-04-29(2).“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⑤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2).。
团结协作是对零和博弈思维的有力回击。零和博弈思维揭示的是基于竞争条件下博弈多方的收益和损失之和永远等于“零”,一方损失则另一方必然收益,其蕴含着不合作的倾向。在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谈判中,各相关国家利益诉求差异化和责任分担公平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会衍生出零和博弈论思维,一些国家认为碳排放就是其经济发展权,无论如何都不能剥夺。显然,这种非合作倾向的零和博弈无助于全球气候治理。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以原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就曾口出狂言,认为《巴黎协定》的减排承诺和协议“给美国工人、企业和纳税人带来了不公平的经济负担”⑥新浪财经.特朗普政府提交文书正式启动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进程[EB/OL].(2019-11-05)[2022-11-15].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9-11-05/doc-iicezuev7201708.shtml.,甚至“杀死美国经济”⑦中国科技新闻网.特朗普在G20 峰会抨击《巴黎协定》:杀死美国经济[EB/OL].(2020-11-23)[2022-11-18].https://www.zghy.org.cn/item/351393190994989056.。这使得2017年以来二十国集团峰会连续三年领导人宣言都无法就气候变化内容达成共识,严重破坏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基于此,习近平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①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1(2).,因而他进一步强调:“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②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1(2).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互为一体,唯有摈弃零和博弈思维才能助力全球气候治理的全面推进。
当然,在强调团结协作和勇于担当助力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并在《京都议定书》中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认的原则。习近平在2021 年4 月22 日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他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我们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③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求其制定过高或者等同于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其实并不切合实际且也有悖道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然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但我们要秉持道义,实事求是地考虑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问题,为其提供各种帮助,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④陈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双碳”战略与经济发展对立论的批判及其重构[J].当代经济管理,2023(2):17-24.当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就可大打折扣,坐享其成,而恰恰相反,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条路上一直都在努力,始终践行着团结协作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信念,贡献巨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有为就是典型。例如,中国率先与美国、法国、巴西和印度等国家就气候问题积极磋商发布了联合声明,为促成《巴黎协定》奠定了重要基础。又如,我国目前已设立开拓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丝路基金”“金砖基金”等资金筹措渠道,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资金支持。再如,为了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交流合作,2014年举办了以“促进亚太地区绿色发展与绿色转型”为主题的APEC 绿色发展高层圆桌会,2016年举办了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2019年举办了以“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携手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题的国际高峰论坛,这些均为全球气候治理汇聚了更多和更强力量。因此,只有团结起来,发扬“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的协作精神才能真正助力全球气候治理顺利推进。
在习近平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以身作则,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纵观新时代全球气候治理的推进,从世界层面上说,至少凸显了以下重要意义。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虽面临着各种挑战,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推进中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但是透过习近平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向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和地缘优势。一是政治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二是经济优势。目前,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行动力的强弱。较之于2008 年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而逐渐丧失“气候领袖”头衔的欧盟以及因“经济忧虑”而悍然退出《巴黎协定》的特朗普政府而言,中国政府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全球气候治理。“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全球50%的风电、80%的光伏设备组件来自中国,中国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连续七年居全球第一。”②解振华.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已连续七年居全球第一[EB/OL].(2022-12-02)[2022-12-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090907257587053&wfr=spider&for=pc.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Fatih Birol 指出:“中国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比美国和欧洲的投资总额都要高。”③国际能源署.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超欧美总和[EB/OL].(2015-07-16)[2022-12-07].https://www.chuandong.com/news/news161179.html.另外,中国还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④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01(2).支持援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地缘优势。中国地大物博,地势呈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状分布,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我国十分丰富的光能、风能和水电资源,例如西藏境内大江大河密布,十分适合水力发电;青藏高原是全世界光照最充足的区域,光伏发电效率远超其他国家;而东南沿海地区海岸线长,风力十分强劲,是风能资源开发的理想区域。习近平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清洁能源发展”⑤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我国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优势,全方位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中国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⑥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01(2).。在全力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中,尽管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实现对于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显得过于艰巨,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因为在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中,我国已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抢占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先机。
早在2014年,习近平受邀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时就提出,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向世界“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①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2).。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作为当今时代摆在人类面前的巨大挑战,中国并未退缩,而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奋勇前进,向国际社会贡献了新时代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一方面,总体指明了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向国际社会郑重表态“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不仅是我国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总体战略谋划,更是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期,新时代全球气候治理之路的国际显示度更加突出和清晰,而不像某些西方国家在气候战略方面的模棱两可,甚至朝令夕改。另一方面,以“六大坚持”的话语形式总括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方案思路。具体表现为习近平在2021年4月22日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所说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系统治理”,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要“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多边主义”,强调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②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2).。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9.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将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透过习近平的重要论述,我们之所以向世界贡献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归结起来就是因为中国旨在打破西方中心论、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强调要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中国信守承诺,始终是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担当者和行动派。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就此曾表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贡献中国的解决方案。”④刘毅等.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7-10-05(1).
国家形象反映的是作为客体的某个国家及其诸要素在国际社会中所呈现出来的多维度评价或认知的总和,它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但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希望看到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负面形象。不过,有时却存在那么一些国家会恶意去抹黑他国形象。当全球气候变化逐渐成为一个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的时候,“中国环境威胁论”的不当言论就悄然而至,其用意就是某些国家试图通过炒作“中国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来要求中国与发达国家承担一样的减排责任,从而达到拖垮中国经济的不良目的。其实,气候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也是全人类的责任。习近平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①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但这种共同责任是有区别的,“中国愿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继续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艰苦努力”②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克疫情携手同心推进合作[N].人民日报,2020-11-18(2).,这也是《巴黎协定》所载明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击破了“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巨大谬论。埃及气候与环境专家马格迪·阿拉姆高度评价了2020年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表明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习近平主席的承诺和倡议彰显了中国真正关心气候变化问题”③新华社.应对气候变化这份中国方案赢得世界广泛赞誉[EB/OL].(2020-12-14)[2022-12-08].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12/14/c_1210929602.htm.;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阐明:“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提出大幅提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等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在二十国集团成员中发挥了表率作用。”④新华社.应对气候变化这份中国方案赢得世界广泛赞誉[EB/OL].(2020-12-14)[2022-12-08].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12/14/c_1210929602.htm.中国始终以“行动派”的角色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成效显著。2021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2年下降约34.4%,单位GDP能耗也比2012年下降26.3%,累计节能约14亿t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37亿t二氧化碳。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研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情况[EB/OL].(2022-09-21)[2022-12-12].https://www.ndrc.gov.cn/xwdt/wszb/stwmjsyggzqk/?code=&state=123.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大幅超额完成到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海外各界人士由衷感叹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诸如“中国绿色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把生态环境保护得这么好,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伟大成就”“中国正以绿意盎然的面貌走向世界”以及“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⑥刘晓云.国外高度评价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J].红旗文稿,2020(24):46-48.等赞美之词在国际社会持续回响,中国作为一个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