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兴宇,周国勤,陈树桥,唐忠林,徐钢春,孙建国
(1.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6;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3.南京宁渔种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313)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nides),又名加州鲈、大嘴鲈,隶属于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水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大口黑鲈肉质白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抗病力强、生长快、易起捕,1983 年作为名特优水产品种引进我国广东省,进行人工繁育与养殖推广研究[1]。目前我国大口黑鲈养殖面临种质退化、病害频发,优良苗种短缺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大口黑鲈产业发展。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于2020 年从美国引进了一批性状优良的大口黑鲈原种,经过精心培育及人工选育,目前,已经获得了大批量优质的子代群体,为大口黑鲈种质的改良保存了基础群体。现介绍大口黑鲈美国原种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亲本培育池塘以面积2 000~3 500 m2、塘底平坦、砂质、有缓坡的土池为宜,水深1.5~2.0 m,若想实现早繁,可以在池塘上方搭建塑料保温大棚。池塘配置一台功率1 500 W 的叶轮式增氧机,设置投料台,用边长4 m×4 m 的PVC 管搭建投料区。亲本投放前,要彻底清塘消毒,每667 m2使用EM 菌液1 kg 调节水质。繁殖用雌性亲本平均体质量1.2 kg,雄性亲本平均体质量1 kg,体型匀称,体格健壮,按雌雄比例1∶1 配组,每667 m2投放200 组。亲本下池后、泼洒聚维酮碘水溶液(剂量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消毒处理,隔日用1 次,连用2 次。亲本投喂的配合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48%,粗脂肪含量>6%,定期添加复合维生素,促进性腺发育,也可搭配冰鲜鱼投喂。
大口黑鲈因性腺发育不同步,产卵周期比较长,苏南地区产卵季节主要在3—5 月份,目前以自然交配产卵模式为主。产卵前,需要制作人工鱼巢,将棕榈片修剪规整,清洗干净后,杀菌消毒,固定于长方形铁丝框上,作为黏附鱼卵的鱼巢。大口黑鲈喜夜间交配产卵,沿缓坡的浅水区,用竹竿插入鱼巢中部将其固定于池塘底部,每隔2 m 放置一个鱼巢,产卵期间,每天清晨收集有鱼卵的鱼巢,空鱼巢洗净表面泥沙后暴晒,傍晚再重新固定于池底。收集到的卵片要及时运到孵化车间孵化,运输过程中保持卵粒表面湿润,避免照射阳光,长途运输需要使用泡沫箱包装。
受精卵孵化池面积以30~40 m2/个为宜,孵化水深0.5 m 左右,挂卵片2~4 张/m2,孵化水温控制在23 ℃左右,保持水中ρ(溶解氧)>7 mg/L;孵化过程中,泼洒聚维酮碘(剂量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抑制水霉的繁殖。大口黑鲈受精卵直径约为1 493 μm,油球直径约为564 μm,受精卵经约60 h 孵化即可破膜。刚孵化出来的水花,由于气室发育不完全而沉入池底,刚孵化的水花全长约为3 643 μm,头腹部长约为1 524 μm,依靠吸收卵黄囊营养进行发育,3 d 后,气室发育完善开始平游,此时卵黄囊吸收殆尽,以捕食外源营养为主。
水花的开口饵料以萼花臂尾轮虫或丰年虫无节幼体为佳,萼花臂尾轮虫体长约为120~300 μm,更适合开口前3 天的水花苗。轮虫可以用孔径为0.050 mm 的密网在池塘内收集,收集后用0.3%~0.5%的食盐水消毒清洗后再投喂,人工扩培的轮虫需要用小球藻液营养强化2 h 后再投喂,轮虫投喂量以保持水体中丰度10~30 个/mL 为宜。丰年虫无节幼体用休眠虫卵孵化获得,孵化条件为:水温为25 ℃、光照为3 000 lx、ρ(溶解氧)为7.0 mg/L、盐度为2%~3%,1 L 盐水添加2 g 虫卵。刚孵化出的为初孵无节幼体,体长400~600 μm,脱完1 次皮的为Ⅱ龄无节幼体,初孵无节幼体营养更丰富[2],投喂效果更好。丰年虫不能在淡水中长时间存活,因而投喂频次和数量根据水花的饱食状态而定,一般每天07:00、12:00、18:00 分别投喂1 次,切忌过量投喂,以免造成浪费和污染水质。水花苗培育水体条件:水温23~25 ℃、ρ(溶解氧)>7 mg/L、pH值7.0~8.5、ρ(亚硝酸盐氮)<0.01 mg/L、ρ(氨态氮)<0.02 mg/L。定期吸除池底杂质,消毒、调水,保持水体清爽。
随着水花苗发育成仔稚鱼,口径不断变大,适口饵料也在变换。当仔稚鱼体长6~10 mm 时,投喂小型枝角类浮游动物或丰年虫Ⅱ龄无节幼体,饵料规格650~860 μm;当稚鱼体长达到1.5 cm 以上时,投喂大型枝角类或桡足类浮游动物,饵料规格约850~1 200 μm。
浮游动物收集方法:将孔径为0.150 mm 与0.075 mm 纱绢网,叠加套在收集器出水口,夜晚打开诱捕灯收集,孔径为0.150 mm 纱绢网收集到大型浮游动物,孔径为0.075 mm 纱绢网收集到小型浮游动物。收集到的浮游动物需经过食盐水消毒清洗后才能投喂。由于枝角类和桡足类不耐低氧,因此收集操作要迅速,投喂量也要适中,剩饵容易败坏水质,多余的饵料可以冰冻保存。鱼苗体长3~4 cm 时,开始驯食配合饲料,饲料粒径要与投喂的浮游动物体长一致。用适量饲料混合活饵或冰冻浮游动物一起混匀投喂,当鱼苗熟悉饲料味道后,于每天07:00、12:00、18:00 分别驯食1 次。驯料开始阶段,每天早、晚驯料结束后,补充投喂浮游动物;当鱼苗摄食饲料增强时,早上和中午均投喂饲料,晚上驯料结束后,补充投喂浮游动物;当鱼苗能够正常摄食饲料时改为完全投喂饲料,一般驯食周期为1~2 周。驯食饲料期间,每天要将池底部剩饵吸除干净,可以添加混合多维或胆汁酸促进鱼苗摄食,辅助消化吸收,增强体质。仔稚鱼培育期间,要保持水温,水质稳定,定期适量添加新水。
稚鱼驯食配合饲料后,由于摄食能力不同,个体规格差异逐渐增大,且无动物性饵料,此时容易发生相互蚕食的现象,因此需要及时的分筛。根据鱼体厚度大小,用相应孔径鱼筛,将规格大且一致的苗种筛选出来,集中投喂,筛选之后,更利于小规格鱼苗的驯食。鱼苗培育过程中,至少要分筛3 次。分筛前要吸除池底杂质,保持水体清爽,防止拉网引起底质泛起,败坏水质,导致鱼苗产生较大应激反应。鱼筛要求表面光滑无毛刺,避免对鱼苗体表损伤,分筛之前,可泼洒维生素C,降低鱼苗应激反应,分筛之后,要及时对鱼苗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菌感染。
大口黑鲈苗种培育阶段主要的寄生虫有小瓜虫和车轮虫,急剧的温差变化或连续阴雨天气易导致寄生虫病的暴发。小瓜虫病显著特点为鱼体表或鳍条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小瓜虫成虫(滋养体)为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μm×(300~500)μm,腹面的端口有一6 字形的端口,包囊内有一明显的马蹄形或香肠形大核,小核圆形,紧贴于大核[3]。发现大口黑鲈苗种身上有白点后,应立即镜检,确认病原体。鱼苗感染小瓜虫后,立即对养殖水体升温,温度控制在26~28 ℃,同时添加“海水精”,使水体盐度上升到0.10%~0.12%,保持该温度和盐度1 周左右。药物辅助治疗方法为:泼洒苦楝油(0.5 mL/m3)和桉叶油(1 mL/m3),每2 d 用1 次,连用2 次。1 周后,排掉底层污水,加注新水,将盐度调节至<0.05%。治疗期间,用混合多维拌料投喂,改善苗种摄食,提高免疫力。
车轮虫病主要流行高峰季节为5—8 月份,大量寄生时,可见鱼体表有毛絮状物质,显微镜下镜检可见30~50 μm 虫体,形状呈圆筒状、高脚杯状、盘状或盔状。治疗方法为: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0.7 mg/L,全池泼洒,用药后要注意鱼的活动情况,若发现异常立即换水。
大口黑鲈苗种在水花和稚鱼阶段,摄食变质的冰鲜浮游动物或转饵时,容易引发肠炎,常表现为拖便或白便,腹部胀大,肛门红肿,肠道有积水。该病主要由爱德华氏菌或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急性发病死亡率较高[4]。日常养殖过程中,杜绝投喂变质或不洁的饵料,定期消毒调水,保持水质优良稳定。若暴发疾病,可以用恩诺沙星拌料投喂(剂量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连喂3~4 d;外泼碘制剂(剂量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隔日1 次,连用2 次。
大口黑鲈苗种阶段,易感染的病毒主要有弹状病毒和虹彩病毒,这2 种病毒的致死率均能达到50%以上。当水质败坏,鱼体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生感染。弹状病毒是有囊膜、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病毒,病毒粒子形态似棒状或子弹状。病鱼主要症状为烂身、烂鳍,摄食减弱或停止摄食,其肝脏、脾和肾肿大或充血,病鱼呈不规则螺旋状游动[5-6]。虹彩病毒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双链DNA,长为100~200 kb。常发生在温度为25~32 ℃时,病鱼体表溃烂,并伴有出血,其鳍条基部红肿溃烂,鳃丝和肝脏发白,部分病鱼呈翻转或螺旋状游动[7]。大口黑鲈弹状病毒和虹彩病毒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养殖密度过高或水质不稳定、水质差的情况下,要重点预防,及时希疏密度,适量换水或用菌制剂调节水质,定期使用碘制剂进行消毒,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或多维,投喂鱼苗。
大口黑鲈美国原种的引进与种群的增殖,为改良国内现有品种(系)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选育与杂交试验提供了基础群体。原种的人工繁殖技术重点环节在于受精卵的孵化,苗种培育环节重点在于适口饵料的选择与变换、驯食配合饲料和疾病防治。另外,对养殖水体的调节、保持水体清爽、有害物质不超标也是保证苗种培育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