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命题的基本要求及实践构想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

2023-08-07 01:19杨志敏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学业课程标准命题

杨志敏|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段新课标的颁布和新一轮考试评价改革的推进,依标命题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但为什么要依标命题、依标命题到底要“依”什么、如何实践依标命题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依标命题就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命题,对各学科来说,“为什么要依标命题”具有共性。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各地要认真落实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的规定要求……确保依标命题、教考衔接。”从这些文件中,我们可看出依标命题折射了国家命题改革的强烈意志。

依标命题是对长期以来“依纲命题”的根本性修正,虽然仅仅是改变了一个字,却反映了评价理念的转变,也折射出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课程标准反映国家意志,体现学科在落实国家育人目标上的具体要求,依标命题从考试评价角度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依标命题可以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素养培育,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实施依标命题,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重要引擎,是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从命题改革思路来看,依标命题就是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评价建议等进行命题,使命题准确体现学科性质和特点,反映学科的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国家规定的学科内容范围,不超标命题,同时使试题更符合学科命题规范,更好地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因此,不论是命题者还是广大教师,均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牢牢把握依标命题的基本要求。

下面,笔者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出发,阐述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依标命题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构想。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依标命题的基本要求

(一)依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凸显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

依标命题,首先是依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命题。课程性质彰显了课程质的规定性,是一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定位,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决定了该学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定位和基本功能,也决定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坚定立德树人基本方向,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与学科教学衔接,共同为达成课程育人目标服务。

课程特点是课程性质的具体表达。《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既反映了思政课独特的课程性质,也为实践依标命题提供了基本指向。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依标命题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性质和特点,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命题养料,力求解决学生真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导考试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遵循学科评价的基本理念,明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导向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纸笔测试要根据学业水平要求科学设计试题,灵活设计多种题型,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对学科评价基本理念和建议的阐述,为依标命题确立了核心理念,并指明了实践要求。

2022年版义务教育段新课标修订的最大亮点是,各学科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理念的集中反映。因此,依标命题要紧紧围绕培育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素养立意”的评价改革方向,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只有这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才能“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

科学性是命题的一贯要求,也是试题功能和生命力的保障,而灵活设计多种题型,则是命题凸显“素养立意”的具体要求。依标命题既要有以“趋同”为价值取向的“标准化评价”,也需要更多以“求异”为取向的“差别式评价”。从题型设计看,既要有关注结果的“标准化试题”,也要有更多呈现问题解决过程的“主观性试题”。从考查指向看,命制的试题应考查学科的基本观点,但更应考查能否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依标命题要在继承传统的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主观性试题的命制思路,积极探索包含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等多样化考查任务的试题命制路径。

(三)把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教考衔接并以评促教

在同一学科内,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是统一的。课程目标阐明了相关学科的基本预期,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呈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具体刻画。依标命题需要把握这三者的内在统一,并通过试题这一载体达成三者的一致。

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转化与落实,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教学实施、学业质量评价等的设计与操作,并提供总体方向与依据[1]。《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为框架确立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总目标,并秉承一体化设计的思路确立了学段目标。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则主要检测学生在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因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理所当然要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命题时坚持“素养立意”的指导思想,就为实现三者统一找到了根本基点。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主体部分,是课程目标细化的产物[2]。《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安排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个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个人与家庭、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五大主题构成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的基本框架,回答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什么”这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这种刻画把真实情境、学科知识、学科任务和行为表现融为一体[3]。学业质量标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回答了各学段学生学业所要求达到的水平层次,使核心素养转化成了做事能力,进而实现质量评价由做题到做事的转变,同时把核心素养由不可观测的综合品质转化成可观测、可操作的行为表现。从其命题意义看,学业质量标准不仅进一步明确了考查目标、细化了命题内容和要求,也指明了命题操作的方向。

(四)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具体要求,确保试题符合学科命题规范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与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并提供了“试题样例”,为实施依标命题提供了基本规范和具体操作路径。

“性质与目的”阐明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主体及功能定位。“命题原则”提出“严格依标命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探索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等要求,从宏观上确定了考试命题的改革趋势。“命题规划”和“题目命制”则从操作层面明确了依标命题的基本框架和一般路径。命题者只有严格落实这些要求,才能命制出符合《课程标准》理念的高质量试题和试卷。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依标命题的实践构想

(一)关于命题立意的构想

在命题三要素中,立意是试题的灵魂,反映了命题者的命题设想和命题动机,是命题的目标所在。《课程标准》指出“命题应从课程性质、时代要求、学生发展三个主要维度体现考查核心素养立意”。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评价理念,在实践依标命题的过程中,命题者需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基本点,确立核心素养立意的改革方向,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考查目标,重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发展,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为此,命题者必须吃透道德与法治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具体表现,明确课程目标及学段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标准》中评价理念的落地范式。

以核心素养为立意的试题,在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时需要以真实情境为背景与依托,强调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评价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实施依标命题需要在情境材料的选择、试题任务的设计、评价标准的引导等方面着力改革,让命题既注重对学科内容的整体考查,也注重对学科内容运用过程及学科思维方式的考查,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学科问题的过程中展现核心素养。

(二)关于试卷结构的构想

要凸显核心素养立意,就需要进一步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这启示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试卷结构,让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更吻合核心素养考查需求。

从题型题量看,《课程标准》要求“题型搭配、分值比例恰当,能发挥不同题型的测试功能。提高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从当下各地的中考试卷来看,依标命题后的试卷应增加主观性试题的比重,降低客观性试题的比重,使主观性试题分值占全卷的比重不小于50%。同时,要进一步探索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命制的基本范式,使整卷的任务设计进一步多样化,以实现多维度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要求。从难度结构看,易、中、难试题的比重以7∶2∶1为宜。此外,鉴于两考合一的考试性质,要严格控制试卷难度,整卷难度值一般以控制在0.7左右为宜,以平衡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考试的不同要求。

(三)关于考查内容的构想

《课程标准》提出“要从整体上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主题的结构性和关联性,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真实生活中选择情境,避免从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这为我们实践依标命题,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情境内容的选择上提供了明确导向。

从学科知识内容的把握上来看,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主题,另一方面要注重选择学科主干知识进行考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大主题各有其极具特色的内容。考试命题要坚持“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原则,既从整体着眼,宏观把握各主题的教育目标,又从微观着手,选择有效的考查内容,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考查内容的碎片化。在考查的具体内容方面,要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尽量避免对细节性的、过于细碎的知识点的考查,使命题更好地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服务。

从情境内容的选择上来看,要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这不仅是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依标命题的内在要求。为此,命题时既要多角度选择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领域发生的真实案例作为情境素材,也要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挖掘学生亲历的真实事件、学生的真实思想、学生的现实问题等作为情境素材,引导学生基于现实学习,让思考真实发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核心素养。

鉴于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早于《课程标准》的修订,命题时在具体内容的把握上,还要处理好依标命题和“依本命题”(“本”指“课本”,即教材)的关系。在命题实践中,课本为命题者提供了学科学习主题中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具体的考点,这是命题者命制具体试题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是课本编写的依据,是更上位的纲领性文件,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二者是统一的。从具体关系上看,《课程标准》是纲,课本是目,二者是纲举目张的关系。

(四)关于试题命制的构想

《课程标准》提出“试题设计要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评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这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试题命制中,要围绕考查目标,把握好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有机统一,从而有效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1.情境创设

“无情境,不成题。”[4]情境是素养的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就是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实现了三维统一。因此,研究情境的创设规律、创编有效的试题情境,是实践依标命题的首要任务。

(1)拓宽情境的选材视角

选择情境材料时,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把握。一是从情境材料涉及的不同范围来把握。依据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和交往范围,可以把试题情境分解为“个人的”“区域的”“国家和社会的”“世界的”等不同类型。以此为线索设计试题情境,能从不同视角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形成立体的命题视角。二是从情境材料涉及的具体领域来把握。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五大主题,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心理健康、科技发展等不同领域选择适切的材料建构试题情境,以丰富情境的内容。

(2)结构化处理情境内容

对情境进行结构化处理意指“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与要求、具体学科的性质,剔除真实社会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甚至会阻碍人们认识情境本质的细枝末节,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5]。从实践操作看,这种结构化处理要遵循事物自身的逻辑线索,使之能有效对应考查任务。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根据这一过程整合、梳理其中的关键性信息并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化特征,可使情境更好地为命题服务。创编结构优良的情境时,需要尽可能地删除其中的冗余信息,优化呈现方式,使材料本身能清晰展示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全面应对考查的具体任务。而对于结构不良的情境,则可以保留部分边缘信息,营造复杂的试题情境,从而应对更高水平的素养考查要求。

(3)创新情境的呈现方式

为更好地应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具体命题时还需要关注情境材料的呈现方式。由于学科特点的限制,道德与法治的试题情境基本上是通过文字材料呈现的。要在情境呈现方式上有所创新,就需要在文字情境的基础上运用图示、表格、漫画等不同类型的可视化方式,让信息呈现手段更丰富,试题表达更生动。

2.任务设置

《课程标准》要求“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综合考查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情境,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展现出的核心素养达成情况,以检测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从这一考查思路来看,传统的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侧重学科知识考查方向的题型(和任务)已不适应命题改革的要求,而基于真实情境创设、注重问题解决等突出核心素养导向的题型(和任务)日益成为命题的主流。

依标命题视域下的试题任务设计更加关注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等新要求,力求通过立意、情境、设问和表现的统一落实核心素养的考查目标。因此,任务设计力求多样性也是依标命题不懈追求的方向。在试题任务设计中,可以采用描述特征、论证、辨析、评价、制订方案等多种形式,以充分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一份试卷中包含着多个试题任务,这就需要考虑不同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任务结构的整体性、思维进阶的层次性。符合命题规范的试题任务结构,应该是每个任务既能独立存在,相互之间不会产生信息干扰,又能够有机衔接、逐层递进,形成一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任务群。此外,任务设计必须指向明确、表达清晰、没有歧义,使试题能完整体现并顺畅达成考查目标。

3.评分方式

评分方式的设计包括试题的参考答案及具体的评分标准,是实现命题立意、情境、任务一致性的落脚点。因此,评分方式的设计,既要考虑答案的科学合理性、赋分的准确性,又要兼顾阅卷的现实操作性。

答案的科学合理性是实现赋分准确合理的前提,它包括如下具体要求:答案与试题要求完全对应,答案设置科学有效,没有学术争议;主观题文字表述清晰,学科术语表达准确,整体逻辑清晰等。赋分准确需要做到:首先,要对应《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及“学业质量描述”的相应内容,依据教材具体的知识表述准确赋分;其次,要结合试题的难易程度、解题所需能力按层级赋分;再次,为便于阅卷操作,赋分点的设计要明确、表述要准确,易于阅卷把握。

此外,通过等级描述的方法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与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特征相吻合的新型评分方法。这种方法把量化的分数和质性的描述相对应,既为实现“有共同标准、无标准答案”的评价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面实践依标命题提供了新工具。

总之,落实依标命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标准》的深度研究、命题理念的转变、命题手法的改革、命题规范的落实等方面。笔者只是从基本要求与实践构想等角度对依标命题作了初步探讨,而要让依标命题真正落地,对于广大的命题者、研究者及一线教师来说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懈探索、完善。

猜你喜欢
学业课程标准命题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艰苦的学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35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