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葛覃 魏志琼 徐莹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本文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分别从治理空间、治理主体以及治理对象三方面对目前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嵌入式功能集聚的社区物理空间、建立网络社区、对各治理主体开展支持小组与教育小组、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和设立帮扶站点等策略,探索了社会工作参与“一站式”学校社区建设的路径。
为更好教育与服务于高校学生,达成高校学生社区独有的育人成才目标,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遴选北航等10所高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称《意见》)。[1]《意见》中指出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进驻园区开展工作,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2021年,在系统总结前一阶段试点进展基础上,教育部思政司研究提出深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3]同时新增北大、清华等21所试点高校。2022年,教育部提出扩大试点范围,并计划至2023年力争实现境内高校全覆盖。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内涵
“一站式”学生社区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即“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加强党建引领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平台,也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抓手。[4]“一站式”学生社区同时具有饱满的管理内涵,即“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将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遇到的各种需求和服务都归纳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之中,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加集中、方便、统一的服务与管理。[5]综上,“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内涵在于高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学生社区作为教育管理阵地,调动学生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加以影响,教育、管理与服务于学生。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困境
目前,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治理空间、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三个层面。
(一)治理空间
在治理空间层面,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功能空间聚集性较低。现今,许多高校都位于大学城内,学生社区附近存在多种满足生活与学习需求的场所,如书咖、琴行、健身房和电影院等,然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并未建有相关场所的社区度过,当其被限定在功能空间聚集性较低的社区内部活动时,部分社会交往与生活娱乐的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
第二,网格治理程度尚待深化。目前,学生社区内部的网格化治理程度还相对较低,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不高,对每个学生的信息掌握度尚低,具体表现为纵向缺乏多级网格化管理机制,横向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学生活动,未能充分收集、分析学生真正的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活动设计的出发点。
第三,网络化程度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学生在社区内频繁开展或参与聚集性活动存在一定风险,在学校各部门间辗转办理个人事务也有诸多不便,同时,疫情的防控要求也增加了校方管理学生的难度,以上种种都对“一站式”学生社区提高网络化程度提出了要求。
(二)治理主体
在治理主体层面,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各方权责不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内部治理日趋复杂,科层制作为一种经典有效的公共行政范式,仍是我国高校广泛采取的组织形式。[6]科层制导致处理学生事务的主体不断增多、膨胀,各主体职责交叉重叠、责任不明,如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间都承担着部分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辅导员与宿舍管理员都承担着对于学生日常管理的工作。各主体的权责不清,导致每一主体只能掌握学生某一方面的特点,对于学生难以综合全面了解,[7]也会导致在处理学生事务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
第二,各方联动欠缺。科层制也会导致各治理主体根据所属部门目标,设计相应的教育与管理制度。这种以部门目标为导向设计得来的制度规范,缺乏对于整体的考量,再加上各主体在实行各自制度的时候,彼此间缺乏协调与联动,各自为政,最终导致学生社区的育人目标难以顺利实现。
第三,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引入了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到“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中,多以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为治理社区的组成人员。其中,辅导员老师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员,而其他治理主体大多还兼有除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思想引领外的其他职责,因此,在治理学生社区时,这些主体有时表现出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特征。另外,以辅导员为例,一名辅导员往往要负责百名以上的学生,这样一来,其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能难以满足,对于学生的教育与思想引领也会变为简单的监管,无法完全胜任更多结构化的育人工作要求。
(三)治理对象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治理对象是高校学生。在治理对象层面,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较少。在思想观念和精神情感方面,當代学生表现出“为自己而活”的个体化特征,[8]相较于参与社团和学校活动等,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受他人打扰,独自生活与学习,这导致学生间交流与互动的变相减少,甚至会因缺乏沟通而产生误会与引发矛盾。治理主体间关系的淡漠与疏离,使得学生社区越来越符合“陌生人社会”的特征,而这并不利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
第二,学生的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低。由于高校作为“学生社区”的概念推广程度不高,社区文化尚未形成,社区“情感共同体”尚未建设,因而学生更倾向于将学校内各设施视作分别满足生活与学习需求的碎片化功能性场域,如将宿舍视为放松的休闲场所,将教室视为上课的教学场所,未能将“学生社区”视作一个整体。学生在情感上未能充分获得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导致其自治意识淡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程度较低,[9]缺乏主人翁意识,较少主动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当中去。
第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及行为都呈现多元化及个性化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心理方面、家庭方面、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更具个性化及多元化,而目前高校教育与管理学生的理念与措施并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社会工作参与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路径
社会工作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有天然的契合性,社会工作者是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主体之一,社区工作方法能有效推动学生社区建设,学校社会工作则可以帮助达成“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育人目标。
(一)治理空间
1、建设嵌入式功能集聚的社区物理空间,优化社区公共空间功能
嵌入式的社区物理空间是指功能空间嵌入学生社区内部,使得学生能够实现足不出户便能在社区内部满足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需求。现今,许多高校内部已经拥有了多样性的空间功能,生活超市、打印店、车辆充电亭、快递站、图书室、社团组织、运动场、兴趣社团等高校设置,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校作为一个“缩小版”的社区,还具备许多潜在的功能空间值得挖掘,比如,设置寝室自习室,让学生利用起在宿舍的碎片化时间;设立校园图书角、师生交流区、党团活动小组等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建设小型商业街,引入小吃店、理发店、饮品店等满足学生日常消费需求。建设聚集性的高校功能空间,既可以满足学生的生活交往和日常娱乐需求,也可以有效维持高校社区功能正常运转。
2、提高网格化治理水平
建立网格治理制度,设置多级网格员,形成纵向网格化治理模式。如以院级领导为一级网格员,学院辅导员为二级网格员,学生代表为三、四级网格员,形成楼长-辅导员-楼层长-舍长这类纵向管理模式。
在这种网格化治理模式中,各级网格员应协同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分析学生需求,社工发挥专业优势,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区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力,挖掘学生群体的潜在资源,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主体间的横向连接,提高横向网格化治理水平。
3、建立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是一个线上的虚拟的社区,通过网络平台,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学生在网上参与各项活动与学习,打卡签到、资料共享、视频会议、文件处理、信息收集等,通过这种创新互动方式,可以有效节省办事时间和精力。同时,在网络社区中嵌入学生事务网上处理平台,直接通过网络信息传输进行信息填补、材料审核、盖章签字等,既可以减少学生及老师的办事时间,同时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二)治理主体
1、开展教育小组,学习管理经验
高校社区中各个治理主体职责交叉重叠,对学生缺乏全方位综合性的了解,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责任不明。针对此类现象,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校开展教育小组,将各管理主体人物召集起来,邀请专业人士和有丰富经验的高校管理人员定期传授经验。高校管理主体在小组中定期反馈,探讨问题。通过定期学习和定期反馈的方式来互动学习,将学习到的新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促进各管理部门打破壁垒,形成育人合力。
2、开展支持小组,加强联动
高校各个管理部门和治理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即维持高校秩序运转,促进高校实现育人目标。学校社会工作者针对此类现象开展支持小组,引导各治理主体从高校整体出发,在小组中通过主体间良性互动与配合,建立起各主体间的支持与联动,从而建立起系统性的制度规范,促进职能部门间构建良性协调管理机制,以及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3、有针对性治理主体专业化程度低的现象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其他高校资源,开展线下或线上交流活动,加强高校社区治理经验的交流,协助治理主体提升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其次,可以建立咨询室,为治理主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咨询服务,加强专业指导。再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高校招纳新的人才,建设人才队伍,为高校管理注入新的血液,从而推进治理主体专业化建设。
(三)治理对象
1、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参与高校建设
在高校中,学校社会工作者扮演着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为学生创建交流活动平台,将不同的高校班级、学院聚集在一起,通过参与互动式的活动环节,拉近学生距离,促进高校间不同类型学生主体情感交流与融合。另外,社会工作者通过校园招募,邀请学生参与到学校社区文化的建设当中,如设计校园宣传报、文化墙,参与校园志愿服务队等,从而强化学生主体情感联系,同时建构高质量社会交往关系。
2、通过校园实践增强学生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认同感与归属感
学校社会工作者联合各校园组织或其他高校共同举办团体活动,如篮球赛、歌舞比赛、艺术节等,给学生发挥潜能提供平台与机会,协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发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同时,社工在校园的固定场所开展固定活动,形成常态化的校园实践活动,在这期间挖掘学生长处与优势,培养学生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等潜在能力。
3、培養主人翁意识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收集学生的想法,省去中间多个信息传达环节,将学生想法及时向学校相关单位传达,省时省力。另一方面,培养“校园建言家”,让学生把自身发现的问题与难题,通过社工向学校反映或提出建议,通过社工主动发现和学生主动反应这个双向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保障学生主体利益。
4、设立帮扶站点,满足学生个体化需求
通过建设学校社会工作站,邀请专业人员入驻,社工通过外展服务、学生主动求助或老师转介,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情感辅导、关系调解、偏差行为纠正等个案社会工作服务,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与困难,从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推动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注释
[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4):23-27页。
[2]《关于依托云平台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的通知》,2021-11-19。
[3]《關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2021-11-3。
[4]王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理路》,载《思想理论教育》,2022(2)。万方数据库.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xlljy-s202202017.2023-7-12。
[5]简盖瑞:《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探索》,载《黑河学院学报》,2020(7):90-91+95页。
[6]马成瑶:《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的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2022(3):96-101页。
[7]柯征、胡昊:《新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研究》,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5-107页。
[8]王寓凡、杨朝清:《空间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情感共同体建设》,载《中国青年研究》,2019(2):20-26页。
[9]杨爱华:《新时代大学生社区育人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载《思想教育研究》,2021(5):154-157页。
作者简介
李 芳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社会工作
葛 覃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
魏志琼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
徐 莹 西北政法大学法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纪检监察学、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