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 薛菁
从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起,战略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快速发展。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排名较前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在全国位列第15位,且陕西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强省,这些都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但从当前发展现状分析,陕西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就陕西地区特征对其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阐述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根据分析内容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以此助力陕西数字创意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为陕西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该规划发布以后,多地区制定相关政策对战略新兴产业进行布局,但大部分地区新兴产业布局中缺乏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布局,数字创意产业落地情况并不理想。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明确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大领域和八个产业,数字创意产业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八大产业之一。国家政策引领,各地区积极响应,陕西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底座,于2022年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中对战略新兴产业做出重点强调,有意识加速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在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陕西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机遇
1、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政策趋势明显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6年12月公布。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成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支柱。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划分的九大类战略新兴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被列为第八大类,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方向。《2019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驱动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爆发式增长。
2023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中央企业牵头建立更多的创新联合体,加大重点技术布局和全链条融合创新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一系列政策推动和财政支持下,中国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陕西于2022年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推进特色文旅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围绕构建陕西数字资源体系,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部署安排。
2022年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省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6.4%,高出战略性新兴产业0.6个百分点,拉动战略新兴产业增长0.7个百分点。陕西数字创意产业在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新兴产业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从行业看,规模较大的应用软件开发、互联网广告服务和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1-11月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5%、20.8%和66%。
2023年4月,为推动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经省政府同意,成立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该领导小组工作部署,西安市政府成立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紧抓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建设。
近年来,陕西坚定不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数据、新材料、光子电子材料等硬科技与软科技相结合的产业生态建设,持续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奔向全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头部。
2、“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门户优势
2023年2月,《“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2)》发布。报告显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向西开放的门户枢纽,依托当地科研院所和高校,聚焦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光电芯片、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科技领域,“硬科技”特色鲜明。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门户城市,使陕西在数字创意产业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受益。
陕西可以借此机遇加强数字技术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备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数字创意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依托陕西高校数量多、理工科院校质量高等优势,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突破沿线数字技术关卡,推动陕西数字创意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市场机遇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和合作,为陕西数字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需求,而且吸引了更多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通过参与建设,陕西数字创意企业可以拓展国际市场,开拓新的业务领域。除此之外,新的市场也可以激发产业内生创新活力和竞争动力,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以及业务创新等等,而不断创新创造也有助于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蓬勃向上。
文化创意也是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字创意产业可以将陕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机构进入陕西,相关行业的数字人才、创意人才不断增加。数字创意领域涉多个专业,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有助于提升陕西数字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技术发展、市场机遇、加强文化交流、培养人才等优势,陕西数字创意产业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科技创新、数字技术发展势头强劲
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并强调陕西应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强现代能源产业集群。2023年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着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关键科创资源方面的重点支持,着力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2022年3月,陕西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印发《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显示,陕西R&D投入年均增长达8%。预計到2025年,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000亿元;同年4月,陕西省政府印发《陕西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该计划为支持陕西省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实现规模倍增,预计到2024年底,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同年6月,在陕西省工信厅、西安市科技局指导下,“陕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暨2023物联网产业链发展论坛”举办,论坛聚焦国内传感器、智能感知、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推介陕西省发展优势和技术成果。现阶段,陕西省以西安市高新区、咸阳市为核心发展数字技术与科技创新产业,2022年高新区生产总值实现3104.3亿元、咸阳市生产总值实现2817.55亿元。数字技术研发及应用进入白热化阶段,新一代认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分析+AI驱动、信息模型技术、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及其应用场景落地,均为陕西数字技术驱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4、秦创原驱动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秦创原是陕西省政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之一,它致力于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截至2022年底,秦创原平台连续两年签订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达30%、总额超3000亿元,科技创新板块类的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0%、已超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两年之内翻了一番,2022年底达到1.22万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增至13家,数量居西部前列。2023年上半年,秦创原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0家。
秦创原推动产学研融合,推动平台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科学技术成果交易实现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突破。核心是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和交流,将创新技术推广到企业和社会各个领域。通过技术交易,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移到实际应用中,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23年5月底,共挖掘科技种子项目195个,其中65个已实现产业化。积极推动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技术交易成果391项,总金额2.73亿元,相关创新攻关课题研究项目15个。
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数字技术创新、相关产业孵化、不同行业联动等带动产业发展的需求均可通过秦创原平台实现。作为陕西省政府重点推动的科技转化平台,政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和扶持将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推动科技创新项目的成功转化并助力其持续发展。
陕西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挑战
从陕西当前概况分析,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从具体实际情况分析,陕西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星火之势还难以“燎”原,产业发展能力和安徽、广东、北京等头部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弱
中国科学院潘教峰教授提出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涵盖自然空间、科技空间和虚拟空间三个板块。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依赖于数字科技的发展,发展数字科技要求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字科技相关的新基建一般指2018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新型基础概念,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算力等四大方面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据各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陕西建成5G基站6.3万个,5G终端用户数超过2000万。与5G基站建设排名第一的广东相比,差11万个;与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较发达的安徽相比,差3万个。因此,在基础信息网络建设方面,陕西需要加大基站建设力度。现阶段建成10G-PON(下行速率10千兆每秒的无源光纤网络)及以上端口规模已突破30万个。据《陕西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预计到2024年底建成35万个。
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基础建设方面,主要包括传感器和设备、网络通信、数据储存和处理、分布式计算与边缘计算等建设,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能够实现设备的智能连接、数据的高效流动和应用的智能化,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支持。陕西专用网络应用体系还未建成,应着手构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设施体系及北斗系统应用体系。大数据与云计算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核心底座,陕西大数据中心建设迫在眉睫,应推进集群系统的建成,构建布局科学合理高效的先进算力发展格局。
2、政府针对性产业政策导向性弱
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力度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未来上升和扩展空间。对安徽、广东以及上海近几年的政策及成果进行梳理,对比得出陕西省针对数字创意产业的政策导向性较弱,没有针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支持政策,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十四五”时期,安徽着力推动包括数字创意产业在内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安徽省“十四五”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安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九大方向,并提出到2025年,打造千亿元级数字创意产业,实现产业营收翻一番,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22年,安徽省数字创意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1月底,安徽签约并投产数字创意产业相关项目2304个,总投资金额5960亿元;在谈项目、开工项目数量均居十大新兴产业首位,ACG国际文创科技城、芜湖网络视听内容安全产业基地、马鞍山长江不夜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广东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起草了《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文件中均明确广东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具体定位和产业政策支持及对发展新兴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截至2020年底,广东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6210亿元,占GDP比重5.59%。同时,广东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实施推进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年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351亿元,同比增长5.1%。
上海将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重点聚焦于文化创意产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印发《关于加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文件中提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發展方向以及上海市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助力和本地财政支持办法。截至2022年,上海共有6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扶持重点向数字化转型等新兴领域、中小微文创企业倾斜,同时加大对数字文创项目的扶持力度。2023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工作会议中公布2022年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约13%,文创从业人员人均产出达170万元。
3、本地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尚未形成
通过对国际产业发展研究,产业集群能够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例如美国硅谷、日本汽车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印度孟买宝莱坞等等。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创新驱动、优化供应链、吸引人才、共享资源和提升竞争力,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通常由一系列相关的企业组成,涵盖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到下游产品销售的完整供应链。通过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紧密配合和协作,可以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成本优化和质量控制,提高整体竞争力。在产业园区内形成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速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共享。通过密集的人才集聚和资源优势,集群内的企业更易相互激发创新动力,并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资源,例如研究机构、实验室设施、物流配送中心等。这种资源共享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效率,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共同面对市场挑战和技术变革,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同时,产业集群还可以形成地理标识和品牌效应,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和溢价能力。
陕西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形成了以秦创原为代表的科创产业园、以光子曲率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园。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本地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尚未形成,相关企业发展零散,聚合能力差,无法通过产业集群发挥优势快速发展。
4、数字创意产业专项创新人才缺乏
数字创意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需要具备创造力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仍然存在学科之间的壁垒,专项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比较有限。科研院校更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对实际项目的实操培养,导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陕西科研院校数量众多,科研能力较强,有利于培养大量数字创意产业相关科研人才。但实际上,由于陕西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产学研结合源头未定,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发展格局,因此,科研人才的转化并未实现。本土高校多,但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企业占比较少,导致高校投入大量成本培育的数字技术与创意人才无处可去,选择其他方向就业,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相应受到一定影响。产业发展力量弱,也无法吸引外来高端专项人才。因此,陕西对于“内育”“外引”两个方向的专项创新人才吸引能力均较差,数字创意产业人才更倾向于到上海、广东等地就业。
陕西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对策
经过近几年数字经济不断提升,陕西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紧抓本省机遇、积极应对调整,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发展带动产业经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升级换代,完善数字创意产业体系。
首先,陕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实现追赶超越,未来应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底座,助力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其次,应加强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重要性、前沿性和未来发展态势的理解与认同,要强化产业政策引领,建立总体发展规划,完善数字创意产业建设体系。要积极建设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创意产业带或集成产业园区,提升数字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最后,陕西要注重“高精尖”专项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以及创意导向的人才吸引,改革数字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产业发展与需求,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发挥本土高校多优势,解决好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以便更好地推动数字创意产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金莲、孙鑫、晁恒:《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与发展路径研究——以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为例》,载《城市发展研究》,2022,29(08):53-60页。
[2]李楠:《浅谈长三角地区数字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4):110-112页。
[3]劉艳红、黄雪涛、石博涵:《中国“新基建”:概念、现状与问题》,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6):1-12页。
[4]潘教峰、万劲波:《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5):545-554页。
[5]牛壮壮:《5G技术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数字出版为例》,载《中国传媒科技》,2020(04):36-38页。
[6]黄江杰、汤永川、孙守迁:《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方向》,载《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第22(02)期,55-62页。
[7]孙守迁、闵歆、汤永川:《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载《包装工程》,2019年第40(12)期,65-74页。
[8]陈刚、宋玉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19(02):82-88页。
[9]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载《科技中国》,2017(04):29-37页。
[10]孙楚仁、张楠、刘雅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载《国际贸易问题》,2017(02):83-96页。
作者简介
张 鸿 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
薛 菁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