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如扎木•阿布迪力木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外语磨蚀(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指学习者在母语环境中减少或停止使用外语,导致其外语能力发生减退的现象[1],正如我国二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水平在正式学习结束后随即发生磨蚀。 我国外语磨蚀研究始于2003 年[2],前期为引介阶段,主要论述了外语磨蚀的研究意义,随后于2008 年步入实证研究,重点探索了我国二语学习者的英语磨蚀特征和影响因素。 我国外语磨蚀研究虽历程较短,但发展迅速,不少学者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 然而,目前对我国该领域的综述研究并不多见。 鉴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以“外语磨蚀”为主题,检索了2003~2023 年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共得48 篇,经过人工筛选将其分为26 篇非实证研究和22 篇实证研究。 本研究尝试先回顾非实证论文的主要内容,再分析实证论文的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发现前期不足之处,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自2003 年来,国内学者重点引介和评述了外语磨蚀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成果[3]。 首先,针对国外提出的激活阈值假设( activation threshold hypothesis)、回归假设(the regression hypothesis)、储存范式假设(savings paradigm),国内学者在归纳其起源、视角和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部分假设存在的争议,并提供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支撑。 其次,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综述由宏观概述转向微观聚焦。国内学者先综析了总体现状,包括代表人物、经典著作、核心观点和重要发现,并详述了实证研究典型范例。 随后,概述内容聚焦于具体层面,重点分析词汇磨蚀的特点及相关研究热点。 外语磨蚀理论假设的梳理和研究成果的评述为国内研究的开展扫清了障碍,为获悉该领域发展现状提供了参考。
外语磨蚀研究开展以来,有关其研究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从未中断,主要围绕两条路径展开:其一,指出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二,思考减缓外语磨蚀的措施。
首先,不少学者结合“年龄越小,磨蚀速度越快”的观点,辩证分析了国内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现象。 此外,国内学者思考了英语教育耗时低效的问题[4],发现国家、学校、教师及家长对英语教育的投入较大,但收效甚微且难以持久维持掌握的语言能力,对此考虑从教育政策、教材编订和课堂教学等方面采取措施,寻求减缓外语磨蚀的方案:首先,防止外语磨蚀需要教育政策的协调及个人的语言规划;其次,教材编写人员需要对英语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循环设计,帮助学习者适时巩固;最后,英语教师需要调整教学重点、教学方式和观念,如,及时强化对低频词汇的直观记忆,采取多种方式增加自然接触外语的频率,并始终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首先,我国外语磨蚀实证研究对象多为非英语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 研究在校生的有9 篇,多为本科1~3 年级的在读生;研究毕业生的有6 篇,毕业年数在2~30 年;同时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有7 篇。 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较为集中,年龄相仿,数量规模较大。
其次,我国外语磨蚀实证研究主要为定量研究,包括横向的调查研究和纵向的实验研究。 横向研究以对照组的外语水平为基线探究实验组的外语磨蚀状况,如,以在校生为对照组,以在职人员为实验组,考察在职人员的英语磨蚀程度及变化。 一般而言,此类研究规模大,耗时短,数据收集方便且统计手段多样,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宏观磨蚀特征,但难以体现磨蚀的微观变化和受蚀者的个体差异。 纵向研究多通过两次测试,以首测结果为基线,追踪同一组研究对象在一段时间后的外语磨蚀变化情况。 国内纵向研究涉及的时间跨度以半年居多,最短的有2 个月,最久的有6 年。 纵向研究能够直观反映外语能力的变化,但耗时耗力,且存在着被试流失和不可控变量太多的风险。
我国外语磨蚀实证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验证回归假设、探索外语磨蚀特征和分析外语磨蚀影响因素。
1.验证回归假设
在前文列举的外语磨蚀假设中影响最大的是回归假设,该假设认为语言磨蚀顺序与语言习得过程相反,具体表现为“先习得的后磨蚀,后习得的先磨蚀”。 国内学者以词汇和句法为切入点验证了回归假设的解释力。 在词汇层面,我国二语学习者磨蚀程度最高的为大学英语词汇,其次为高中英语词汇,而初中英语词汇磨蚀程度最低,基本符合回归规律。 在句法层面,国内学者却发现英语否定句的习得和磨蚀次序不完全具有回归性[5]。 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丰富了回归假设的验证过程,但对其他磨蚀假设缺乏实验佐证。
2.探索外语磨蚀特征
国内研究主要从语言系统和语言技能两方面关注外语磨蚀特征。 就语言系统而言,词汇系统的磨蚀成为研究焦点。 国内集中关注易蚀英语词汇的语言学特征[6],发现语音和词形相似(如,rubber和robber、tail 和tale、button 和bottom、wooden 和woolen 等词),且语义范畴的层级关系复杂的英语词汇更容易受到磨蚀,如,fuel(燃料)被误译为“汽油”、permission(允许)被误译为“承诺”等。 就语言技能而言,国内学习者在中断英语学习一段时间后,其写作技能在语言流利度、准确度、词汇复杂度上普 遍 出 现 磨 蚀 迹 象[7], 如, 常 出 现“I have began...”等错误表达。
3.分析外语磨蚀影响因素
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归为八类:磨蚀前水平、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学习方式、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和性别,其中,有关磨蚀前水平、情感因素和性别的实证研究较多[1,8],研究发现:①磨蚀前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外语接触量更大,外语磨蚀程度也较高;②积极的情感态度可直接提升外语接触量,间接降低外语磨蚀程度;③在性别差异上,女生在写作切题性、连贯性等方面的磨蚀程度高于男生。 值得注意的是,外语磨蚀这一复杂现象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国内研究大多偏向于单因素分析,尚未充分考虑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和联系。
尽管我国外语磨蚀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前期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非实证研究的不足包括:①引介和评述内容尚未更新。 第一,国内对外语磨蚀概念和理论的引介较为充足,但有关研究方法的系统介绍却相对匮乏;第二,该领域的综述研究进程没有与时俱进,如,缺乏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评述。 ②教育启示探讨不够全面。 国内学者探讨的对抗英语磨蚀的途径大多适用于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磨蚀问题关注不够。 其次,实证研究的不足包括:①研究对象和语种较为单一。 国内研究集中考察了非英语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英语磨蚀情况,受试对象和受蚀语种过于统一使得研究内容趋于雷同,研究结果得不到广泛应用。 ②研究方法基本相似。 国内研究侧重于定量研究,整体设计相似性很大且较为简单,数据来源局限于问卷调查和笔头测试两种形式,不足以多维度体现磨蚀过程,且难以深度挖掘磨蚀成因。
基于前文多方面回顾和分析,本研究对我国外语磨蚀研究前景提出四点展望:①创新研究视角。第一,结合新的理论视角,如,以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为视角推进纵向个案研究;第二,结合跨学科视角,与心理学、医学、神经语言学等学科结合,利用高新技术多维度探索外语磨蚀。②扩大受试范围。 未来研究可以将受试群体多样化,多关注儿童、教师、留学生、少数民族及其他多语群体的语言磨蚀情况,提高语种丰富度。 ③完善研究方法。 未来研究可以丰富研究手段,拓宽数据来源,多开展跟踪式研究,采用正式和非正式相结合的方式追踪和记录磨蚀过程的复杂变化。 ④运用研究成果。 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将磨蚀研究与实际教学相融合,以此更科学、深入、高效地开展本土研究,帮助我国学习者有效维持外语水平。
本研究对国内近20 年的外语磨蚀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总体上,与非实证研究相比,实证研究发文量不足,研究者仍需进行更广泛地实证探索。 ②就非实证研究而言,引介和评述内容尚未更新,教育启示探讨不够全面。 ③就实证研究而言,受试和语种范围局限,方法设计缺乏新意。对此,本研究提出四点建议:创新研究视角、扩大受试范围、完善研究方法和运用研究成果。 最后,本研究希望未来的综述研究可拓宽分析范围,系统总结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外语磨蚀研究的持续发展寻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