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模式下Nothing Gold Can Stay三个汉译本的对比赏析

2023-08-06 22:44:22周伟量
现代英语 2023年8期
关键词:译者原文译文

周伟量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一、 引言

赖斯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主要分为文本类型、语言范畴、语用范畴和功能范畴。 文章从文本类型和语言范畴的四个层面对赵毅衡、朱明海,以及杨通荣和丁延森合译的诗歌Nothing Gold Can Stay的三个汉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该诗歌属于表达型文本,在赖斯翻译批评模式中有对该类型文本的评析方法,因此该理论的适切性较高。 文章通过该理论进行对比赏析,以期为外国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观点。

二、 Nothing Gold Can Stay 及原作者

诗歌Nothing Gold Can Stay写于1923 年,于当年十月在«耶鲁杂志»出版,随后被收录到«新罕布什尔州»诗集中。 该诗揭示了一切真切而美好的事物最终逐渐消失的哲理,同时也使用了独特的技巧来表现季节的变化,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浮世有的只是转丸般的繁华。

该诗的作者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 年3 月26 日—1963 年1 月29 日),他是20 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因对农村生活的写实描述和以美国口语进行演说的能力而受到高度评价。 由于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主要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生活气息浓厚,语言质朴简单。

三、 文本类型

赖斯将文本分为三种:以内容为主的信息型文本,以形式为主的表达型文本和以诉请为主的施为型文本。 她认为,信息型文本包括新闻报道、科技文献材料以及官方文件,在评析这类文本的译文时要看其是否准确地表达原文信息;表达型文本包括各类散文、诗歌、杂技和小说等,在赏析译文时应看其是否运用了与原文相似或相同的形式,从而是否发挥了和原文相似或相同的美学功能;第三种以诉请为主的施为型文本包括广告语、宣传手册等,在评析此类译文时应看其是否能让目标语读者与原文读者阅读之后产生的效果相似或相同[1]。

文本的类型决定着译者的翻译方法,也影响翻译批评者对译文给予相应的评价。 根据文本类型理论,诗歌Nothing Gold Can Stay属于以形式为主的表达型文本。 赖斯强调,译者在翻译该文本时应在保留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形式相似和产生对等的美学效果。 此外,注重形式的表达型文本更注重原文的语言形式达到了怎样的美学效果。评析这类译文主要是看它是否用相同或相近的形式达到了相应的美学效果[2]。

例1:原文: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赵译:叶子退化成繁叶满枝,而乐园跌入愁苦人世,黎明坠毁变成白昼。

杨、丁译:乐园尽处有苦海,黎明过后是白昼,人间瑰丽难长驻。

朱译:秋风扫落叶,仙境亦萧瑟,天明催醒梦。

从文本类型的角度来看,朱译能够分别用单个动词,将此诗歌中的各个意象“leaf”“Eden”“dawn”等按照原诗顺序翻译出来,基本上还原了原诗中想传达出的画面,也遵循了赖斯翻译批评模式的原则,即在保留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做到了用相同的形式以达到相近的美学效果。

再对比赵译和杨、丁译,二者虽然也将原文的意境译了出来,但均为与此诗歌形式不对等的译文。 杨、丁译只是在语法层面符合了译入语的语法规则,而没有考虑与原文诗歌言语特征的对应,因此译文无法凸显诗歌诗句的韵律美,读者的感受也就无法和原作品的读者的感受相似或相同。 赵译在语法层面也出现逻辑搭配问题,且只是逐字直译。 因此,在文本类型的视角下,朱译符合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译文更胜一筹。

四、 语言范畴

语言范畴主要涉及文体、词汇、语义以及语法四个层面[1]。 从语言范畴出发,译文要做到文体对应、词汇准确、语义对等、语法准确[3],下面将对全诗的三个译本进行逐一分析。

(一)词汇层面

翻译重在选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词汇的打磨[4]。 选词考量的是译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即处理双关语、习语、暗喻等原文要素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将原文的成分在译文中充分地展现出来[5]。

例2:原文:Nothing Gold Can Stay

赵译:凡是金的怎能光华长留

杨、丁译:良辰美景不可留

朱译:美景转头空

“Gold”和“Stay”作为全诗题眼贯穿全文,译文的选词至关重要。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赵译更倾向直译,分别处理成表层含义“金的”和“长留”,但这样处理失去了原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哲理。 杨、丁译和朱译则更富有汉语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将“Gold”译为“美景”,也更能衬出韶华易逝的无奈和悲伤。 值得注意的是,朱译将“Stay”处理成的“转头空”出自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同样表达出不论如何美好事物终究消逝的无奈,该选词也可看出译者深厚的汉语功底。

当然,与该标题同样出色的译本层出不穷,如“韶华易逝”“昙花一现”“岁月流金”等。 此外,2017 年的年代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选择的英文剧名也是“Nothing Gold Can Stay”。 而这也恰恰是该剧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例3:原文: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赵译:叶子退化成繁叶满枝,而乐园跌入愁苦人世,黎明坠毁变成白昼。

杨、丁译:乐园尽处有苦海,黎明过后是白昼,人间瑰丽难长驻。

朱译:秋风扫落叶,仙境亦萧瑟,天明催醒梦。

首先通过熟读原文可知,“subsides to”“sank to”和“goes down to”都表达了从美好转为消逝的趋向,原作者采用不同的词汇表达了相同的情感,也符合英语避免重复的行文习惯。

然后通过比较三个译文,发现赵译较为生硬,选词上仅译出表面含义,行文上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杨、丁译和朱译则在选词的处理上更为自由,意译成汉语读者更易接受的表达。 虽然杨、丁译的第一句没有对应,甚至没有译出“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但第三句的“人间瑰丽难长驻”总结了美好事物消逝的哲理,并且和“良辰美景不可留”相呼应,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也是可取的,因为诗歌翻译中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原诗的神韵[6],还需要顾及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而朱译不但能做到词汇对应,表达更言简意赅,行文也更符合汉语诗歌的韵律, 因此也更容易被汉语读者接受。 如“subsides to leaf”处理成“扫落叶”,“sank to grief”译为“萧瑟”,前后情景的交融很自然,秋季萧瑟落叶满地,美好的景色逐渐凄凉,让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二)语义层面

在语义层面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 语义对翻译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译者对语义的理解出现偏差,译文就不忠实,甚至会出现歧义。 译者对语言的掌握、语境的揣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翻译的优劣[7]。

例4:原文: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But only so an hour.

赵译:她的叶子像鲜花一般秀丽,但只能维持一个小时。

杨、丁译:叶芽青青花样美,转眼凋落难长久。

朱译:嫩叶如花香,有几许春光?

显然,赵译没有处理“early leaf”中的“early”,存在语义的缺失,而其他两个译本则分别处理为“叶芽”和“嫩叶”,凸显了叶子的新、嫩、娇,如果漏译了则无法和后文的“凋零”形成对照,从而无法阐明美好事物消逝的残酷事实。

此外,赵译将“an hour”直接译成“一个小时”,虽然完成了语义的对等,但仅止步于表层含义。 且“一个小时”一般在汉语诗歌中是虚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六十分钟,原作者想表达的是新芽难以长存的时间之短,因此这样处理较为僵硬,汉语诗词的美感全无。 而杨、丁译和朱译更为出彩,尤其是朱译将“an hour”处理成疑问句“几许春光?”,在保留语义的基础上打破了原诗的形式,更加富有汉语诗词的风韵。

例5:原文: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赵译:叶子退化成繁叶满枝,而乐园跌入愁苦人世,黎明坠毁变成白昼。

杨、丁译:乐园尽处有苦海,黎明过后是白昼,人间瑰丽难长驻。

朱译:秋风扫落叶,仙境亦萧瑟,天明催醒梦。

例句中出现的两个“leaf”需要在译文中加以区分,否则可能产生歧义。 赵译虽然有意识将两个“leaf”区分,但“叶子退化成繁叶满枝”存在语义逻辑不通的问题,“叶子”本身不会“退化”变成“繁叶满枝”。 杨、丁译虽然没有做到表层的语义对等,但“人间瑰丽难长驻”总结了美好事物易消逝的本质,且和译文标题“良辰美景不可留”相呼应,实际上完成了深层的语义对等。 朱译没有辨析两个“leaf”,但能让读者意会到树叶从新芽到凋零的趋势,也能对应全诗所表达的哲理本质。

(三)语法层面

翻译批评模式中的语法层面要求译者精通源语言和目的语的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同时,译者要用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否则读者理解不了译作,翻译作品的意义便荡然无存,作品的有效传播也无法实现。

另外,汉英最大的句法区别在于意合与形合,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英文句子依赖各种显性衔接词,句式结构虽然复杂多变,但只有一个主谓宾结构,如同一根树干,其他成分附属在树干上,因此英语被称为树形结构。 而汉语多短句,没有明显连词或者较少地采用衔接标志词,各成分由语义或者逻辑关系衔接,所以汉语多被称为流水句或竹节句[8]。 因此,在翻译外国诗歌时,译者更适合采用意合句,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6:原文: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赵译:大自然最初的绿芽是金子,但这种颜色最难保持。

杨、丁译:大地新绿风光好,满目春色不常秀。

朱译:新绿胜锦绣,无奈最难留。

通过对比可知,赵译将逻辑关系显现出来了,但汉语是意合语言,其逻辑通常都是隐性的,“但”符合英语形合的特点。 且原诗没有出现“but”“while”等转折词,因此没有必要译出,重点突出“新芽”和“难留”的反差即可,否则译文显得拖沓赘余,而杨、丁译和朱译则很好地做到了意合。

例7:原文: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赵译:叶子退化成繁叶满枝,而乐园跌入愁苦人世,黎明坠毁变成白昼。

杨、丁译:乐园尽处有苦海,黎明过后是白昼,人间瑰丽难长驻。

朱译:秋风扫落叶,仙境亦萧瑟,天明催醒梦。

赵译的“叶子退化成繁叶满枝”存在英文语法错误,“繁叶满枝”对应的第二个“leaf”应采用复数形式的“leaf”。 此外,赵译的搭配逻辑有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 “乐园”本身不会“跌入”到“愁苦人世”,因为“跌入”动作的发出者一般指人;“坠毁”一般后接负面信息,但“黎明”和“白昼”只是表示时间的中性实词,没有感情色彩,因此这样搭配让汉语读者难以理解。 杨、丁译和朱译语法正确,前文有所提及,不再赘述。

(四)文体层面

在文体风格层面,译文优劣的标准即是否再现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是否体现了作家的写作特点[1]。

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平实,简单自然,许多诗歌都用传统格律写成,Nothing Gold Can Stay也不例外。 在音 韵 上,作 者 除 了“gold, hold” “flower,hour”“leaf, grief”“day, stay”的尾韵,还在第二行和第七行出现两次头韵,即hardest, hue, hold 和dawn, down, day,增强了行文的节奏感。

赵译的语言风格和原诗一样平实质朴,但在词汇、语义和语法上存在纰漏,表达虽然直白简单,但并不深入原文主旨,甚至不合逻辑。 杨、丁译和朱译在表达上文学加工的痕迹较重,却通俗易懂。 朱译更是如此,不但引用了古代诗词,还颇有汉语诗词的韵律美。 如朱译的尾韵,“绣”和“留”,“香”和“光”,“叶”和“瑟”,“梦”和“空”;杨、丁译在全诗也有尾韵,即“秀”和“久”,“昼”和“留”,可见这两个汉译本都能在文体风格上做到和原诗的对等。此外,赵译也有尾韵,即“持”和“时”,“枝”和“世”,“昼”和“留”,但语言各层面的不足导致尾韵的处理较为牵强。

五、 结语

基于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朱译在文本类型方面更符合原诗,在形式方面做到了与原文对等,也产生了相对等的美学效果。 在词汇层面,朱译展现的辞藻更具有汉语诗歌的美感,同时,杨、丁译和朱译在押韵上表现出色。 在语义层面,赵译和杨、丁译均未完全语义对等,赵译存在搭配和逻辑的偏差。 在语法层面,杨、丁译和朱译严格遵循汉语语法,也基本保留了原文内容。 总体上,杨、丁译和朱译相对而言更加符合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虽然赵译存在不足,但都达到了原作者想表达的韶华易逝的目的。

在评析Nothing Gold Can Stay或者其他国外诗歌译作时,可采用赖斯翻译批评模式,从语言范畴这个角度来判断译文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 同时,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也可以基于该模式进行翻译,从而提升翻译质量。

猜你喜欢
译者原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让句子动起来
I Like Thinking
尝粪忧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