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娣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1.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科目主要是根据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而划分的基础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两大类课程[1]。 显而易见,跨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然而根据范慧的调查,大学生在学校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接触不到跨文化交际的内容[2]。 学生们在采访中说道,他们在经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后只掌握了英语知识的基本内容,却对跨文化交际技巧一无所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未能完全融入英语知识教育中。 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有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强烈愿望,但大多学校未能为学生开设跨文化交流相关的课程。
2.考试制度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将面临教育、社会、学校管理系统组织的多层次语言测试。 这些测试大多集中在语言水平上,主要是基于语法和词汇的测试。例如,许多高校将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有些高校甚至长期将四六级考试的通过作为获得奖学金、学位、文凭的先决条件。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由听、读、译、写四部分组成,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忽视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围绕着考试考查内容实施教学,而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英语课堂的输入,没能意识到问题所在;或是意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却为了考试而将其置于次要地位。 因此,考试制度的不合理设置导致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不高的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期待学生得到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既能为学生提供语言知识,又可以提供给学生模拟的练习语境。 然而,在许多大学英语课堂上,许多教师总是以单调、单一的教学方式教授词汇和语法知识。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就无法掌握交际能力。 教师的做法虽然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夯实语言能力,但是掌握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标,而大多英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教师们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拥有运用知识的能力。 大学生不仅要学会语言的形式或意义,而且要把社会文化因素与学习在适当的情况下正确使用语言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使用不完整
教学方法是影响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语言被视为一种结构系统,语用学与文化和交际密切相关。 如今,随着语言交际理论的出现,人们不再仅从语言的结构方面考虑语言,也开始从语言所起的交际功能方面考虑语言。 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它表明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语言,并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 尽管交际教学法已被引入中国,但其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交际法的教学原则还没有被众多一线英语教师所理解。其次,交际法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理论层面。 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同时,中国的外语教育管理者更关心教师的外语水平,忽视了他们教学方法的知识、技能的掌握。 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靠直觉和经验,对教学和心理缺乏关注。 大多教师因为对教学方法认知的不清楚,转而继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专注于语法和词汇。 由此,学习者的交流技能的发展受到阻碍。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人单位往往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习经历,而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更谈不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少能够主动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学生们对跨文化知识的获取仅仅依靠课堂,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仅限于教材上的地理、历史、传统节日、气候、饮食等有限知识。 而他们对外国的价值观、信仰、交际方式等跨文化内容了解得少之又少。
2.价值体系的差异
价值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等的标准,每一种文化中,人们都有一套他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对价值体系的理解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无法掌握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由于对西方价值体系的不了解或是理解存在偏差,学生很难真正设身处地了解西方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思想。
1.课程设置的优化
学校需要深刻认识到跨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学校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其探究兴趣。 但是现在这种只要求学分,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情形很普遍。 学校应该增加跨文化交际和文化差异的选修课程,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拓宽跨文化学习的范围,提高其学习兴趣。 例如,学校开设关于场景再现的课程,设置一些大学生未来可能需要的场景,如面试和谈判。 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自身交际能力的不足之处或是自身尚未被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为学生指出问题和不足。 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清晰的认知,为后续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问题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奠定基础。
2.考试制度的完善
在学校教育中,考试总是与教学相对应的。 考试是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外语测试主要考查语言、词汇和语法,而大学英语评估的内容仅限于书本知识,几乎不涉及其他国家的文化。 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只注重记忆和语言规则,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教师可以更新学生英语能力的评价方法,例如,英语测试可以将学生的英语成绩分为两部分,即语言知识的评价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 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可以通过普通的试卷很容易地测试出来,对后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类型选择适当的活动。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提前设定好的几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主题中做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报告或者是表演的形式在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采取根据文化主题演讲的考核方式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对沟通困难或者对文化知识的态度和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解与评测。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这些内容作为大学生英语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是十分必要的。
1.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明确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大学教育阶段,教科书应该是英语教师的主要媒介。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词语、句子、语法、文本的文化内涵,以丰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拓展教材的内容,在讲授西方的圣诞节时,向学生介绍圣诞老人、驯鹿等与圣诞节相关的元素,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坚持“文化多元、文化平等”的原则,向学生强调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教学方法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传播跨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今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在传统情形下,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成为观众,没能投入到课堂中去,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更快地解决这一问题,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交际教学法虽然已逐渐为专家和教师所熟知,但在教学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安排教师系统地学习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交际教学法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恰当的交际。 此外,交际教学法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课堂教学是跨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 目前普遍使用的语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英语学习的需要。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性地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将视听方法与交际语言教学方法相结合。 视听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视听辅助手段,如电影、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 这是为更好地学习文化创造英语学习环境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此外,通过展示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图片,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材料。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顺畅主动地用英语交流[3]。
1.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当学生牢牢掌握了英语技能,就可以让跨文化交际对象清楚地接受和理解自己想要传递的文化。如果不清楚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就容易产生语用错误和文化冲突。 然而,对其背后文化的研究很难完全依靠教师的教学,此时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生应该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应试教育。 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密不可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能够很好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在动力来自他们对训练的积极参与,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跨文化知识的学习。 例如,阅读与英美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观看反映英美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有关的跨文化知识,课余寻找机会与外国人接触,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等等。
2.不同价值体系的学习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情感型”,而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工具型”,这是中西方人际交往时会面临的很大阻碍。 “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不仅构成了中国人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在家庭中,中国人相互依存、相互满足;在工作中,情感型人际交往模式是普遍现象。而西方信奉人人平等,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少顾及人情、面子,人们常常是公事公办,即使是亲属和好友也是“人”和“事”两清。
此外,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往往重视自由和独立,而不关心与团体其他成员的联系。 西方人在和他人交谈时会避免询问诸如年龄、收入、家庭、身体状况、婚姻状况等问题,因为他们将这些视为个人隐私。 然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些问题并不算涉及个人隐私。 中国人熟知“隐私”的概念,但是对隐私话题的界定和西方人是有着明显差别的。 并且中国人对“私人事务”的范围也不像西方那样广泛,一些西方人认为是隐私的话题可能很受中国人欢迎,并被视为陌生人之间有效的开场白。 例如,当大学生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时,他们总是从“做什么”和“去哪里”开始谈话,然后他们可能会深入到一个人的婚姻、职业、家庭等话题。 这种行为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冒犯一些外国朋友。 研究中国与西方价值体系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对西方价值体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沟通的成功率。 同时,对西方价值体系的研究也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提升国人素养和塑造国人良好形象的重要前提。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然而,笔者发现,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的不足之处、学生方面的消极因素都是现如今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些尚待解决的困难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 语言教育者也应该意识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所有的英语教育都应该是跨文化的。 因此,文章针对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 大学英语课程应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考试制度;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有效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自身来说,可以提高自身学习热情,积极了解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