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炎
修复后的清川江大桥通过第一列军用列车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铁路时代”到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开始营建铁路,古老的崤函古道也因途经的陇海铁路焕发出新的活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陇海铁路线上当时最高的桥梁——8 号桥诞生,位于今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和硖石乡之间,高45 米,长172.5 米,由法国、英国、比利时三国工程师共同设计,是陇海铁路贯通东西的关键工程。
陇海铁路观音堂镇和硖石乡之间弯大坡陡、洞多桥高,地形十分险要,被称作陇海线的“咽喉”。8 号桥地处狭谷,东接槐沟隧道,西连陇海铁路最长的硖石隧道,四面峭壁环绕,是陇海铁路的重要节点,又处在地势极为险要的地段,因此屡燹兵火。
1944 年,豫湘桂战役爆发,日本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为阻止日军一路西进前往西安,国民党军队从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向西撤退时将8 号桥破坏,只剩下5 个高耸入云的桥墩屹立风中。1946 年8 月,国民政府就地取材用木料搭建了32 组排架,8 号桥恢复通车。解放战争期间,8号桥的木排架在战斗中被焚毁,陇海铁路再度中断,解放军进军西南在此受阻,修桥任务十万火急。
1949 年5 月,野战军挺进大西北,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必须在3 个月内修复陇海铁路8 号桥,让中断的陇海铁路恢复通车。铁道兵工程部根据大桥破坏状况制定抢修方案:加高4 号桥墩,凿低其余桥墩后,利用滦河大桥钢梁架设新桥。
1949 年8 月20 日,杨连第所在的铁道兵工程部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开工抢修8 号桥。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施工人员迅速、安全登顶,完成各桥墩的加高或凿低作业。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地势险要,抢修设备运不过来,抢修队员只得靠人力在高空中作业,随时可能粉身碎骨。抬头望去,桥墩上鹰雀盘旋,令人头晕目眩,施工队伍一筹莫展。
幸好,8 号桥剩下的五个桥墩,成为抢修的关键。
杨连第出生于天津一户贫苦人家,从小做过电工、架子工等,练就了一身登高技能。当年春天,在抢修北宁线滦河与安山大桥时,他创造了在跌落的钢梁下搭枕木垛,用短钢轨代替起重工具移梁的办法,保证了大桥的及时修复,为连队解决了施工难题,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师傅”。这些都为抢修8 号桥打下了基础。
杨连第没有愧对“师傅”这一称号,在抢修8 号桥的过程中,他仔细观察,大胆提出搭建单面云梯的操作方法:桥墩上每隔3 米就有一块长50 厘米、宽6 厘米的铁夹板,而且铁夹板上有圆孔。可以利用这些铁夹板,用带钩的杆子勾住铁夹板上的圆孔,顺着杆子爬上去,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再搭成单面云梯。这个办法获得了部队领导首肯。
没有工程机械,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杨连第身先士卒,用特制的套钩杆子借助桥墩上的铁夹板冒险登高,徒手攀爬上2 号桥墩。在离地面40 多米高的桥墩上,杨连第率领18 名登高战士,用铁锤将混凝土桥墩凿低了2.06米,解决了困扰工程队的难题。
按修复要求,四座桥墩都需要凿低,凿除混凝土总量达49.8 立方米,靠手工凿除无法满足要求。工程部队采用爆破方式,最直接最便捷,但是在高空仅3平方米的桥墩顶面上作业,缺少隐蔽处,无法进行近距离爆破,抢修施工再度遇到困难。
杨连第开动脑筋,想到了“小药包浅眼密爆爆破法”:将装药的眼变浅,数量增多,浅眼装药量少,爆破碎块就会小,同时采用木板遮挡点火,便于爆破手隐蔽。即便如此,在几十米的高空中,在3 平方米的面积上实施爆破作业——除了惊险还是惊险。
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杨连第和班长刁书贵在桥墩上挡了一块木板,炸药一点完,就赶紧跑到木板下面,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一方法第一次尝试就取得了成功,解决了近距离爆破的难题。三天三夜间,他们完成爆破100 多次。
“登高英雄”杨连第二次登高
1949 年10 月18 日,仅 用59 个昼夜,8 号桥提前20 天顺利通车,这在解放战争中功不可没。
杨连第的英雄模范事迹神话般流传开来,被部队授予“登高英雄”光荣称号。1950 年,杨连第被评为“铁道兵战斗英雄”,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和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
1950 年,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将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1950 年10 月19 日,刚刚过完第一个国庆节,志愿军战士就顶风冒雪开赴朝鲜战场。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全体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算一半。”美军发言人也公开宣称:“坦率地说,我认为他们(志愿军)是世界上最顽强的修筑铁路的人。”承担铁路运输任务的骨干力量就是杨连第所在的铁道兵部队。在美军的“绞杀战”中,铁路上有些地段平均每隔两米就要中弹一枚。为避免敌机的轰炸,战士们几乎夜夜都要在寒冬腊月跳到冰河里摸黑抢修,其艰难程度不亚于前线作战。但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杨连第一样的英雄,群策群力创造出一整套抢运、抢修的办法,才为志愿军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运输线。
1952 年5 月,在修复朝鲜境内的清川江大桥时,杨连第掉进了波涛汹涌的江水里,浑浊的江水灌进他的鼻孔、嘴里,漂到离桥一百多米的浅滩处才被发现。当他被战友们救上岸时,手里还紧紧握着一把工作用的钳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杨连第在部队的大家庭中快速成长,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中思想觉悟得到升华,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先后荣获“国家一级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等称号,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为纪念他,中国铁道部将8 号桥命名为“杨连第桥”,原郑州铁路局于1956 年10 月在8 号桥西北侧建成杨连第烈士纪念碑。异国他乡,朝鲜人民也为他建立了纪念碑;8 号桥头附近的小火车站,也以烈士的名字“杨连第”命名。2019 年9 月25 日,远去的英雄又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如今,各处的杨连第纪念馆纪念碑被青松翠柏环绕,时常有人前来瞻仰,敬献花圈,缅怀英雄。
英雄虽去,依然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