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民间艺术奇葩
——高桩故事

2023-08-05 03:42:14叶剑秀
协商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桩瓦屋长老

叶剑秀

高桩故事,又称高装古饰,起源于鲁山县的背孜、瓦屋,流传宝丰、许昌、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周边区域。高桩故事集神秘、刺激、惊险、有趣为一体,自明清至今,历经创新,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鲁山县背孜乡的高桩故事俗称“插桩”,即上桩与中桩采用上下直插法,源于明末清初。当时,有三家山西商人在背孜街做生意,一家开丝绸行,店号叫“珍常店”;一家开油坊,店号叫“老号”;一家开米醋行,店号叫“艺和公”。这三家店铺为使生意兴隆,吸引远商,便听了一个叫白疙瘩的人的倡导,找了三个背孜人去山西学民间艺术表演高桩故事。去的人一个是木匠,叫游手摸;一个是化装工,叫李振奎;另一个是铁匠,叫杨石娃,人称背孜“三大能人”。三人学成回来,结合本土民俗特征和乡民的审美喜好,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创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桩故事。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三家山西商人承担费用,每家承包一桩故事。高桩故事像魔术一样神秘,表演前严格保密。为使表演技巧不外露、不泄密,三家店铺准备时均在各自院内扮装,未扮好前谁也无法知晓其故事的秘密。扮好后,用布单将“故事”严密包装,表演时再当众亮相。背孜乡的高桩故事内容丰富,每次表演“故事”从不重复,表演时阵容庞大,通常有几十人参与。这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给偏远闭塞的山区带来活力,深受乡民喜爱,一直沿袭至今。

鲁山县瓦屋镇的高桩故事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俗称吊桩。据传,在嘉靖年间由山西马氏家族迁移至瓦屋街,把这种艺术形式带了过来。当时,瓦屋街有一个叫李长老的人,开了一家卤猪肉生意铺,很有名。迁来的马家有个年轻人叫马小儿,在李长老家做伙计。马小儿手巧伶俐,做事勤快,颇得长老欢心。闲余时间,马小儿独自一人待在深宅大院扮高桩故事。李长老知道后,暗自考察,觉得其中很有名堂,就让马小儿放弃手中的活儿,鼓励他大胆来做。一个月后,马小儿出手惊人,一套有形有神、惊险奇特的高桩故事摆在李长老面前。于是,李长老组织全村人进行表演。当时,瓦屋街有个火神庙,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举行庙会,庙会期间,演出大戏及高桩故事,结果高桩故事轰动四乡八堡,至今不衰。

高桩故事是在鲁山背孜、瓦屋一带流传下来的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入力学、美学、戏曲、魔术、杂技等艺术元素,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想象力与智慧。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扮高桩故事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由于参演人数多,对主要演员的技艺要求较高,只有做到统一指挥、相互协作、默契配合,才能达到气势恢宏、惊险神秘的演出效果。高桩故事表演的准备工作十分繁杂,涉及道具、服装、化装等诸多事项,故此,每表演一次,都要做半个月的精心准备。

高桩故事参演人员的职能,主要分为上装表演和音乐伴奏两种。表演主要分为底桩、中桩和上桩三部分。上桩一般放置在用彩绸装饰过的固定工具上,如农用三轮车拖斗等。底桩通常采用八仙桌做底基,便于中桩的演员站立。中桩主要采用上下直插法,演员们根据故事情节的要求进行装扮。中桩演员面前有一个被红绸布覆盖的方形架子,其正面的绸布上贴有表演故事的具体名称,周围用色彩鲜艳的花束或花环装饰,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高桩故事的主要看点在于上桩。由于是在高达十二米的高空表演,表演者体重严格控制在十五公斤以内,所以一般是男扮女装的儿童,以喜剧人物为主。表演时小演员依靠巧妙的道具依撑,站在中桩演员手中的纸伞、弓箭或花朵之上,让观众得到惊险奇特的视觉享受。

高桩故事能达到叹为观止的造型效果,主要在于精巧的道具设置。上桩的小演员站在中桩演员手中的纸伞、花朵或弓箭上,轻松自如地进行表演,令人不可思议,一定程度上为演出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其中的技巧为:中桩演员手中的道具背后隐藏着一根焊在底桩上贯穿上下的细钢筋,并且钢筋的最顶端焊有一个可容纳一只脚站立的容器,这个容器为小演员提供了狭小的站立空间。除此之外,小演员在上桩之前腿部还固定有用钢筋折成的“拐子”,露出的部分用布条缠绕、掩盖,正是它将小演员腿脚和顶端的容器固定在一起。因此,在不知此玄妙机关的观众看来,小演员是在悬空表演,奇妙无比。

高桩故事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主要来源于戏剧表演中的一些故事,如“穆桂英挂帅”“白蛇传”“洛阳桥”等。根据表演故事的情节不同,演员采用的服装和道具也各不相同。

高桩故事的表演过程中,音乐伴奏极为重要,不但能起到营造场面、烘托气氛、吸引观众等作用,而且能为演员加油鼓劲。表演时,几十名伴奏演员走在最前面开路造势,边走边演奏适合桩上演员表演的曲子。伴奏乐器根据故事情节来选用,基本上以打击乐为主,一般采用大鼓、腰鼓、大镲、小镲、锣、梆子等乐器。表演过程中,有时是一面大鼓放在有轮子的架子上,在高桩的正前方演奏,有时是腰鼓队排成两纵队,走在队伍前面演奏,而其他打击乐演奏者则立于两旁进行伴奏。

另外,整个表演队伍当中,还有彩旗队,除可以烘托气氛外,最主要的作用是在上桩小演员就位时环绕周围,防止高桩故事的秘密泄露。为了防止小演员站不稳摔落,高桩周围还站有几个手持包有红布的长竹竿的保护人员。高桩故事演出队伍庞大浩荡、气势恢宏,所到之处高桩耸立、彩旗飘扬、鼓乐动人,甚为壮观。

高桩故事伴奏演员的服装十分讲究,各具特色。其中,腰鼓队的服装通常采用绿色和玫瑰色两种,上身是对襟上衣,下身是镶白边的直筒裤,脚穿黑色布鞋,腰鼓斜挎在腰部左侧,两只手各拿一个带有绿色穗子的鼓槌。其他伴奏演员大都头戴黄色圆顶帽,身穿金黄色镶红边的衣裤,脚穿黑色圆口布鞋,看上去五彩缤纷,引人注目。

2015 年,已有近五百年历史的高桩故事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

猜你喜欢
中桩瓦屋长老
元 赵孟 行书与达观长老札
中国书法(2023年6期)2023-07-25 13:25:21
加年华
四川眉山:瓦屋春雪
环境(2019年3期)2019-03-28 10:28:50
山横瓦屋披云出
百姓生活(2017年9期)2017-09-09 18:51:34
土建工程中桩基础的施工要点分析
瓦屋山翱翔云端的诺亚方舟
中国西部(2016年8期)2016-09-12 05:40:41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施工要点探讨
关于公路测量中定线恢复若干问题的探讨
浅谈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施工要点
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