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姝, 马 岚
(1.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2.北京歪果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在现代社会飞快的生活节奏中,受众注意力越来越呈现碎片化趋势。在数字时代,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将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趋势。中文移动学习为中文语言教育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是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信息化(1)马箭飞.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及发展方向——在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J].世界汉语教学,2022,(3).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据调查,移动应用程序运用于中文学习已越来越普遍,从来不使用移动应用程序的学习者比例非常低。(2)程娟,鲁媛.对外汉语学习APP现状探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另有一组数据可以反映中文移动应用程序的受欢迎程度:根据App Annie的分析数据,2015年苹果和安卓应用商店的前50个语言类移动应用程序中,中文占比跻身第五(详情见表1)。(3)Heil,C.R.,Wu,J.S.,Lee,J.J.,Schmidt T.A review of mobile language learning applications:trends,challenges,and opportunities[J].The EuroCALL Review,2016,(2).在2022年Duolingo发布的全球语言学习趋势报告中,中文在全球学习排名中位列第八位。(4)2022 Duolingo Language Report[EB/OL].https://blog.duolingo.com/2022-duolingo-language-report/.可见,中文学习应用程序已经成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补充力量。
表1 2015年前10名语言教育类APP教授的语言占比情况统计表
在过去20多年间,虽然中文教学界有学者也对国际上语言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及时的追踪,(5)郑艳群.语言教育技术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2.但整体而言,学界对此的重视还很不足而且关注的内容比较基础,如目前国内对中文移动学习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中文应用程序开发以及使用情况的基础性调查以及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上,(6)程娟,鲁媛.对外汉语学习APP现状探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刘华,王敏.汉语移动学习APP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20,(2);刘华.基于影视资源库的汉语移动学习资源建设[J].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1).对中文移动学习取得的成果、不足、未来趋势等方面的综合性论述还很不足。为了加速中文移动学习领域的知识积累,推进中文移动学习的研究发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研究基础,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中文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梳理。
本文将以过去20多年(2000~2022)间国内外中文移动学习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概念界定、活跃地区、发文趋势、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等维度进行分析,探讨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研究者、教师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结合关键词搜索以及对主要期刊进行检索的方法考察了2000~2022年中文移动学习领域的中英文研究文献。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关键词检索,决定在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时,主题词使用“移动学习”,并要求“篇关摘”为“汉语”或“中文”。在检索英文期刊数据库时,主题词确定为 (Mobile learning OR m-learning)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OR (mobil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为了精炼文献,使文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认可度,研究采用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核心期刊、CSSCI期刊库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筛选标准如下:外文文献以英文撰写;2000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发表的研究;研究是关于中文学习中使用移动设备的研究;书评、信件、评论排除在外。研究初检到英文文献124篇,中文文献9篇,通过检查标题和摘要,剔除不聚焦国际中文教育的文章后(7)如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研究将不被纳入本文的考察范围中。,最终筛选出英文文献41篇,由于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和C刊文章数量过少,只有1篇,本研究适当将收文范围扩大,将非核心期刊被引用次数在40次以上的2篇文章以及发表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专业期刊《海外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的2篇文章纳入考察范围,它们均与本文的研究密切相关,且作者长期在移动学习领域进行相关研究。扩展后,本研究最终得到目标英文文献41篇,目标中文文献5篇,总计46篇。
英国学习和技能委员会对移动学习(M-Learning)的定义是:一种利用便携移动终端来支持和改善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8)高俊霞.国外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研究新进展——基于多视角化特征的综述[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3).还有更为广义的理解,认为移动学习是指任何可以在移动中进行的学习,或者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9)O’ Malley,C.,Vavoula,G.,Glew,J.,Taylor,J.,Sharples,M.,Lefrere,P.,Lonsdale,P.,Naismith,L.,Waycott,J.Guidelines for learning/teaching/tutoring in a mobile environment[R],2005.国际中文教育学界对中文移动学习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强调所有移动终端上发生的中文学习,狭义特指基于APP的中文学习。(10)感谢匿名审稿人指出这一点。例如下面就是一则广义的理解:中文移动学习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移动环境下,以培养二语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基于情境的交互式学习模式”(11)刘华.基于影视资源库的汉语移动学习资源建设[J].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1).。
本研究对来自Web of Science的41篇文献和知网的5篇文献的来源地的分析结果显示,进行中文移动学习最集中的3个地区是中国、新加坡、美国。该情况说明这3个地区的学者在中文移动学习领域的积极参与和探索。中国大陆在中文移动学习方面虽然起步晚,但作为中文教学的大本营,对中文移动学习的研究呈追赶趋势。中国台湾地区在移动学习领域一直保持很高的参与度,带动了中文移动学习的应用和研究。新加坡教育水平发达,将移动学习视为促进教育创新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华语是其主要民族语言之一,因此每年产出较多的关于华语移动学习方面的研究文章。美国一直是教育技术创新的领导者之一,对移动学习也投入了大量资源,相应也推动了中文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和相关研究的发展。
图1展示了2000~2022年国际范围和内地范围的作者发表中文移动学习研究论文的情况。这里的国际范围和内地范围的划分参考了王佑镁等人的做法(12)王佑镁,王娟,杨晓兰,等.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国际范围粗略地指文章第一作者机构在国外或者中国的港澳台地区这种情况,内地范围指文章第一作者机构在中国内地这种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21年间,国际学者发表的中文移动学习方面的文章数量呈现出波动变化情况,2018年出现了最高峰,整体来看,2000~2021年这一期间,国际学者的发文量在大部分年份都高于内地学者相应的发文量。不过,内地学者的发文量在2022年出现陡增现象,数量超越了国际学者的相应发文量,这可能与2020年新冠疫情后中国国内强力提倡线上教学、数字化转型这一需求有关,进而催生了学者们在中文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和发表。
图1 2000~2022年国际和内地范围作者发表中文移动学习文章数量(篇)
基于对本研究所考察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国外期刊发表的中文移动学习的研究,主题比较分散。图2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显示,除了微信(wechat)这一研究主题较为凸显外,其他较为集中的研究主题主要与广义、宽泛的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mall;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有关。这一情况表明目前国际上中文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缺乏明显的集中趋势。
图2 中文移动学习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关于微信在中文移动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作者既有国内机构的学者(3篇),也有国外机构的学者(4篇),这显示出国内外在微信辅助中文学习的研究上呈现出并行发展的趋势。微信在文化知识教学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13)Luo,H.,Yang,C.Using WeChat in teaching L2 Chinese: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2016,(7);Jiang,W.,Li,W.Linking up learners of Chinese with native speakers through WeChat in an Australian tertiary CFL curriculum[J].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18,(1);Jin,L.Digital affordances on WeChat:Learn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8,(1~2);Wang,X.,Jiang,W.Exploring the affordances of WeChat for Chinese cultural knowledge learning among learners of Chinese in a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22.这得益于微信的如下一些特点:便于与教师、同伴和母语人士即时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中文社区,便于在线小组协作学习,具有娱乐性和灵活性,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分享想法等。(14)Jiang,W.,Li,W.Linking up learners of Chinese with native speakers through WeChat in an Australian tertiary CFL curriculum[J].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18,(1);Huang,X.WeChat-based teaching for an immersion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A case study in CFL[J].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9,(1).不过移动应用程序在国际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移动学习不能与课程大纲进行系统性的融合,一些对社交媒体较为抗拒的学生会将移动学习任务视为额外负担;教师难以平衡在课堂中执行移动学习任务和讲授常规课程内容的时间比例。(15)Luo,H.,Yang,C.Using WeChat in teaching L2 Chinese: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2016,(7);Huang,X.WeChat-based teaching for an immersion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A case study in CFL[J].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9,(1);Tong,P.,An,I.S.,Zhou,Y.Holistic and dynamic:Teacher-researcher reflections on operating mobile-assisted learning tasks supported by WeChat for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Instructional Science,2020,(6);Tong,P.,Yin,Z.,Tsung,L.Student engagement and authentic language use on WeChat for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22.
在语言知识方面,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相对较多的是汉字和词汇。汉字和词汇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度最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汉字和词汇是中文这门语言的基本书写单位和意义表达单位,汉字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此外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可以快速提高学习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汉字和词汇的教学受到教师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其次,由于移动设备屏幕尺寸和输入方式的限制,词汇和汉字相对于其他更大或者更复杂的教学对象,如句子、语法、文化等,更适合在移动学习环境中进行。例如汉字APP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动画、游戏等)更加生动直观地引导学习者识别汉字成分、查看练习笔顺、听发音、查找汉字等。(16)Qian,K.,Owen,N.,Bax,S.Researching mobile-assisted Chinese-character learning strategies among adult distance learners[J].Inno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2018,(1);Zhou,W.,Li,X.Investigation of a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app:Learners' perspectives[J].Knowledge Management &E-Learn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22,(1).第三,词汇和汉字APP的开发数量大(详见表2),可及性高,内容多样化,这也反过来给教师和研究者开展相关的移动学习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便利,进而推动词汇和汉字的相关研究。最后,词汇和汉字可以相对更加容易地通过移动设备上的功能被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测试,这种便利性也是研究者更多地选择汉字和词汇进行移动教学和研究的原因之一。
表2 中文移动学习APP资源类型(17)刘华,王敏.汉语移动学习APP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20,(2).
除了汉字和词汇之外,国外期刊发表的中文移动学习研究还对动机、策略、学习者感受这些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给予了关注,如有学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改进并开发了用以测量学生在移动辅助学习环境下的动机和学习策略的汉语学习问卷(MSCLQ)(18)Chai ,C.,Wong,L.,King,R.Surveying and modeling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obile-assisted seamles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16,(3).。
国内期刊发表的中文移动学习研究主题同样比较分散,主要关注智能手机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游戏型练习设计、中文APP的开发现状和需求调查、中文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其中刘华重点探讨了中文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提出移动学习资源是“学习资源的最简方案”这一论断,并提供了如何基于影视资源来构建中文移动学习资源的具体方法和思路,(19)刘华.基于影视资源库的汉语移动学习资源建设[J].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1).该文是近年来国内发表的中文移动学习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与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中文移动学习研究相比,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中文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文APP基础情况调研以及学习资源建设阶段,关于教学实验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缺乏。
在中文移动学习文献中,研究对象比例最高的是小学生和大学生,教师和中学生的研究比例较小。那些没有明确研究对象的文献主要是一些综述、APP调研、系统设计、模型设计、移动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各类研究对象占比具体见图3。
图3 中文移动学习的研究对象分布图
在明确标示研究对象规模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的被试数量集中在31~50人这一区间,其次是11~30人这一区间,部分研究的被试小组规模甚至可以达到100以上(具体见图4)。从定量研究的角度来看,较大规模的研究可以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不过,不同的研究项目可能受到研究问题、资源和时间限制的影响,在被试小组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图4 中文移动学习的被试小组规模分布图
本文统计结果显示,明确说明研究方法的中文移动学习文献中,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依次是混合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综述在本文单独列为一类。每种研究方法的具体比例(见图5)。
图5 中文移动学习研究方法占比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可量化的数据并运用统计、数学或计算机技术对现象进行的系统研究”(20)胡荣.定量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采用定性方法的研究更关注理解参与者的态度或观点,并提供用户体验的详细解释。混合方法中,有的是定性成分占主导地位,有的是定量成分占主导地位,或者二者地位相当。本研究结果与先前研究结果略有不同,有学者统计了2007~2019年的中文移动学习文献,指出最常见的是定性研究,其次是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然后是实验和准实验的方法。(21)Zhou,W.Mobile assisted Chinese learn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An overview of publications between 2007 and 2019[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20,(1).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可能与两个研究收集文献范围以及对定量、定性、混合的判定严格程度不一有关。以案例研究为主,虽然有的文献以案例研究为主导,但是在文章局部出现了数字统计和分析,那么这也是一种混合研究。案例研究学者Gerring曾指出“今天社会科学中产生的所有案例研究几乎都包括了某些定量和定性的成分”(22)Gerring John.案例研究:原理与实践[M].黄海涛,刘丰,孙芳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8.。虽然Gerring的话针对的是案例研究,但是相关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一些定性研究方法上,使得纯粹不含任何数字分析的定性研究在本文考察范围内数量并没有那么多。本研究与先前研究一致的观察结果是,中文移动学习采用实验方法的研究比例较低,未来的研究如果想在可推广性上提升,还需加强实验方法。
表3是本研究根据对考察文献中所使用到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一个简要归类,它可以使我们大体把握目前中文移动学习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
表3 中文移动学习研究方法
移动学习领域的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评估学习效果,(23)Falk,S.Reflec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media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Dutch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5,(2).一些文献已经开始探索学习有效性这个话题。总体来看,移动设备对于课堂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数项有关中文写作的移动学习研究报道了积极的结果。(24)Tsai,C-H.Multimedia mediation and Chinese orthographic character learning among non-heritage CFL beginners[D].Unpublished Ph.D.thesis,University of Iowa,2014;Eubanks,J-F,Yeh,H-T,Tseng,H.Learning Chinese through a twenty-first century writing workshop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mobile technology in a language immersion elementary school[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7,(4);Ho,W.Y.Mobil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A case study on the use of an online platform to lear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London Review of Education,2018,(2).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报告了关于阅读、拼音、习语等在移动学习中的积极效果。(25)Chee,K.N.,Yahaya,N.,Ibrahim,N.H.Effectiveness of mobile learning application in improving reading skill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towards post-attitu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sation,2017,(3);Wong,L-H,Hsu,C-K.Effects of learning styles on learners' collaborative patterns in a mobile-assisted,Chinese character-forming game based on a flexible grouping approach[J].Technology,Pedagogy and Education,2016,(1);Yang,C.,Xie.Y.Learning Chinese idioms through iPads[J].Language Learning &Technology,2013,(17).还有研究者将智能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VR)工具融入中文词汇和口语的教学中。研究显示新奇的学习体验增加了学习者的互动性、动机、兴趣以及口语能力。(26)Chew,E.,Chua,X.Robotic Chinese language tutor:Personalising progress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or taking over your job?[J].On the Horizon,2020,(3):113~124;Xie,Y.,Chen,Y.,Ryder,L.Effects of using mobile-based virtual reality on Chinese L2 students' oral proficiency[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21,(3).移动学习是否对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有积极效果,如何产生效果,这些都需要学界开展研究。对学习效果的研究上,存在一些争议,具体见下一节(一)(二)。
目前中文移动学习研究不少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如有研究者从学习者的自我报告来评估移动学习对提高哪些技能是有效的。(27)程娟,鲁媛.对外汉语学习APP现状探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在定量研究中,只有比较少的研究能够设置实验组与控制组,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效果进行前测和后测。中文移动学习研究在设计上同英语移动学习研究一样,没有很好地解决设备本身之外的混杂变量问题,如新奇效应(novelty effects)、内容设计、教师差异等。(28)Burston,J.Twenty years of MALL project implementation:A meta-analysis of learning outcomes[J].ReCALL,2015,(1).此外,因为移动学习的研究通常是由教一个或多个班级的研究人员进行的,这些研究人员比较难按照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因此无法充分揭示移动设备对学习结果的全部影响,在测试前和测试后的结果之间发现的差异就不一定归因于移动设备的使用。(29)Tallent-Runnels,M.K.,Thomas,J.A.,Lan,W.Y.,Cooper,S.,Ahern,T.C.,Shaw,S.M.,Liu,X.Teaching courses online: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6,(1);Duman,G,Orhon,G,Gedik,N.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2000 to 2012[J].ReCALL,2015,(2).
目前,中文移动学习的研究周期大部分在1个学期以内,时间跨度大于等于1年的研究偏少,具体研究周期分布情况见图6。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者与其他机构学者合作开展了时间跨度较长的跟踪性研究,如其中一项研究是在13个月的时间里跟踪调查了由社交媒体MyCLOUD参与创建的无缝学习环境下学生分享的图文作品中汉语词汇的使用模式。(30)Wong,L.,King,R.,Chai,C.,Liu,M.Seamlessly learning Chinese:Contextual meaning making and vocabulary growth in a seamless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J].Instructional Science,2016,(5).不过整体而言,仍旧缺乏能够将中文移动学习长期融入正式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报告。进行长期跟踪性研究的一项保障条件是移动学习项目能够较长时间融入学校的正式教学体系中。但是,这一情况并不乐观。师生反馈、财政支持情况、技术基础设施、同事参与意愿等因素都会影响中文移动学习的实施以及扩展范围。(31)Burston,J.A survey of mall curriculum integration:What the published research doesn't tell[J].CALICO Journal,2014,(3).
图6 中文移动学习的研究周期
缺乏理论框架指导是中文移动学习的另一问题。(32)Xu,X.(Ed.).Applying Mobile Technologies to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M].Hershey PA: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22.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中,相当多的研究没有说明采用何种理论框架来支持自己的研究,缺乏与理论基础的联系。这种状况与当前移动语言学习研究理论分散,缺乏一套共同的理论有很大关系。目前文献所使用的理论和模型往往源于已有的一些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有些则使用与技术有关的模型,如技术接受模型(TAM),只有少数研究试图形成自身的移动学习理论。(33)Viberg,O.,Gronlund,A.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A literature review[C].MLearn 2012: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ual Learning.Helsinki,Finland:CEUR-WS.org.,2012.中文移动学习领域还需要加强理论模型建构,否则只能限于成为一个由移动技术联合起来的研究领域,缺乏自身根基。
目前,也有学者尝试提出指导移动学习的理论,如有学者提出了移动体验的6E维度和3M方法,(34)Xu,X.Comparing Mobile Experience[G].In:K.L.Norman &J.Kirakowski (Eds.),The Wiley Handbook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Volume 1.Chichester,UK:Wiley,2018:225~238.还有学者基于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经验数据提出情景化移动语言学习研究框架,(35)Cohen,A.,Ezra,O.Development of a contextualised MALL research framework based on L2 Chinese empirical study[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8,(7).并持续地结合学习活动,完善理论框架,提出教学建议。(36)Ezra,O.,Cohen,A.Contextualised MALL:L2 Chinese students in target and non-target country[J].Computers &Education,2018,(125);Ezra,O.,Cohen,A.How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wards the increased use of contextualised MALL in target and non-target countries:The case of L2 Chinese adult students[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20,(2).这些理论框架的价值虽然尚需更多的应用实践去检验,但是它们做出了很有意义的尝试。
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移动学习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趋势。中文移动学习的使用舞台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也不应只局限于学生,它可以服务更广泛的目标群体。中文移动学习目前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在教室这种正式环境中融合移动学习,却比较忽视对非正式环境下如何利用移动学习的研究。非正式环境下的移动学习人群的数量庞大,以全球知名度很高的多语和单语学习APP—Duolingo(多语种)和HelloChinese(单语种)为例,Duolingo面向英语、日语、越南语3个母语语言的中文课程,使用人数就高达900多万,(37)此数据根据Duolingo注册页面公布的学习者数量获取[EB/OL].https://www.duolingo.cn/register.HelloChinese的中文(普通话)学习者有1000多万。(38)HelloChinese苹果应用商店介绍[EB/OL].https://apps.apple.com/app/id1001507516?platform=ipad.移动学习更多是发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非正式环境下。因此,势必要加强对非正式环境中的移动学习的研究。
未来,中文移动学习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可以展望的中文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首先,中文移动学习产品的开发方面,高校将加大参与度。虽然目前私人公司是中文移动学习产品的主导力量,学校的参与度较低,但是近年来这种局面开始发生改变,高校教师科研团队也积极参与中文应用程序的开发,如北京语言大学杨玉玲教授主持开发的外向型中文学习融媒词典“JUZI汉语”就是这一转变的一个代表。
其次,未来中文移动学习的研究将更多地被考虑如何与中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结合起来。中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将会越来越强调技术的有效使用和移动教学资源的整合,以提供给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第三,在研究群体方面,初等和高等教育学习者之外的群体得到的研究较为缺乏,(39)Persson,V.,Nouri,J.A systematic review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mobile technolo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IJET),2018,(2);Zhou,W.Mobile assisted Chinese learn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An overview of publications between 2007 and 2019[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20,(1).未来对这些群体的研究还有相当大的探索空间。中文移动学习研究可以关注商务人士、旅行者、移民人士,可以与“中文+职业”充分结合。此外,由于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态度、信念和数字素养对学生的移动学习效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中文教师在移动学习中的角色研究同样不可或缺,值得探索。
第四,中文移动学习在向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欠发达地区倾斜方面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世界一些交通不便或局势不稳定的欠发达地区,中文学习者比较分散,他们难以在固定的时间参加传统课堂上的中文学习,或者学校没有稳定的师资来保障中文教学,此时移动技术有很大的潜力来克服这一限制。中文移动教学在这些地方的扩展是有着技术基础的,据统计,到2025年预计全球移动用户数量将达到59亿,相当于世界人口的71%。(40)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GSMA).The Mobile Economy 2018[R].London,England:GSM Association,2018.移动学习的覆盖范围将得以扩展到更广泛的群体。(41)Kukulska-Hulme A.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G].In:C.A.Chapelle (Ed.),The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Linguistics.Chichester,UK:Wiley,2020:1~9.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用于获取中文教育资源、低成本地实现语言学习的替代性方案。
移动学习是中文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当前中文移动学习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在中文移动学习研究中,最为活跃的3个地区是中国、新加坡、美国,内地学者的发文量在经历较长期的跟跑局面后在2022年出现发文量陡增现象,目前中文移动学习研究主题整体比较分散,研究对象以小学生和大学生为主,被试小组规模大部分集中在31~50人这一区间,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依次是混合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总体来看,移动设备对于课堂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中文移动学习研究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它们是:研究设计存在混杂变量,缺乏长期大规模的跟踪性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非正式环境中的移动学习研究缺乏。未来,中文移动学习可以在以下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高校加大参与中文移动学习产品的开发,将中文移动学习与中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结合起来,加大对教师群体和非在校成人群体的移动教学体验的相关研究,考虑向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欠发达地区推行中文移动学习。总之,中文移动学习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面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数字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的变化,语言教育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转型”意识,超越课堂,超越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