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佳丽,吴荔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4)
脊柱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的5%~6%,其中以胸腰段骨折最为常见。脊柱骨折主要由间接、直接暴力引起,患者多表现为脊柱畸形、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是临床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神经压迫的一种方法。但由于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活动量减少,影响下肢血流速度,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影响术后恢复[2]。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术后下肢DVT 的发生尤为重要。护理干预可在术后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DVT 的发生率。气压治疗仪是一种预防下肢DVT 的机械性设备,通过利用气压袋深度按摩肌肉组织,改善静脉血液回流,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预防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纳入2021 年7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80 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 例。对照组男58 例,女32 例;年龄21~34 岁,平均(32.46±3.29)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42 例,交通事故48 例。观察组男56 例,女34 例;年龄21~35 岁,平均(32.52±3.31)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41 例,交通事故4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骨科学》[4]中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于本院接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术前检查显示无下肢DVT。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既往存在脊柱外伤史或手术史;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下肢畸形或存在血管病变。
对照组给予护理干预。(1)健康宣教:术后1~4 d是下肢DVT 的高危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肿胀程度、颜色等情况,定时测量其下肢周径,并向患者介绍术后发生下肢DVT 的可能原因,叮嘱相关注意事项。(2)体位护理:术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下肢尽量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协助患者每2 小时翻身1 次,翻身方法采用标准的轴线翻身法。(3)饮食护理:叮嘱患者术后食用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尽量多饮水,多食用蔬菜水果,增加白菜、芹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食物的摄入。(4)功能锻炼:术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踝泵关节运动、屈伸下肢、直腿抬高等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气压治疗仪干预:术后第1 日采用气压治疗仪(普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AirPro-6000)干预。患者取平卧位,舒展肢体,抬起其下肢放置于合适的腿套套筒内,将套筒与主机连接,打开气泵开关,先对远端气囊进行充气,再逐渐向近端气囊充气,直至气囊充气完毕后,自动排出所有气囊中的气体,间隔数秒后重复以上步骤,调整压力在40 mmHg(1 mmHg=0.133 kPa),以患者可耐受为宜,30 min/次,2 次/d。
两组均连续干预7 d。
(1)下肢DVT 发生情况:术后7 d 内,依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2015 年修订稿)》[5]中下肢DVT 的相关标准,观察两组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等表现,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ACUSONX150)检查两组下肢DVT 发生情况。(2)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于术后第1、7 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平均速度。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7 d 内,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2 例,发生率为2.22%(2/90);对照组下肢DVT 发生16 例,发生率为17.78%(16/90)。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99,P=0.001)。18 例术后发生下肢DVT 的患者经抗凝联合溶栓药物治疗后均治愈。
术后第1 天,两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平均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 天,两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均快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比较(cm/s,±s)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比较(cm/s,±s)
注:与同组术后第1 天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 腘静脉血流平均速度术后第1 天 术后第7 天 术后第1 天 术后第7 天观察组 90 16.13±2.58 22.14±3.23a 15.67±2.46 22.36±3.31a对照组 90 16.65±2.67 18.79±2.84a 15.93±2.54 17.82±2.73a t 1.329 7.377 0.698 10.055 P 0.186 <0.001 0.486 <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致使脊柱骨折患者的数量也随之增长。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然而腰椎间盘切除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容易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同时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也可造成下肢肌肉松弛、血液流速减缓,从而诱发下肢DVT[6]。若下肢DVT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不仅会影响术后恢复,还会引起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肺栓塞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7]。相关研究表明,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下肢DVT 发生率为0.9%~25.5%,说明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下肢DVT 的发生率偏高[8]。因此,采用有效的措施预防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DVT 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7 天,观察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快于对照组,说明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可改善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分析原因在于,气压治疗仪通过对多腔气囊循环有序地进行充放气,发挥循环反复的挤压作用,能够对下肢进行被动均匀的按摩,将下肢组织间隙中的积液由远端推向近端,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9]。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健康教育可增强患者康复依从性,体位护理可在早期改善下肢肌肉的血液流通速度,饮食护理可增加机体营养,功能锻炼可加速下肢血液循环,与气压治疗仪联合干预可有效促进下肢血液流通加快,预防静脉血液瘀滞。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可减少下肢DVT 的发生。分析原因在于,气压治疗仪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物理治疗仪,通过间歇性的压力挤压,可加速患者肢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中代谢物的排出,减少凝血因子聚集黏附血管壁;同时配合护理干预中肢体按摩和锻炼,可防止肌肉纤维化,增加肢体的含氧量,有助于加速排出炎症介质和病理代谢产物,从而预防下肢DVT[10]。
综上所述,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可改善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减少下肢DVT 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