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坤
(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000)
辽宁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辽蒙两省交汇处,处于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生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有脊椎动物27目70科35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2种。鸟类267种,有16种猛禽在保护区内繁殖,已经成为猛禽的重要繁殖地。同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达80公顷,是水禽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区内较好的森林植被是区内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对野生动物资源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全国启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挂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站工作。保护区立即成立监测站,成立以科研宣教科为主,打击乱捕滥猎、非法经营野生动物资源等违法犯罪、疫源疫病监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配备3名固定监测人员,7名临时监测人员,布设7处国定监测点,设立10条巡护监测样线,样线布设在野生动物资源集中栖息地。目前,又将保护区内的49名护林员聘为临时监测人员,对其培训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巡护职能,加大巡护力度,强化监测职能,做到主动预警,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掌握监测的重点、内容、步骤和要求,安排部署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监测防控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监测站职责上墙,明确责任人、巡护区域,发现异常现象,由监测站管理人员现场确认复核确定是否上报。将日常巡护情况根据上级要求,利用监测软件及时上报。管理局制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并报请县政府备案,确保一旦有疫情发生,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协调、配合管理站、当地派出所、县森林公安联合执法力量进行综合执法,重点加强以下领域的执法专项整治。加强对区鸟类集群活动区的野外巡护和监管,严防使用网捕、毒药、气枪等手段乱捕滥猎鸟类等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确保鸟类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发现受伤动物及时救治,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启动应急上报程序,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对涉及非法捕杀和经营野生动物的案件,要彻底查清违法犯罪人员的上、下线关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
每年定期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学习鸟类识别,野生救治、疫情防控处置等相关内容,增强监测能力。在每年春秋两季候鸟迁徙时期,安排24小时值班人员,强化监测区域的日常巡护,及时掌握野陆生野生动物的活动集群情况,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利用管理站广播、森林防火宣传车媒体、网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广播宣传捕杀危害及责任;张贴野生动物保护标语、悬挂横幅等进行重点宣传,加大疫源疫病宣传保护力度,发放疫源疫病监测手册和宣传单,使得群众了解疫情,提高认知和自我防范能力。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刚刚起步,很多具体工作未纳入到保护区总体规划之中,专项资金短缺,地方财政投入少。由于缺少运行经费,日常巡护工作只能在紧要期才能实施,很多必要的监测工作很难开展。
监测工作要求具有较强专业的业务能力,保护区科研力量本身就很薄弱,又是身兼多职,很多人都是“门外汉”,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员。因地方财政有限,专职监测人员无法享有国家规定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津贴,工作强度大,福利待遇低。
监测人员经常野外巡护监测,接触疫源疫病,物资设施短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得不到保障,从事监测防控工作压力很大。监测站设施落后,主要依靠人工开展保护的起步阶段,有害生物防治、疫源疫病预防监控能力尚属空白。监测人员是第一时间赶赴疫情的人员,缺乏高效的监测设备、采集用具和防护用具,严重制约了监测员的工作热情。
保护区管理局要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要高度关心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配备专业的安全防护设备,加强防控知识的培训,明确责任,履职尽责,强化责任担当,把各项监测防控措施落细落实、落实到位,加密监测频率,加大巡查密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死亡情况,第一时间报告信息。
疫源疫病监测专项资金短缺,十分不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保护区将积极向有关主管部门争取,确保资金到位,加大监测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是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鼓励和保障更多的社会志愿者、有识之士参与到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事业,监测站专职监测员应享有国家给予的必要津贴,提高待遇。采取线路巡查和固定监测两种方法,在全区布置巡护线路20条,在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设立固定监测点20处,对留鸟进行日常监测,对候鸟进行重点监测,对狍子进行专项监测。
保护区管理机构要积极组织科普宣传,提高各部门对疫源疫病防控的重视程度。保护区牵头,当地政府协调动物防控、卫建、市场监督等多部门联合联动,开展联合检查行动,措施到位,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做到早期预警,快速反应,确保疫源疫病监测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