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闻
生活化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者将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之间的联系,将固定的知识转为生动的生活场景与经验,强化学习者的实践体验与学习思维,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教学方式的内在逻辑也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与需求,因此教师应融合更多生活元素落实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是指导各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文件,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新课程、新课改等政策,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原本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构建了新教育课程改革的框架。新课标提出的改革要求包括对传统课程功能的改变、提升现有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与综合性、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完善素质教育考核制度、构建三级课程管理机制。我国教育部门同时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够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落实课程改革工作,为我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所谓的“生活教育”指的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元素,强调现实生活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内核就是生活,教育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教育的价值,因此,现代教育应当是服务于日常生活的。教育的目的、运营以及教育的结果分析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不仅是教育的起源,同时也是教育的素材,生活的变化引起教育内容以及目的的变化,而生活本身就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教育也应该以生活变化为基础进行调整。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生活的指导,同时也体现在生活的过程中,生活与教育是相互影响与包含的关系,只有重视生活中的教育,发挥生活实践对教育的引导开发作用,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完善学生的人格。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其强调了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批判能力、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出了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直接经验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价值。对初中化学而言,其本身是更高阶科学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初中生应当能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形成基本逻辑思维,科学使用工具,借助化学知识、模型等将复杂的生活问题转化为自己能够解答的化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化学生活化教学与新课改现实要求一致,化学教师更加应该开发生活化教学素材,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更是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学科,对个体乃至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专业化学知识的时期,此时的化学知识比较基础,但对未接触过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也具备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抽象性化学概念时,很多学生都存在畏难的心理,这样也会增加化学教学的难度。如果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现象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够透过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魅力,进而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索欲与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化学探索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不断接收新知识的阶段,此时学生的思维以具象、形象思维为主,对化学知识、概念等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这个思维转换和形成的过程中,学生们以具象化的形象为基础,构建出多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获得多样化的知识和事物。此时化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就能够满足学生对具体形象的需求,在其熟悉的场景以及熟知的事物基础上梳理并介绍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能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转化为抽象思维。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较为丰富,包括对宏观、微观世界的认知,对动态与平衡思想的理解,证据推理以及模型思想的培养,对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认知等。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元素更加复杂,包括物质结构、反应原理、宏观现象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学习和理解。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简化以上复杂的教学过程,直观地展示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形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思维。通过对现实生活化学应用价值与影响的了解,学生更加能够体会科学精神,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形成难得的科学道德,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生活化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各阶段教学推行的教育理念,但依旧有很多化学教师忽略了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学习,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将自己看作课堂的唯一主体,利用课堂时间接连不断地输出理论知识和观点。这样的课堂氛围是呆板且枯燥的,学生作为自主思维和学习的个体反而在课堂中丧失了主动性,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整个课堂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化学实验与实践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但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用其实验体验的时间换取答题练习的时间,这也与化学教学的要求不符,难以达到化学教育的目标。
经过实践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都存在伪生活化的问题,即使用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与现实逻辑不通或课堂生活化教学形式化等问题。初中生对化学现象的认知不足,如果教师为了特定知识点的教学创设比较牵强的生活情境或列举不贴切的生活案例,就会造成学生的困惑,不仅浪费教师自己的思考和备课精力,而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很多教师使用的生活化教学素材过于单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关案例时还存在一定的兴趣,但如果长期使用且不进行创新的话,学生逐渐会生出烦躁之感,丧失化学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还有的教师发散性思维不足,仅依照教材中固定的生活情境和案例开展教学,并未进行生活化教学素材的扩充,这样也会限制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功效,难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方法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初中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可用于教学的情境、元素非常丰富,结合教学形式也很多,但部分教师并未落实全面生活化教学,仅在应用题解析以及固定教学环节使用生活化案例,这样就会影响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效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初中化学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教学与化学实验操作两个部分,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应在实验实践过程中掌握化学药品与器械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了解更多化学原理与化学现象。但目前来看,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学校更是压缩化学实验方面的课时与经费,导致很多化学实验均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开展,学生缺乏实验探究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则过于担忧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行为进行极大的限制,规定学生完全按照相关指导进行操作模仿,这样也会影响学生实践探究意识的形成。
作为化学教师应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明确生活化教学对课程发展的意义,并在设计教学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时提醒自己有关生活化素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学习的氛围。化学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现象进行化学知识的提问,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熟悉的切入口,将其代入课堂学习状态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在新课程视域下,化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化现象、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协助学生通过化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比如,当教师进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点教学时就可以改变之前从物质分子式切入的方式,教师可提前准备一罐生活中常见的可乐,在教学时将其打开,此时学生会听到盖子打开时发出的“嗤”的声音。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打开盖子时发出声音的现象,但是他们却未能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打开盖子时会发出声音?”经过思考后学生意识到这是可乐罐子中的气泡顶开盖子的声音。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有谁能够确定这些气体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些气体就是本节课要讲解的重要物质——二氧化碳。在这样生活化素材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揭示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并结合更多生活现象进行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的了解。
实际上,化学知识均来自生活现象,因此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但由于化学知识存在一些专业名词、符号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在学生眼中就成为复杂的知识,再加上宏观角度很难显示微观下粒子的动态变化,所以很多化学反应体现出抽象性特征。此时教师可结合化学知识、化学反应为学生讲解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样就能够促进化学知识的生活化,降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难度,提升化学课堂的效率。
比如,当教师进行一氧化碳知识教学时就可以将一氧化碳这个新概念与生活中常见的吸烟现象联系在一起。吸烟有害健康是社会的共同认知,那么吸烟为什么会造成危害呢?什么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过探索与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香烟的一大危害成分就是一氧化碳,该物质对人体有害,可能导致头痛甚至昏迷。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大脑中构建香烟与一氧化碳的联系,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印象。
结合生活经验的化学实验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而化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取决于课堂双主体的表现,教师作为主体之一应发挥自己的设计与引导作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另一主体地位,主动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需求,明确初中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时常调整化学项目教学方案,提升项目教学的针对性与合理性。面对枯燥的化学知识,学生往往很难提起兴趣,但如果能够将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现象联系起来,那么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提升教学效率。此外,以现实生活情境为背景设计的化学探究项目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与经历,改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刻板印象,形成学以致用的基本意识。
比如,在《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跳脱出课本以及实验室的限制,设计红砖粉、二氧化锰、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探究项目,将红砖粉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纳入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实验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氧气制取后的提取、测定和总结工作,并在以上环节中尝试使用质量法、气体法等不同的测定方式,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与变量控制思想。从实验中观察到红砖粉的催化作用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的化学材料,在之后的实验探究中引入更多生活素材,增强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化学体现出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化学教师应转变自己的传统教育理念,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实践作业,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为学生创造共同合作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探索氛围。这样一来,化学课堂氛围将会变得更加活跃和开放,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容易放松自己的身心,产生创新性的思想,进而提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生活化实践探究项目中,化学教师更加应该创设开放性的探究环境,鼓励学生猜想,并帮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解答学生的疑惑。另一方面,化学教师还应注重化学学科中文化、德育内容的挖掘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化学教师可以设计化学污染的项目主题,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电子垃圾手工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了解科技的双面性。具体来说,小组成员应进行化学污染相关资料的调查,之后针对化学污染提出解决和防治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污染和电子垃圾,例如废旧手机和电池。通过收集这些物品,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将它们组合和拆解,制作成各种手工艺品。最后,我们将展示这些工艺品并向大家汇报化学污染情况。在以上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化学污染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发展理念,保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思想。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应开发更多生活化教学素材,联合现实生活现象讲解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活动,同时融入更多生活化学现象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总结化学知识与化学现象变化规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