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改》要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究

2023-08-05 22:26☉陈
小学生 2023年16期
关键词:本课语文课堂新课改

☉陈 莹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改》)折射出了时代教育对语文课堂的全新要求,不仅在素养导向方面融入更多要素,还提出学习任务群等全新教育模式。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改引导下进行创新思考,寻找原有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抓住核心素养导向、抓住学习任务群引导等角度入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抓住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

(一)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文化自信教育

《新课改》在原有素养理念基础上融入了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对语文教师的授课理念提出全新要求。由于部分教师在阅读、写作等课堂上过度强调知识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导致部分语文课堂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影响学生价值理念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从立足教材入手,在教材中寻找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的切入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课堂教学深度[1]。

以《端午粽》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文本中的相关字词,了解端午节的背景和历史文化,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对接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低年级学生对端午节有简单认知,但是,在文化自信层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从这一实际出发,教师可以抓住本课节日背景,为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背景、不同地区庆祝端午节的习俗,以及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词,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形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的结论;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音视频软件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评价,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深度和有效性。

树立文化自信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必须抓住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思考机会[2]。

(二)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思维能力教育

《新课改》将思维能力教育作为素养导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语言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品质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忽视文本结构分析、写作思维解读等要素在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上的重要作用,部分语文课堂呈现出缺乏逻辑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素养同步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抓住思维能力教育的重要价值,将思维导图、辩论活动等媒介引入语文课堂,助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以《曹冲称象》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把握,能够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学习曹冲勤于思考的品质。小学生对故事性内容的阅读兴趣较高,但在语言逻辑和语文思维上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将思维导图工具带到教学课堂上,在正式授课前,将本课的逻辑框架罗列出来,留出空白,供学生熟悉文本后进行填充;然后,带领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将文本的结构以小序号形式划分出来,并引导学生找到不同部分之间的递进联系,形成关于文本思路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思维导图框架摘抄下来,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对空白内容进行填充,将有关系的知识内容以线条、箭头的形式连接起来,呈现自身阅读逻辑,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自主性和学习兴趣,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语言逻辑进行整理。

二、抓住学习任务群导向,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

(一)优化课堂目标设计,体现学习任务群的导向性

《新课改》对原有语文知识板块进行重新划分,形成了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的组织结构,要求教师抓住课程目标设计,抓住课堂核心问题,体现学习任务群的导向性。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任务缺乏全面、科学设计,导致部分语文课堂核心问题不突出,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弱,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优化课堂目标设计的角度进行创新思考,科学划分知识模块,关注不同任务群的具体教育要求,将学习任务群的导向作用落到实处。

以《坐井观天》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学会复述坐井观天的故事,初步认识成语的由来、理解成语含义,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同步发展。本课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师在设计本课学习任务时可以立足小学生能力实际,对本课学习任务进行如下并列设计:(1)认识课本生字和词语,能够正确书写相关字词、把握故事主要内容;(2)积累文中相关语句,对“坐井观天”这一成语进行简单解释;(3)在阅读文本、积累字词的基础上,探讨本文蕴含的重要哲理,对相应阅读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以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的形式进行布置,串联起课堂知识内容,循序渐进形成关于整篇文本的深度理解,构建科学语文教学课堂[3]。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划分是相互联系的并列关系,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抓住不同任务群的特点,对课堂任务进行多元设计。

(二)创新小组合作教学,体现学习任务群的发展性

学习任务群不仅起着串联课堂知识内容、引导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作用,还在引发课堂互动、活跃班级学习氛围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学习任务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结合文本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时,可以与小组合作教学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语文探究课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锻炼语文能力,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雷锋的感人故事,学习雷锋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本课生字词任务较为简单,但是,在德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结合本课特色,立足雷锋同志的感人故事和雷锋精神,将本课的学习目标与小组合作教学相融合,为学习小组提出一个以“学习雷锋”为主要内容的探究课题,让学生围绕雷锋精神,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雷锋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提高课堂深度的基础上,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划分语文小组时,必须以学生能力为依据,将学习任务群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三、优化授课模式,解决“教”“学”矛盾

(一)以微课为媒介,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与“学”的矛盾是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矛盾,体现在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相互关系之中。《新课改》提出,要激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自主性,创新授课模式,解决“教”“学”矛盾,为微课的引入和运用提供更多空间。教师在构建语文课堂时可以充分发挥微课资源的重要作用,将微课放在知识导入环节、知识巩固环节或课后辅导环节,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有机统一。

以《祖先的摇篮》的教学为例,本课是一篇介绍祖先生活环境的科普文章,是说明文的典型代表,要求小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拓展知识积累,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同步发展。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结合这一目标,发挥教学微课的作用,在正式授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介绍人类文明起源的纪录片片段,抓住小学生注意力,运用2 ~3 分钟时间结合片段对“祖先的摇篮”这一题目进行解读,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导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梳理,并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延伸课堂学习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关注微课运用形式和具体微课素材的选择,注重网络教育资源质量,将微课的教育价值落到实处。

(二)以课后任务为依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提出,要为小学生创造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突出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为教师设计课后学习任务提供了全新视角。针对部分语文课堂课后作业多、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教师可以立足新课改要求,以小学生课后学习任务的优化设计为依托,融入实践性或探究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拓展、自主运用知识,提高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人文性。

以《写日记》的写作教学为例,日记写作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日记体的一般特征,形成记录生活片段的习惯。在日记写作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小学生对写日记充满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立足小学生写作能力基础,创新写作任务的布置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将一日活动以绘画或简报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布置学生回家以后对家长进行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不同主体的一日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记录和写作热情,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4]。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后学习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布置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空间。

四、以兴趣为导向,提高语文教学科学性

(一)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趣味性

《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兴趣导向,关注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自主性,特别需要激发学生在阅读、写作上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缺乏趣味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抓住语文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关注语文游戏、语文情景模拟、诗歌朗诵、文本阅读等活动在活跃班级学习氛围上的重要作用,构建寓教于乐的高效语文课堂。

以《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本课包含了两篇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要求小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内容,了解寓言故事的一般特征。小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较高,但是,在理解寓言哲理上,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立足这一实际,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以演促学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寓言故事进行扩写和改编,形成一个故事短剧,并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简单表演,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寓言故事学习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趣味性。

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必须满足小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教学目标,助力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二)通过语文课堂互动,提高教学趣味性

课堂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和思考深度的重要途径。2022 新课标指出,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深度和趣味性。针对部分语文课堂缺乏师生互动的问题,教师可以从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入手,运用一系列相互衔接的语文问题拓展学生学习思维,或鼓励学生向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深度和语文学习趣味性。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教学为例,本课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积累,为学生设计以下互动话题:“同学们知道重阳节的习俗吗?”“诗人在本诗中刻画了什么图景?”“如果是你们,会怎样度过重阳节呢?”将阅读、思考和想象相衔接,并鼓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进行分享和交流,为学生创造相对自主的学习和思考空间,实现趣味教学和互动教学的深度融合。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控制讨论方向,保障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五、结束语

《新课改》为教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深化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将文化自信等要素融入语文教研过程中,体现了时代教育的变化和发展。为进一步落实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调整授课模式,既要抓住素养导向,又要抓住学习任务群的引导作用;既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结合学生语文兴趣进行教学设计,从多个角度入手,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构建兼具学习深度和趣味性的现代语文课堂,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本课语文课堂新课改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