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庆萍 (大昌行汽车服务 (安徽)有限公司)
1989 年,我国第一家汽车租赁公司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租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配套征信体系日益完善,在互联网产业的影响下,逐渐从传统租赁向互联网租赁转变。目前其行业市场呈现高度分散化特点,大多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信用体系有待健全,管理手段也十分有限,也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来支持行业企业发展。对于汽车租赁企业而言,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形势,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优化现行管理模式,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根据COSO 内部框架理论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要素。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汽车租赁企业认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对各要素进行了体现。例如,某汽车租赁企业以经营性汽车租赁为主营业务,其发展还算健康。该企业在控制环境方面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制定各项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如客户资质审查制度、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报价审批制度等,同时对组织架构作出了进一步的优化。控制活动方面,遵循企业规章制度对租赁业务实施从业务洽谈到还车结算的流程管理,并对业务审批关进行了严格把控。
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由于实践经验匮乏再加上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常因此使企业出现经济损失。现围绕上述案例企业租赁业务加以说明。该企业某分公司与一家私营企业B 签订租期两年的经营性租赁合同,租赁物为12 台MPV,B 企业缴纳一万元保证金后直接提走全部车辆。分公司在租金逾期三年后进行租金催缴与收车,但最终仅收回6 辆车,一共损失近120 万元。从内部控制角度来看,发现分公司业务前期缺乏对B 企业的严格调查,虽然有法务科人员进驻现场做了调查工作,但未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也未作出必要的风险提示。特别是缺乏对B 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B 企业财务报表显示其收入远不足以支付租金,分公司法务科、财务部门却对此未提出异议。而且,已经发生违约风险,分公司在三年后来进行收车,收车时间较长造成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思想、组织、制度等,就目前汽车租赁企业内部控制而言,思想认知浮于表面、组织架构有待完善、制度更新不及时等情况充分反映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的问题。部分企业管理者并未认识到内部控制与企业高质量发展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对“应建立什么样的控制环境”“如何保证控制环境与企业的适应性”“如何营造良好内部控制氛围”“如何在内部控制中发挥全员协同作用”等关键问题的必要认知[1]。而企业员工普遍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管理层或某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不具有主动参与意识。组织架构方面,缺少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如风险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等,“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严重。制度建设过程中,仍然沿用过去陈旧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制度内容进行更新。
2.风险评估与管理有所欠缺
汽车租赁企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有所欠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缺少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其管理重点往往在业绩上,对风险并不重视;二是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风险、识别评估过多依赖主观经验及判断,缺乏对内外环境变化的理性研究与分析;三是风险全流程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并未全面收集、汇总风险信息,往往关注已发生的风险事件,对事前管理重视不足[2]。
3.控制活动成效低
受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影响,汽车租赁企业控制活动成效较低。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对于其他应收账款没有作详细说明,且未对其进行及时处理,从而形成坏账、呆账、挂账,给财务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合同管理方面,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及合同方提供资料的审查并不严谨,缺少对合同履约过程的动态追踪,导致企业遭遇履约风险[3]。就如同上述案例中的某企业分公司,对B 企业合同履约过程的动态监督不足,最终面临上百万的经济损失。资产管理方面,对于汽车这一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不到位,由于租赁业务中汽车收回周期较长,往往无法如约收回,造成严重的资产损失。
4.信息与沟通机制尚未健全
信息与沟通是汽车租赁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必备条件,倘若信息传递滞后、沟通不足,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现象,从而降低内部控制质量效率。然而,多数汽车租赁企业信息与沟通机制尚未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同级之间沟通不足,尤其是财务与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及时发现并处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及问题;二是信息化沟通平台建设与应用水平较低,仅在财务、销售、库存等板块建立了信息化系统,没有建设内部沟通平台,而且也缺少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三是投诉举报渠道不畅,或缺少举报路径,或设置繁复的举报程序,或未及时处理举报问题[4]。
5.内部监督不力
内部监督对汽车租赁企业构建内部管理闭环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能够通过内部监督了解到当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制衡性以及其体系建设中的缺陷与不足,并通过缺陷整改使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但内部监督不力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多个汽车租赁企业当中。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建设滞后,其职能独立性不强,容易受企业领导控制,无法体现出审计的公平性;审计职能与财务存在交叉,其职能定位并不清晰;审计检查形式化严重,未能及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有效处理。
汽车租赁企业有必要从思想、组织架构、制度等方面入手持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思想上,从上到下深化全员的内部控制认知。企业领导者要将树立与巩固内部控制意识作为其体系建设的关键任务来抓,通过加强培训宣贯或下发内部控制建设重要性通知等提升各管理者与各部门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水平,引导全员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当中[5]。
组织架构上,以“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以及制衡性原则为指引,对现行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调整,构建权责制衡、相互监督、协同配合的组织关系,消除“内部人”控制现象,并增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等内部控制相关组织机构,满足不同的内部控制需要。
制度建设上,将企业各项内部控制规则、流程等汇总制定成内部控制制度手册,保持其内容的持续更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比如,电子发票的推广与应用为企业简化发票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电子发票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天然具有数据可更改、可复制等特点,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而在电子发票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普通纸质发票依然在使用,出现了“纸电混合”的管理情况。由于合规风险较大,再加上多种开票模式及系统共同运行,企业发票内控管理、风险管理难度加大,这就要求企业根据电子发票相关政策指引,更新陈旧发票管理制度,推进电子发票与传统发票双轨制管理。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小组负责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或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基于对企业内外风险因素的综合分析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为提升风险评估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按照需要引入风险清单、风险矩阵等管理会计工具,并建立风险数据库,依据风险的可控性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等级,如分为一般风险、较大风险、重大风险及特大风险等。同时,对已经识别的高风险业务与经营活动常见风险构建常态化申报及动态监测机制,制定针对性、差异化的应对方案。
除此之外,为渗透风险意识,形成风险管理文化氛围,避免偶发性风险事件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化解体系。第一,建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并针对投融资、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合规法务、社会责任、主营业务、网络安全等风险多发领域建立专项工作小组,健全风险工作领导机制。第二,健全风险分析与研判机制。由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完成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与评判、风险原因分析、风险预测等工作,并进行阶段性的风险梳理与评估,着重强调对重大风险、特大风险“弱信号”的捕捉,及时处理苗头性问题,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如果发现重大、特大风险事项,甚至涉及“三重一大”项目,及时组织召开研讨会,汇总多方意见和建议制定风险应对与方法措施,并形成专项报告。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同样进行阶段性的风险分析与研判,集中研究探讨重要管控领域及重大风险业务,做出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系统性特征的谋划。第三,健全风险隐患监测排查机制,由专项工作小组对其分管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风险隐患监测排查,建立相关工作台账,对风险监测排查情况及其应对措施有效性等进行明确记录。重点抽查关键流程环节的风险隐患,对其应对情况进行追踪复查。
根据实际管理与控制需要,加大各项控制活动中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度,提升其成效。
应收账款管理方面,汽车租赁企业应收账款中汽车租赁资金占据较大比例,其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在于租金的如约收回,需要企业构建从租车到收款的动态管理机制。比如,在租车阶段,深入了解客户资信情况,对其进行慎重选择。收款阶段,对于资信较好的客户,适当调高赊销额度。
合同管理方面,遵循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合同签订,切实落实合同审查工作,确保合同条款对双方责任义务的描述清晰,保证其内容符合汽车租赁市场规则,就威胁到自身合法权益的条款与合同方进行重新商议,争取双方利益公平合理。合同履约阶段,对客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回访,了解其经营管理情况与财务状况,跟进并核对当月发票开具情况,实现对履约风险的有效把控,并对不符合企业规定的付款方式进行上报,降低资金收取风险。
资产管理方面,构建资产全流程管理机制,尤其是要做好车辆从出库到售后及回收的全流程管理。出库环节验证车辆信息,具体包括车辆型号、数量、客户名称、交接人等,保持交接车辆信息与合同信息的一致性,确认客户身份后进行交车,形成车辆交接单。售后服务环节,了解车辆的使用情况,并调查客户租后满意度。回收环节,对照车辆交接单进行验收,依据企业车辆交接管理规定及合同界定车辆损坏责任问题,并查验车辆是否存在违法违章情况,与客户进行确认。验收完成后,开展入库登记工作,财务部作车辆资产的会计处理。
按照部门沟通协调及对外沟通需要,合理设置信息管理部门及岗位,保障各方信息沟通具有时效性,具体包括同级沟通、上下级沟通、与外部客户沟通、与外部供应商沟通等。同时,注重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如实施会议沟通、调研沟通等。倘若沟通次数过多,反思部门及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深入挖掘当前是否存在职责混乱、沟通形式及流程是否满足沟通需要等问题。
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依托信息化系统进行沟通交流已成为常态。汽车租赁企业应当加强租赁、合同、采购、库存、发票、客户等各管理系统的有机对接,打破“系统壁垒”,让基础数据、交易数据在各系统间实现共享互通,并建立大数据平台,分类分级储存企业各类信息,尤其是要做好系统平台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期对系统平台进行维护升级,弥补系统漏洞,避免企业重要、机密信息泄露。另外,通过监督管理系统对各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动态监督与管控,谨防财务舞弊,同时建立信息化系统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如信息化系统运行与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障制度、信息风险预警与防范制度等,逐渐形成信息安全治理体系。
投诉举报是一种上下级间的沟通方式,一般最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汽车租赁企业应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比如,设置保密性强的投诉举报路径,简化其流程,并建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投诉举报问题进行调查与核实,若发现问题属实,则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实施必要的惩处措施。
内部审计承担着主要的内部监督责任,汽车租赁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建设,以加大内部监督力度。
组织关系上,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直接管控,对于审计监督中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董事会、监事会等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及人员进行及时整改,并对其整改情况予以公示[6]。
权责划分上,确定审计监督与财务监督的边界,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事前、事中、事后不同阶段的审计权责。事前强调对预算、预测、决策等内容的审计,重点关注经营决策与计划的经济性,以及经济合同的完备性,事中及时审查监督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与合同执行的有效性,事后审计评价经济业务中内部控制工作成效,对内部控制的改进提出优化建议。
监督队伍建设上,不断提升现有监督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深化其思想认知,消除其不敢、不愿监督的畏难心理,同时采取公开招聘、内部竞聘以及推荐等措施选拔企业审计、法务、财务等岗位人员走上监督岗位,及时提拔任用表现突出的干部及关键岗位人员,同时将难以胜任监督职责的干部及人员调出监督队伍,确保内部监督的有效运行。
汽车租赁企业内部控制尚未形成体系,目前其内部控制各要素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汽车租赁企业应当从内部控制各要素入手结合行业特性与企业实际,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控制环境建设,切实落实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增强应收账款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控制活动成效,同时健全信息与沟通机制,加大内部监督力度,有效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