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凯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中学,江苏 仪征 211400)
所谓的科学精神是社会文化职能的主要体现形式,通过科学精神,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取向,是学习化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精神所倡导的中心思想为所有的科学认知均源于实践,而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内容也是衡量科学真理性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化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便能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定向以及定量分析,能够实现自主探索,建立创新精神,勇于思辨和批判身边的事物,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和实证精神,注重求真务实,这与我国现代化教育思路相辅相成,也是化学教学的中心思想[1].
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采用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造成了许多学生在生活中不能灵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尤其是对于化学科目而言,学生很难在变化中实现对于科学内容的探究与运用[2].因此为能改善当前教育格局,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明确提出了素养导向教育,即注重多项学科的交织,让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实践以及灵活运用,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与能力,以便更能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而在化学科目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便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未能接触到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便很容易导致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过渡,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内在动力,提升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利于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习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很难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氛围.而通过在化学教学中建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思路,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对其身心特点的研究,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去设定相关教学活动,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化学科目的人文价值以及教学实效性.另还可以不断提高化学科目的个性化以及校本化,从而更好地迎合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
多数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受到教学模式以及自身学习方法不足的影响,导致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掌握知识,这样不便于对知识的理解.而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精神的方式,学生便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立一定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通过连续性抛出问题或以主题式探究的形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建立“举一反三”的意识,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3].
依照现代化教育需求和在化学科目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优势性,在设计教案时,则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课程内容需要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在基于教材本身设定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更要提高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之间的互补力度,实现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步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学生能够在一个丰富、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之中成长.
第二,课程活动需要围绕学生需求开展,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所有的活动内容应均建立在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上,并且教师要加大对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产生对科学问题探究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潜在能力的发掘.
第三,课程形式需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能够实现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形式,必须要具备学生可以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所涉及的问题情景并不是单一的,并能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机结合,提高知识与生活之间的高度联系[4].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中时段,而忽略了开课时的黄金时间,为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自主探究,让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则要依照科学精神培养教学目标,进一步加强课前导入环节的质量.
第一,故事导入法.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一课时,便利用了学生熟知的福尔摩斯与华生之间对话的故事.例如,一天福尔摩斯如往常一样在房间内抽着烟头,华生进入房间以后便对这刺鼻的烟味产生了兴趣,便打趣地说到:“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您很聪明,那么您能告诉我这吐出的烟与气体有多重吗?”通过角色带入的形式,让学生模仿福尔摩斯回答,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的探究力度,便于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二,案例导入法.在学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一课时,在开展酸碱度的实验以前,可利用农夫山泉的广告语:“人体内的水每一天更换一次,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天然的弱碱性水,农夫山泉.”向学生抛出问题其中所指的碱性与酸性对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农夫山泉是否真的是弱碱性水?请同学们利用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或试纸进行检测.这样既能加大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对周围事物产生一定的判别与思辨意识.
采用主题教学法,可以依照教材内容教师设定相关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分化学习小组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研讨,其中应用了PBL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小组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精神.以“金属制品调查”项目为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4.3.1基本流程
确立主题→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汇报调查结果→加深题目内涵进行二次提问→学生利用网络+调研开展调查→演讲与交流→课题评价.
4.3.2项目背景
金属部分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部分,其与生活内容息息相关,通过学生对其的深入研究,能够了解物质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4.3.3问题设置
(1)身边的金属制品有哪些?(2)各金属制品主要含有的金属元素是什么?(3)为什么可以利用金属制成人们所需的物品?等.
4.3.4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在化学探究中自行收集资料,并认识生活中的金属制品,了解内在机理,结合相关问题的调研,提升其技术素养观.
4.3.5教学指导
让学生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多样的调查方法,并帮助学生学会甄别和筛选信息,设定探究时间,让学生自行分配组内探究任务.
4.3.6教学总结
本教学方法的创新点在于,为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实践能力进行了分层,并合理搭配了小组内各层次的学生,通过互补与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即便是同一活动主题,学生之间调查和探究的对象也是不同的,教师能够以此判别出学生审视问题的角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交流环节学生之间也获得了新的学习以及实践灵感,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活动实效性.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目的学习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关键,为使科学内容与人文精神更加互补,则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绿色化学的理念,即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能够实现实验原料以及工具的循环利用,通过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采用化学方法,进一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例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时,二氧化硫是构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因此通过模拟酸雨形成的方式,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二氧化硫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将所产生的其他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附加项,让学生自主探索,这样既保证了开放性的特征,通过附加内容还扩宽了学生的视野以及积极探究的意识.在内容研究完毕以后,让学生以污染防治为主线,在教育过程中加大绿色化学渗透思想,让学生自行进行污染防治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充分做好指导工作,这也突出了化学科目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数据信息资料采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便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
在部分实验中为能够全方位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并践行实验设计绿色化、药品少量化、设备微型化的原则,可加大信息技术的引入.在进行二氧化硫生成的实验中通过利用二氧化碳感应器,让学生在大屏幕之中观察数据的变化,并让其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通过化学绿色理念让其进一步考量如何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这样既加大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并且也避开了所产生的污染物对实验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教育平台的优势性,可以将相关实验内容以及教学内容放入平台之中,扩宽学生自主探究的资源,从而帮助其生成科学探究精神,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化学对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初中化学科目又是帮助学生建立探索精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的意识,帮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要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注重教学质量,让其在生活中学会灵活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从而真正发挥化学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