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发全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上海 201203)
“三大球”是振兴发展、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是深化体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的关键内容[1]。在我国,排球是“三大球”中唯一取得世界冠军的运动项目,中国女排精神更是印在每一个国人心中。上海市校园排球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英文名称Shanghai School Volleyball League,简写为SSVL,于2015 年6 月9日,在复旦大学挂牌成立,是由上海市各高校、中小学以单位为名义自愿申请加入的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协作组织。上海市校园排球联盟是我国青少年排球发展的校园新模式,也是校园排球发展的重大创新举措。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排球联盟发展总体情况较为理想,但是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2]。高校应充当校园排球的排头兵,在校园排球发展的道路上应始终领跑在最前面。高校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充分体现在场地设施资源的共享上,以及科研能力、技术支撑和联盟各项工作的有效衔接上。联盟成立至今,一直在为校园排球的发展不断探索新途径,目前,高校非常重视自身的提升,并且积极参与和配合联盟的发展,在各项工作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因此,该文主要对联盟布点高校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校园文化、运动队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上海市校园排球运动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和坚实的理论支持。
以联盟13 所布点高校排球运动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以联盟相关单位专家委员和联盟布点高校的校园排球负责人和在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需要,通过中国知网、相关网站等平台,对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情况以及上海市校园排球联盟相关发展情况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资料的搜集,并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借鉴和吸收,继而为该文的撰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以当面发放当面回收为主,以邮寄以及电子邮件为辅,共发放教师问卷44 份,包括校园排球负责人1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另外,共发放学生问卷520 份,回收520 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81.2%。
2.2.3 专家访谈法
该文主要以上海市校园排球联盟办公室、上海体育学院等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资深排球教师为访谈对象,并深入上海市校园排球联盟内部,了解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获取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该课题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2.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得出该研究的结论,提出实质性建议。
参与调查的13 所高校共有体育教师627 位,其中排球教师65位,平均每所高校有5位排球教师,但师资力量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平衡性。联盟布点高校排球教师数量最多的是复旦大学,有13 位,其次是上海体育学院,有8位,像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有6~7 位排球教师,最少的如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电力学院,只有2 位,总体上,联盟布点高校的排球师资情况较为理想,能够满足高校校园排球活动的顺利、持续开展。
3.1.1 年龄及性别结构
根据调查统计,13 所高校共有排球教师65 位,该文对参与问卷调查的44 位排球教师进行年龄及性别结构分析。
由调查可知,联盟布点高校排球教师性别比例为男教师占64%,女教师占36%,性别比例基本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20~30 岁、31~35 岁、36~45 岁的教师分别占到了11.36%、15.91%、22.73%,总计50%,而45 岁以上的教师占了一半,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
3.1.2 专业及职称
被调查的13 所高校的排球教师中,主要是体育院系排球专业毕业的,国家退役运动员6人,其中,有1人曾为省市专业队教练。总体来说,排球教师专业情况良好,且有较为优秀的专业教练员数人,符合校园排球的教学与训练工作正常开展的要求。另外,这些有经验的排球教师或者教练员应积极投身于排球教学课程的研发以及科研工作上,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必要时,组建上海市高校校园排球发展科研小组,齐心协力为联盟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被调查的13 所高校中,排球教师的职称情况较为理想,拥有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排球教师有21 人,占比48%。联盟成立以来,就对“一条龙”培养模式等开展科学研究,并且定期组织学校排球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科研成果报告会等,从教师职称情况来看,联盟布点高校排球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保障了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3.2.1 物质文化层面
高校排球物质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质形态的总称,是高校发展校园排球文化的基础和重要载体。排球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排球硬件设施和排球软件环境,排球硬件设施包括排球场地设施等,排球软件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宣传排球的主要形式载体和活动。
调查可知,学生对排球课的教学设施很满意的占13%,比较满意的占36%,认为场地设施建设情况一般的占45%,较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占6%。通过对课外排球锻炼的设施情况的调查可知,学生对其很满意的占6%,比较满意的占19%,认为一般的占37%,较不满意的占23%,不满意的占15%。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对排球课教学设施基本满意,但课外排球锻炼的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不如排球课的教学设施,究其原因,是课外排球体育锻炼的场地较为陈旧,且对外开放的时间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外排球锻炼的需求。
另外,学生获取排球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学校举办的排球类主题活动,占76.5%,其次是学校的宣传栏,占49.8%,排在第3 位的是学校广播,占30.1%,第4位的是学校官方网站,占28.0%,另外,还有排球明星的到访和其他途径分别占到10.9%和4.5%。
3.2.2 精神文化层面
联盟布点高校的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97.9%。其次是培养精神和争得荣誉,也分别占到了55.5%和42.2%。还有一部分人选了排球明星影响,究其原因,是中国女排在2015年世界杯夺得冠军,重返世界之巅,2016年里约奥运会又取得了冠军,女排精神再一次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也激励了更多的青少年喜欢上了排球这项运动。女排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要不畏困难、团结协作、勇往直前、拼搏到底。体育强国背景下,把女排精神融入课程中,可以弘扬以女排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体育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此外,很少一部分人选择了受人关注和为了娱乐,分别占到8.1%和4.5%。调查结果说明,联盟布点高校学生的排球观念整体上是非常正确的,这种价值导向对于高校排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2.3 行为文化层面
该文主要从排球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来进行调查和分析,反映校园排球文化的开展现状。排球教师对排球课外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很重视。在被调查的44 位排球教师中,只有2 人非常重视,占4.5%,比较重视的有10 人,也仅占22.7%。联盟成立后,对于排球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排球文化氛围的建设非常重视。就排球教师目前的参与度来看,不利于校园排球的普及。
满意程度是反映学生主体在参与课外活动开展中的体验结果情况,该文主要从课外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组织安排及场地器材等方面,来调查学生对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外活动基本满意和认为一般的占绝大多数,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可以看出,联盟布点高校的课外活动开展得不是太理想,学生对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一般,没有达到学生较为满意的程度。排球课外活动是学生日常课余时间参加排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因此,发展校园排球运动,必须改善排球课外活动的组织安排,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3.3.1 教学方式
从目前的教学方式选择上来看,参与调查的13 所高校中,有11所学校会根据本校或联盟编制的大纲进行教学,占比为84.6%,只有1 所学校选择根据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还有1 所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各占7.7%。根据访谈得知,联盟目前正在研发新的教学大纲供布点高校使用,各高校也在联盟的课程建设要求下,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和训练手段,在原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实践创新。总体来说,联盟布点高校原有的教学方式较为老式传统,已经不太适应大学体育专业化以及联盟创新课程建设的要求,因此,联盟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快校园排球课程教学大纲的更新与完善,以满足高校校园排球的创新式发展要求。
3.3.2 教学时数
从调查可知,13所学校在学时安排上,8所学校选择每周1~3学时,占比为61.5%;选择3学时以上的有3所,占比为23.1%;有2 所学校是根据情况弹性选择教学时数,占比为15.4%。总体来说,大部分学校在排球课时数的安排上较为合理,但联盟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排球运动人口,这就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排球运动,营造一个繁荣的校园排球文化氛围,因此,根据联盟的要求,适宜地增加排球课时数,对于高校校园排球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3.3 考核内容
在所调查的13所高校中,12所学校都考核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各占比92.3%,其次,理论知识和基本战术的考核各占到76.9%和46.2%。通过与联盟布点高校的排球教师访谈了解到,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下手发球、上手发球、正面双手垫球、移动垫球、正面上手传球、4 号位扣球、拦网等形式。身体素质同样占得相同的比重,例如速度、灵敏、爆发力等,对于排球运动员非常重要,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两部分,专项体能占比重大一些。总体来说,排球课考核形式主要包含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战术4个方面,考核内容较为全面。
3.3.4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排球课质量的高低,排球课作为校园排球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课堂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排球运动兴趣的养成,所以说,高校联盟学校一定要认真对待排球课教学质量,争取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排球氛围。
调查表明,13所学校的排球课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没有出现一般或比较差之类的评价,大部分负责人都给出了比较好和非常好的评价,其中认为比较好的占比为61.5%,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的有5 位,占比为38.5%。可见,13所联盟布点高校的负责人对本校排球教学效果都比较认可。
3.4.1 运动队及场地数量
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排球运动的整体发展。其中,选材困难、学训矛盾突出、竞赛数量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5]。在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时,应科学训练、协调学训关系、提升训练质量[6]。该文对联盟的13所高校的运动队及场地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高校排球队数量和运动员人数为男队和女队、普通组和高水平组的总和。对于排球场地情况的调查,主要对排球室内场地(包括室内篮球馆改用)、排球室外场地以及沙滩排球场地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可知,参与调查的13 所学校中,共有排球队34支,涉及运动员500余人,球队包括高水平组和普通组两个组别。每所学校平均有2.6支球队,排除具有高水平组排球队的学校外,其余高校基本上能保证2支普通组队伍参赛。排球场地方面,在参与调查的13所联盟布点高校中,共有排球室内场地24 片、室外场地55片、沙滩场地3片,其各项平均值为室内场地2片、室外场地4.7片、沙滩排球场地0.23片。从排球场地总体情况及平均情况来看,除沙滩排球场地相对较少外,室内、室外排球场地设施情况较为合理,为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4.2 运动队性质
有着稳定的排球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需品,是保证学校校园排球文化氛围养成的重要基石。联盟布点高校的运动队性质基本上属于常设状态,占77%,临时组队的仅为8%,说明大部分学校的排球队伍都能保证较为规律的组织训练情况,因此,运动员通过不断地训练技能、磨合战术,在竞赛中能发挥出较高的竞技水平。学校拥有常设的排球队伍是积极性参与联盟组织竞赛及各项活动的基本保障,也是推动联盟及校园排球不断发展的助燃剂。
3.4.3 训练及参赛
高校体育竞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新时代高等教育新使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8]。根据调查可知,高校排球高水平运动队数量不多,高校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运动队表现出技能水平高、观赏性强等特点,是宣传联盟赛事精彩度的主要表率。高水平运动队在训练时间及强度上有别于普通组运动队。复旦大学排球队每周训练次数达到6 次,上海体育学院排球队每周只训练2次,5所具有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学校平均每周训练次数在4 次左右,每次训练时间基本都是2h 左右,运动队每年参加比赛10~20 场。另外,联盟13 所高校的普通组排球队每周训练次数约2.23次,在训练时间上,各高校基本上每次训练时间保持在1.5~2h,而像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则是每次训练3h。对比高水平组和普通组,高水平组每周训练时间上要比普通组多4h左右,每年比赛场数也明显多于普通组,在训练时间和场数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总体来看,大部分院校排球队能够保证训练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只有个别学校难以确保训练时间和次数。
(1)联盟布点高校具有较为理想的师资情况,男女教师比例较为均衡,专业及职称情况良好,联盟拥有这样的师资,对于校园排球的创新课程建设,经验交流活动的举办创造了条件。
(2)排球校园文化建设不太理想,物质文化有待提高,虽然学生都有着较为正确的排球价值观和对排球精神的认识,但由于大部分学校教师的不重视,组织开展并不理想,因此,学生满意度也较低,完全不适应联盟发展的要求,难以实现培养学生排球兴趣,普及校园排球人口的目标。
(3)联盟布点高校总体排球课程开展情况理想。教学时数合理但仍需加强,考核内容丰富,教学效果较好,但由于联盟课程在创新建设进度方面较为缓慢,教学方式上仍以传统式教学和训练方法、手段为主。
(4)运动队建设较为理想,排球场地设施情况较为合理,为校园排球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部分院校排球队能够保证训练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但存在高水平队伍太少的情况,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还需完善。
(1)联盟要抓住眼前的师资优势,邀请经验丰富的排球教师、教练员、优秀裁判员、排球科研工作者开展交流培训活动,培训对象包括各大中小学的排球教师以及运动员、学生、学生裁判员等,继续扩大联盟和改善联盟布点学校师资力量及科研水平。
(2)转变观念,落实校园排球普及思想。发展校园排球要摒弃运动队拿成绩的狭隘认知,要切实做好校园排球教学、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和日常竞赛宣传等工作。高校要积极发挥好牵头表率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的引领效应。
(3)加快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工作的积极开展,建立课程建设科研小组,积极为各级学校制定符合联盟发展规律的教学和训练大纲,探索科学合理的校园排球教育模式,探索从小学到大学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化的上海市排球课程体系。
(4)继续提升大中小学四级联赛体制的运营管理工作的力度和效度。不断创新校园排球竞赛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以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加大对优秀教练员的引进,提升高水平组排球竞赛观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