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波 叶诗欣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系 广东广州 510650)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号角[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三大球”全面振兴,是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是体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攻坚内容;也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尽快补齐的基础性短板。振兴“三大球”,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2]。发展青少年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中最基础、最具战略性的工作。中学校园是青少年的主要阵地,发展青少年体育,既是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础,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深厚根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基础和关键,“三大球”振兴必然要回归校园,强本固基,这是体育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体育氛围浓厚。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大球”振兴计划、健康中国、深化体教融合、阳光体育示范校等规划与战略的提出,广州校园体育项目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相比,作为三大球之一的排球项目,在中学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严重制约了广州振兴“三大球”、创建体育强市、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工作的推进。2021 年,广州中考体育改革为排球运动发展提供了助力。广州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及学校主管领导,应充分理解青少年后备人才对促进广州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性,认清中学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3];找准着力点,抢抓机遇,争做体育强国建设和排球振兴的排头兵,推动中学校园排球的发展。
广州是我国最早开展排球运动的城市之一。1905年,排球运动率先在广州南武中学开展。20 世纪50~60年代,广东男排排名位列全国三甲。20世纪70年代初,广州市体委率先在沙西业余体校开设排球班,随后又开办了荔湾体育场、工人体育场、省体育场和市中心体校排球班,先后为省队、部队和高校输送了不少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也为广州市不少基层单位,特别是中小学,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排球运动教学、管理的优秀骨干。在此期间,广州成年组以及青少年男、女排球队参加省运会和青少年排球赛,都获得过优异成绩。20 世纪80 年代,是广州排球运动发展的鼎盛时期:群众体育方面,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普及至全市各区,排球运动在各学校蓬勃发展,各区均设有排球队,广州每年都举办成年组排球比赛;竞技体育方面,市级伟伦中心体校设有排球专项,各区业余体校均设有排球项目,广州是向省队输送排球高水平后备体育人才的重点城市之一。广州参加全省各类排球赛事,成年组、青少年组长期位列全省前两名。自20世纪80年代末,广州市在政策、资金、场地、青少年队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不断下降,加之市民大众运动喜好逐步转变等外部因素影响,广州市排球运动综合水平开始走下坡路。竞技体育人才输送体系趋于断层。广州市参加全省各类排球赛事,大多处于中游水平,明显落后于深圳、中山、江门等地市。2022年,第十六届广东省运会排球赛上,广州男子组获第6名,女子组未能出线。
综上,广州排球运动历史悠久,且曾有过辉煌时期,为中学校园排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而广州市作为省会城市、体育之都,体育氛围浓厚,中学生运动项目选择多,项目发展竞争激烈,因此,中学校园排球的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0 年,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共1 425 所,广东共有50 所排球特色学校,而广州仅有3所(1所小学、2所中学)[4]。从数据上看,广州市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数量非常少,说明广州市校园排球发展还比较落后。
2022 年,广东省认定校园排球推广学校共82 所,其中广州为14 所,占广东省排球推广学校总数的18.29%;而篮球推广学校为314所,游泳推广学校为89所[5]。由此可知,广州市目前排球推广学校数量较少,与其他项目相比完全不占优势。只有更多的学校加入特色学校、推广学校行列,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广州市校园排球的发展。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比赛由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排球协会、广州市学生体育艺术教育协会承办,是目前广州市唯一一个专门针对排球项目设置的赛事。2021年有15所中学参赛,男初7 支队伍,女初9 支队伍,男高8 支队伍,女高6 支队伍;2022年有21所中学参赛,男初9支队伍,女初13支队伍,男高12 支队伍,女高11 支队伍。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其变化也与当时的疫情形势有关,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总的来说,中学排球赛参赛人数较其他运动项目偏少。
2021 年是广州体育中考改革第一年,足球、篮球、排球成为二类考试项目。二类项目的8 个选项中,跳类包括有立定跳远、三级跳远、1min 跳绳,投类有投掷实心球、推铅球,球类就是“三大球”。考生须在二类项目中8选2进行考试,且同类(跳类、投类、球类)项目只能选择其中一项。2021 年,广州市共有90 544 人参加体育中考,报考球类项目的人数分别是:足球56 892人,篮球7 823 人,排球2 311 人。2022 年,广州市共111 464 人参加体育中考,报考球类项目的人数分别是:足球98 547 人,篮球3791 人,排球544 人。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2022 年广州市参加体育中考的考生人数比2021 年多了20 920 人,而报考足球项目的考生人数比2021 年多了4 万余人,报考篮球和排球的考生人数,较2021 年分别减少4 032 人和1 767 人[6]。“三大球”加入广州体育中考,虽为广州市校园排球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选考人数较少,效果不太明显。
广州市缺乏对校园排球运动的专项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多数中学对排球教学、训练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制订清晰的排球发展计划。部分传统项目(排球)学校甚至无法保证训练,参加比赛的队伍多为临时组建。重点培育排球项目的学校少、出成绩慢、生源短缺,加之体育中考遇冷,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相关激励政策的落地。
排球运动属集群性体育项目,对于技战术和场地要求较高。排球场地和器材是开展排球运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齐全的运动设施设备可以为学生的排球运动提供硬性保障[7]。目前,全市绝大多数中小学没有排球场。《2020年度广州市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全市共有排球场703个,场地数量显著低于篮球(9 517个)、乒乓球(5 077个)、羽毛球(3 110 个)、足球(1 669 个)。近3 年受疫情影响,排球场地数量及分布情况变化不大。
校园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离不开体育教师或教练的积极参与和指导,体育教师或教练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排球运动的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7]。笔者对广州市11个区的中学体育教师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有43所中学的202名体育教师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来自6 所学校的20 名教师在大学期间主修过排球,而且仅有6 所学校成立了排球队。从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广州市中学体育教师在排球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仍然十分欠缺,调查显示,排球相关培训也不足。广州市中学排球课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当前校园排球发展的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广州市校园排球的发展。
广州多年来竞技排球项目水平不高,没有举办或承办大型的排球赛事,在中国排球联赛中没有派出参赛队伍,更没有出现顶级排球明星,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排球项目在广州的社会影响力和普及程度不足。另外,广州市及各区群众性排球赛事较少,市民群众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也不高。广州排球运动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方面的表现对校园排球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目前,广州市及各区面向中学举办的排球比赛十分有限。专门的排球比赛只有市体育局主办的传统项目比赛;综合赛事也仅有广州市中学生运动会、广州市青少年锦标赛设有排球项目;只有个别区举办过中学生排球赛。另外,中学校内及校际之间的排球比赛、排球活动及其他活动也十分匮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比较活跃,校级、区级、市级等各类比赛都很多。中学排球赛事及相关活动缺失使得广州市中学校园排球发展动力不足,发展平台及发展环境受限,影响了排球运动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领导重视和政策引领是广州市中学排球更好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在体育强国、振兴“三大球”、体教融合的战略背景下,广州市政府应践行国家目标,发挥引领作用,制定排球发展战略布局,理清发展思路,出台更多激励排球运动、校园排球发展的方针政策;发挥管理作用,健全工作机制,全面谋划,给予青少年排球项目全面的指导、支持和保障,形成政府部门牵头,教育、体育各相关部门与学校、家庭、社会团体、培训机构等协调配合、通力合作的校园排球推广模式,推动排球运动在广州市中学的发展。
如前所述,广州市体育中考“三大球”中,选考排球的学生人数过少。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中学生排球运动普及程度低所致,另一方面是中考排球项目评分标准高、难度大所致。为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负责体育中考的相关部门,应根据近两年广州市体育中考各项目选考情况,依据多方面的数据分析,重新审定考试标准,对排球项目考试标准进行科学调整,从而引导更多中学生选考排球项目。其次,要从源头抓起,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应出台文件,鼓励各中小学引进排球专业师资,开设排球课程,开展排球课余训练及排球活动,成立排球学生俱乐部或学生社团,逐步提升排球项目青少年参与人数,扩大中学校园排球参与范围。
校园排球的痛点与难点主要在于场地和师资,充足的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和设施器材是开展排球教学、课外训练、比赛活动的重要保障[8]。广州市、各区及各中学目前的排球场地极其缺乏,这是校园排球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广州市相关部门应充分调查,汇总全市体育场馆信息,投入经费进行综合改造,使老场馆焕发新活力,提升体育设施利用率,实现体育场馆的合理有效配置及体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广州市各中学应维护好现有场地、设施,同时加大体育场馆改造、建设力度,可以在现有篮球、羽毛球场馆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建设更多综合场馆;也可因地制宜改造体育活动场地,将单项体育场地改造为综合性体育场地;还可以将体育活动场地封顶,翻新改建,建成中小型室内综合性体育场馆。同时,应出台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并将之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为青少年体育活动、训练创造基础条件和良好环境。总之,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全市及各学校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共享利用,并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校园排球运动的开展。
体育教师是体育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促进体育进步最关键的一步。校园排球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师资力量的作用至关重要。为解决当前广州市中学排球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加大排球师资队伍建设,相关部门及各学校应有计划地进行排球师资梯队建设,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计划。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应聘请有经验和高水平的排球教练员,指导中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最好能定期举办排球运动培训班,通过培训学习、交流,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排球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广州市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丰富,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牵线,各学校应主动作为,与高校建立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引进排球专业退役运动员、排球专业学生到学校实习和任教,弥补校园排球师资不足,提升校园排球的教学和训练水平。
排球赛事活动是推动排球运动发展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广州市青少年排球赛事活动匮乏的现状,广州市级、区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出台文件,完善青少年排球赛事活动体系,引导各中学乃至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排球竞赛,定期举办适合各年龄段参加的青少年排球联赛、校际比赛,以比赛为切入点,树立先进典型。选择一批校园排球开展好的中学作为先进典型,深入研究,形成可复制的推广经验和推广模式。此外,成立校园排球推广工作组,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指导,帮助各中学推广普及校园排球,逐年扩大传统项目(排球)学校的入选范围。通过完善排球赛事活动体系,树立校园排球推广先进典型,不仅可以扩大排球运动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广大青少年的排球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广州市提升排球运动参与人数,筛选更多排球优秀人才,为后备人才选拔输送奠定基础。
“三大球”振兴,既是国家、社会的要求、目标和方向,也是排球项目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广州市应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体育资源优势,以中学校园排球发展为支点,落实青少年体育工作,补齐短板,为广州市加快推进世界体育名城建设,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