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赛博 李明
(1.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政策文件,2018—2023年连续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其中,关于农耕文化传承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明确的规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1]。这表明,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山东省夏津县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椹果之乡”,夏津黄河故道的古桑是山东平原地带古桑的典型代表,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树龄最古老的古桑树群,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其种植系统于2014年入选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前已成为夏津对外输出的新名片。本研究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夏津古桑树群的保护利用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夏津地区的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夏津古桑树群的可持续发展。
在古桑树群保护方面,目前夏津县成立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将古桑树群的保护与发展划分为古桑树群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区、城镇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功能恢复区5大区域[2],积极开展古树资源普查及古树复壮工作,建立了古桑种质资源库,并积极召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讨会,邀请知名院士和相关领域专家对古桑树群保护发展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与指导规划,确保古桑树群“原真性保护、活态性发展”。同时政府也积极发挥作用,通过政策帮扶、资金扶持等方式,在保护现有古桑群的前提下,优化桑树种植布局,培育新的桑树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22年5月,夏津古桑树群种植面积达2230hm2,其中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多株,500年以上的2000多株,千年以上的百余株。2014年6月,“山东夏津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被农业部正式公布为第2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2018年4月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桑树群的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更好保护古桑树群,夏津立足“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发展理念,依托古桑树资源优势,开发“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大力发展桑产品加工业。夏津县于1993年成立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经20年发展,逐步形成了集旅游观光、生态采摘、休闲度假、娱乐养生、会议会展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4],并依托黄河故道与古桑树群相继建立了德百旅游小镇、古桑产业研究院、中国古桑博物馆等旅游机构和科研单位。自2008年起夏津已连续举办15届“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延揽各方宾客参观交流、合作洽谈,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打造出“游黄河故道,赏千年椹果”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进入21世纪后,在保护古桑树的基础上,夏津县全力赋能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夏津桑产业已粗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桑树种植、桑产品开发、桑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当前夏津拥有桑产业企业30家,椹果深加工企业2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作坊近60家。当地围绕桑产品进行全要素开发,通过与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南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长期合作,加大成果转化与专利研发力度,实现产学研高度融合,打造出包括桑果酒、桑黄酒、桑叶茶、桑叶面、桑椹果干等20余种消费者喜闻乐见、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了从一粒椹果到桑叶、桑枝、桑根、桑黄、桑皮等桑树资源的全元素利用。全县年产椹果14000t,鲜果销售量约3000t,年产桑葚酒20000t,桑叶茶150t,葚果干750t,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到10亿元[5],已成为夏津县的特色支柱产业。
夏津古桑树群是夏津自然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是当地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夏津县对古桑树群的保护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较晚且不够深入,古桑树群的保护与桑树资源的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夏津椹果每年的成熟期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椹果保鲜期短,不易保存和运输,桑葚酒、桑黄酒、桑叶茶、桑叶面等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不响,销售范围仅局限于德州、济南、青岛和京津冀地区,缺乏必要的市场号召力,围绕桑树资源的食用、药用、茶饮、生物保健、高级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目前夏津从事桑产品开发的企业主要有山东圣源绿色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东方紫酒业公司、圣树源农业公司等,加工能力较弱,产能有限,缺少桑产品开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因椹果采收期仅1个多月,依托桑树资源发展的生态旅游主要集中于产果期,旅游产业季节性比较强,旺季时间短,又因夏津地处鲁西北,当地及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匮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吸引游客有限。
近年来,各地区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适龄劳动力多离乡进城发展,当地从事古桑树相关农业生产工作的多为老人与妇女,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古桑保护及桑文化传承存在断层风险;桑树种植区土壤以沙质土为主,不利于保水保肥,有机质少[6],古桑树多由农户分散承包经营,机械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桑园在管理方面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古桑任其自由生长,新植桑园没有经过科学规划,缺少必要的配套管理措施,如树形养护、肥培管理等;近年来,为追求经济效益,传统的生态管理模式逐渐让位于以喷洒农药、化肥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导致桑树资源被破坏,桑产品质量逐渐下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古桑群核心保护区及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古桑树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内及周边杨树花絮污染严重,也影响到椹果的质量和游客的观光体验。
当前,夏津政府虽然已经开展了农桑文化的整理工作,但是对其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相关民俗、遗址遗迹等研究还存在进步的空间,这些文化资源是夏津古桑树群区别于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的优势所在;古桑树群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导致桑文化与桑产品融合度较低,“桑文旅”融合未达到最佳状态,桑产品也缺乏深度开发,加工的产品比较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系列高端产品;夏津县对古桑树群品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对古桑树繁育技术、枝叶修剪、合理密植等传统管护经验缺乏有效的总结,还没有形成符合现代生态要求的组织和管理模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优劣的关键[7]。针对夏津桑产品存在的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采取如下措施。依托现有桑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现桑产品高中低端并举,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8];要与国内外一流农业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加快桑叶、桑果、桑枝、桑黄等桑树资源的研发力度,开发出一批应用于食疗养生、医用保健、美容化妆领域的高端产品;要对外引进或自主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加快桑产业园、桑产业融合发展中心、桑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振产能,扩大影响力。要拓宽营销网络,搭建全国化、多元化的营销渠道;要利用好“夏津椹果”“夏津桑黄”地理标志品牌,鼓励企业在“京沪穗深、南杭武蓉”等大城市设立直销机构,统一品牌推广和宣传营销策略,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产品知名度和企业影响力。在注重线下门店直营的同时,也要注意线上电商网络的覆盖;桑产品加工企业应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每日优鲜等主流电商平台的合作,开展促销、打折、团购等活动,扩大线上营销份额。同时,还要建设电商产业园、新零售产业基地,加大对桑树种植户、桑产品加工企业的电商培训,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态势和氛围。
乡村振兴,灵魂在于人才振兴,推动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是要提高农民谋生技能,夏津可培养农遗技艺传承人,在保护古桑树群的同时,增加村民的谋生手段[9]。要扩充古桑树群保护队伍,做到古桑保护后继有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夏津古桑树群,看到古桑树群的发展前景,愿意并敢于加入到古桑树群的保护队伍中来;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引进体系,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积极延揽国内外优秀人才,给予优厚待遇,对政府相关人员、桑树种植户、桑产业管理人员开展定期的技术培训,培育出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本土人才梯队,同时还要完善人才奖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引智育才氛围;要利用好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提升夏津古桑树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积极举办“椹果采摘节”“生态旅游节”“电商直播节”等活动,提高桑文化和桑品牌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观光旅游,关注夏津古桑树群,加入到桑产业发展中来。
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系统保护、资源持续利用贯穿于农业绿色发展之中[10]。夏津古桑树群具有防止风蚀、固沙保水、土壤改良、大气调节等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对古桑树群的生态保护。要对全县范围内现存的古桑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各村镇古桑的数量、长势、保护现状等基本情况,运用互联网建立古桑信息管理与动态监测系统,为每株古桑设立电子“身份证”“识别码”,对古桑的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将收集的数据存入云端并进行分析,为古桑的动态管理与跟踪保护提供可靠依据;要尽快制定古桑保护法律法规,落实古桑保护责任制,在已有的规划、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古桑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实施条例,使古桑保护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做好古桑保护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古桑保护意识,使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识桑、爱桑、护桑,要落实古桑保护责任制,明确古桑树群生态旅游区为古桑保护监管责任单位,安排专职人员开展巡查工作,做到古桑保护责任到户、责任到人,政府对古桑保护成效显著的责任户、责任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古桑保护不力,造成破坏的给予经济处罚,避免古桑遭到有意或无意破坏;古桑树旅游资源开发要严格遵守“原真性保护”宗旨,避免过度利用。要严格控制旅游园区内道路、餐馆、酒店等基础设施规模,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旅游旺季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通过导游培训、设立标识牌等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旅游活动对古桑树群的破坏。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引领[11]。实现夏津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强与古桑群相关的农桑文化、民间艺术、名人故事等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利用好“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依靠报刊、电视、网络特别是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对夏津古桑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等展开全方位介绍,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成立桑文化宣传中心、古桑文化博物馆、桑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古桑树群的发展历程、相关传说与历史人物、农桑文化以及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切关系等,发挥古桑树群的文化传承作用;要深度挖掘古桑群文化内涵,传承优秀农桑文化基因,夏津应广泛搜集和整理古桑树群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风民俗、诗词歌赋等,加大古桑树群相关遗址遗存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充实古桑树群的文化内涵,同时要提高“桑文旅”融合力度,开发桑文化相关的生态游、休闲游、研学游、亲子游等多种旅游模式,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宣扬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优良农耕文化,唤醒村民心中的文化记忆,引导游客向善向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9]。
在乡村振兴5个方面的内容中,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在组织方面,夏津应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古桑树群传承利用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协调、指导古桑树群保护利用与桑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分工,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古桑树群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开发有序、稳步发展。在政策方面,夏津政府应整合全县资源,加大对古桑树群的扶持力度,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桑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各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放宽借贷、抵押条件,把支持桑产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个人或企业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投资桑产业,形成多元投入、多方融资的产业格局。在科技方面,夏津应加强与中科院、广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依托桑产业研发中心和院士资源,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对古桑树群品种资源的保护和桑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古桑树群的“原真性”保护和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总之,要积极构建新型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引导政府部门、村镇集体、科研团队、能人强人加入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来,形成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巨大合力[12]。
农业文化遗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可利用的重要手段和资源,是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作为目前山东和世界上唯一的桑树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实现夏津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其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世界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