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鹏
(温州城市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心之一,更是浙江省打造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乡村入口景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最频繁的节点之一,也是村民及游客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印象组成部分[1,2]。作为首先接触到的信息,其所形成的印象对之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3],即第一印象效应。
外观是影响第一印象效应的直接因素,近年来在追求美丽乡村建设速度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入口景观同质化现象,“千村一面”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并对于美丽乡村的评价及观感产生了负面影响。产生上述的原因较为多样:设计者急于将项目完成,套用现成的景观元素组成模式,以图方便快捷,未在设计语言表达上投入过多心思;美丽乡村现状调研、改造等设计工作内容繁琐、工作量大、修改频繁与设计费用不成正比;乡村地域文化缺乏,并非所有的乡村都有鲜明的特色文化,以使设计者难以找到相应切入点,进而无法进行设计语言的提炼;建设方及村民对于美学鉴赏水平参差不齐,致使设计者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受到较大影响。
乡村入口代表着村庄形象,在大多年长的村民印象中“高、大、正中”的样式寓意气派、大气、繁荣兴旺,因此尺度过大的建构筑物常出现在入口处。一般的乡村建筑,其体量适宜,数量在几十至百余户之间,并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融合,布局形式主要表现为局部集中或者成片并与农田毗邻或与山路相依,而以牌坊、门台、景观石、广场等尺度偏大的设计形式往往偏离了乡村的实际,利用率低,对乡村建设用地造成极大浪费,这种照搬生套城市景观表现方式,或盲目传承“乡村文化传统”,未用发展辩证的方式对待事物,破坏了当代美丽乡村的景观风貌肌理,甚至出现侵占非建设用地(农田、林地)等现象,显得生硬突兀,比例失调。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实地调研及文献总结,乡村入口景观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4大类。牌坊、门台式入口景观,石材和木材为主,少有不锈钢材料,造型以中式为主,体量大,追求气势宏伟,以土建造型为主,造价昂贵。常立于村道入口两侧,景观表现单一性,常配有对联、牌匾等文字内容装饰,或在立柱前配以石狮装饰。景观置石式入口景观,点景石体积较大,多以阴刻方式凸显村名。由于景石重量大,常在其下做混凝土基础以做承台或埋入种植土中,并与植物组合搭配,但对于景石的质地、色泽、样式大小把握较为困难,常出现不自然、颜色突兀、人工雕琢痕迹明显的缺点;建造速度快,滥用明显,此外景石价格没有标准的市场参考价,造价相差甚大。文化景墙(或精神堡垒)式入口景观,以砖、钢筋混凝土、石材为主,造型形式较为多样但风格以中式白墙黑瓦为主,常与景观小品或植物搭配。墙体多为组合长度或拔高高度以凸显其标志性作用,墙面多以青砖、涂料、毛石、钢板等为主,可塑造性强,易于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点制造样式,但由于应用过多,审美疲惫,缺乏新意。艺术造型式入口景观,特殊设计符号结合材料以表达乡村特色,样式较为灵活,但对艺术设计及施工要求较高、制作复杂,效果易突出,造价不低,应用偏少。
乡村入口景观符号提炼主要通过材料组合和具象或抽象的设计元素以体现。在美丽乡村入口建设中,乡土材料的简单组合表现最为突出,如瓦片、青砖、毛石、竹子以及景观小品(酒缸、水槽、农具等);具象设计符号结合乡土材料,如乡村特色植物、建筑风格、图腾图案、特产等外形、颜色;是抽象经过提炼融合的设计符号,对乡村自然文化内涵的挖掘整合能力要求较高,往往衍伸出新的组合符号,同时在材料应用上较为大胆,并非局限于乡土材料。
建筑与景观是地域的产物,受地域文化的影响[4]。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将乡土材料和现代新材料进行创新重构,通过挖掘乡村入口景观设计中的常用艺术语言,如乡土色彩、建筑、典故、艺术、风水、植物等传承元素,利用保护、再现、活化的理念,将地域人文符号通过凝练与抽象的设计手法表现于入口景观载体中,以表达乡土文化,体现场地脉络。在满足视觉美感的同时,更兼顾一定的功能性,使乡村入口景观空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利于地域文化传承与更新。
在设计上力求人的需求发展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从乡村入口的空间结构上展现景观的融合性,并创造性地保护自然生态,尊重乡村自然肌理,保护乡村生态资源,留存乡村质朴气息。乡村入口所展现的生态美应是建立在艺术美、自然美、和谐美之上的有机统一与高度融合,是一种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美学概念,从整体性、时代性、功能性等多方面与呆板的人工雕琢景观形成强烈对比[5]。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系统的,入口景观也并非独立存在,作为内外联通的纽带与标志,其在景观空间序列、乡村风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内部空间进行风格割裂,要把入口景观的局部特点统一到整体中来,并与未来景观延续性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另外,在满足基本审美要求的同时,兼顾人们的使用功能,做到形式美、意境美与功能美的统一协调。
乡村入口空间需要营造视觉焦点以识别乡村特征,营造归家的温暖境域。因此,乡村入口景观需要展示出强烈的标志性,以使人初见便有浓烈的归属感。乡村入口标志性设计不仅让人感觉到视觉冲击,还要与入口空间的环境和谐共存。如瑶溪村的书卷金属构筑物、红色云亭通过形态学对比度、装饰符号比例对比度、色彩对比度,以增加入口的存在感,体现入口空间美学,同时与其他元素共同烘托出和谐的乡村时代新景观。
与民居建筑不同,村入口建构筑物,根据其功能要求,有象征性、实用性、艺术性等特性,是实用公共空间和开放的生活环境。在不同的地理、民俗环境影响下,村口入口的建构筑物的造型、立面材质、色彩、空间布局等存在较大差异,形成村口风景具有自己特色和明显的当地标志,瑶溪村入口的景观构筑物便具有书籍文化象征性,休憩停留实用性,自然模拟造型艺术性。
乡土材料在乡村入口景观的审美过程中,能完美体现微观的建造材料、细部装饰之美,唤起人们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审美体验,进一步表达情感和意蕴。人们更易接受和识别乡土材料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乡土材料可以唤起人们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创新的材料组合以产生新的图案和装饰效果。瑶溪村入口景观便是将毛石材料、乡土树种与金属构筑物相结合,通过乡土素材与当代材料技术相结合,把新旧进行融合重组,以产生有趣的艺术效果[6]。
以瑶溪村入口景观为案例。瑶溪村位于温州市龙湾区中心地带,瓯江下游南岸,南倚大罗山,北靠瓯江。山清水碧、钟灵毓秀的瑶溪村位于国家AAA级景区内,是温州市大罗山风景名胜区的东部主入口。瑶溪因“溪石皆玉色”而得名,素有“桃源仙境”之盛誉,村内自然景观以怪石峥嵘,壑幽谷深,奇峰林立,瀑潭叠连为特色,人文景观中以明代内阁首辅张璁的典故及其建造的贞义书院(古代温州唯一奉旨敕建的书院)最为著名。
设计地块位于丁字形路口,大罗山入山车道边,并有高架通过,占据南北及东西走向交通要道。由于地块周边有群山,高架要道穿行,并且位于交通分叉口,故决定了其设计体量不宜过小,见图1,以同周边环境元素尺度相融合。
根据实际用途与景观构成,瑶溪村入口处共分为3大功能区,分别为休憩停留区,包括临时停车场地与红色的“云”亭,停车场用沥青加划线的方式,整洁大气,“云”亭采用造型金属材质,持久耐用,以方便上山的人临时停车与短暂的休憩停留;核心景观区,主要是由大草地、毛石挡土墙及造型“书卷”组成,以体现该场地的景观内核与文化特性,并作为入口主要观赏面,彰显大气印象深刻的乡村景观;植被背景区,利用秋色季相表现较强的乡土植物,杉科植物(水杉、池杉、落羽杉)等,搭配朴树加乌桕—鸡爪槭等植物,以作为核心景观区的背景林,同时又能凸显秋季植物景观,以丰富乡村植物季相表现。
在“天(云)—山—水—书”整体景观构架下,场地内两道高低变化(中间最高,两侧顺势低下)、蜿蜒曲折的毛石挡土墙,象征着山体等高线及变化的水岸线,缩移模拟出属地大罗山风景区的自然山水风光。利用金属材料分别形象和抽象提炼出书卷(贞义书院)造型,白色构筑物作为景观核心如同打开的书籍页面以具象的手法展示明代内阁首辅张璁的诗词,咖色金属竖杆以波浪形沿毛石挡墙高低顺序排开,以作为“白色”书籍的背景,通过抽象的手法营造出浓厚的书卷气息。金属材料既是竹简书籍展开的设计符号,又是连绵起伏山体的象形概括,水纹贴着两层挡土墙,寓意着碧溪幽谷的自然风光。通过精炼的设计语言整体勾勒出瑶溪村于自然山水间的浓厚文化气息及场地特质。
整个场地从南往北地势逐级增高于草地之上,形成开阔大气的观赏面,主材料以毛石为主,搭配乡土树种,通过逐级的毛石挡墙,模拟出大罗山景象,以体现瑶溪村所在境域的地势特色风光,利用乡野中常见的水杉加落羽杉—兰花三七的植物群落组合作为背景林,书卷边以朴树—鸡爪槭—草地植物群落,着重以体现秋色植物景观,同时在挡土墙外侧布置观赏草(狼尾巴草加花叶芒加矮蒲苇),营造村内田间小路边的植物景象。在流光云亭边做水滴状的土坡,点缀杜鹃等乡土地被植物,营造春季植物开花景色。
通过将村内自然景观中云的质感绵柔、水的岸线萦回、山的脊线起伏作为设计语言,构造出“以书卷展开为中心的山水—天地—云间的乡村耕读”的自然乡村意境,创造出开阔曲折萦回的惬意空间,连接人与自然的门户形象展示,同时兼顾一定实用性。瑶溪村作为龙湾区“未来乡村、数字乡村”建设点,承接上位规划,故在材料与颜色选择上采取了衔接与突破,书卷造型采用造型方钢,并选择白色与咖色的反差以突显书卷内容,挡土墙结合钢筋笼以体现原汁原味感,云亭的红色作为入口景观的点睛之色,既能引起视觉吸引,又能在绿意盎然的绿地上起到装饰作用,亭下白色玻璃钢坐凳为过往路人及守山(清明祭拜移风易俗改革)工作提供休憩便利,并与毛石挡墙上白色金属水花纹相呼应。同时在书卷上布置了卷面夜景照明,卷轴上会随着LED灯光控制编程组合成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将数字化、未来化以淋漓尽致体现。
瑶溪村入口景观通过挖掘属地特色文化,应用乡村材料与当代材料,呼应周边自然风光,用适当的设计语言符号,将瑶溪村乡村入口景观的自然书卷为主的地域人文性,乡土材料应用的景观生态性,功能与意境兼顾的统一协调性进行三性统一,营造出简洁大气,印象深刻,又满足使用功能的乡村入口景观。
美丽乡村入口景观是乡村振兴建设中景观机理及人文特色的体现,是景观中第一印象效应。在设计中要避免同质化,并遵从地域人文性、景观生态性、统一协调性,更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景观的延续性,同时满足一定使用功能。将乡村入口景观符号以设计语言提炼,并通过乡土材料和新颖材料进行创意构造,营造出传承历史文化,符合时代审美,融合乡村风貌,开拓未来延续的乡村入口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