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推进“两链”融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8-04 00:09:33马凤燕王子仪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咸阳产业链融合

马凤燕 王子仪

摘要:咸阳市科技创新优势特色鲜明,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两链”融合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两链”融合主体实力不足、资金堵点较多、人才引留困难、政策协同不够等问题,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全市产业发展优势。本文分析咸阳市“两链”融合现状,提出推进过程中应秉持的原则,并提出相关对策,以加快推进咸阳市“两链”深度融合步伐,为咸阳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咸阳;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

2020年4月,国家领导人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为产业链与创新链“两链” 融合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咸阳市科教资源富集,科技创新优势与特色鲜明。近年来,咸阳充分利用多重国家战略与各类试点试验在咸叠加交汇的有利机遇,努力做好“两链” 融合大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导致全市产业经济整体发展虽然较为稳定,但依然面临规模不足、增长不快、结构不优、价值链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在新时期,加快破解全市“两链” 融合中的堵点与痛点、短板与障碍,已成为咸阳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 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两链”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两链”融合主体实力不足

科技型企业是“两链” 融合的关键主体,从整体情况来看,咸阳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充分夯实。2021年,全市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仅占全省总数的2.38%和2.57%,数量增幅分别低于全省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其中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仅排全省第五,高新技术企业数为宝鸡市的71%,2022年度省级上市后备企业数仅为宝鸡市的65%。每万家法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近五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为15.1%,全市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16%,低于全省17.8%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34.2%的平均水平。由于缺乏能牵头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领军企业,难以形成产业创新动能规模效应,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1]

(二)“两链”融合资金堵点较多

2012年咸阳就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区,成为首批试点的两个地级市之一,但迄今为止,尚未对全市科技金融生态建设做出系统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科技金融发展目標、推进路径、重点任务均未明确。2021年咸阳财政科技投入占比0.28%,在全省仅高于铜川和商洛。从地方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来看,比重相对较低,引导作用并不明显。2021年,咸阳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计划59.3亿元,较上年预算增长8.4%,科学技术支出计划0.64亿元,较上年预算降低7.2%;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08%,较绵阳低2.34个百分点。大部分信贷资金无法流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金融可获得性较差。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步伐较慢,尚无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落后于延安和宝鸡;在陕西股权市场科技创新专板挂牌的咸阳企业仅5家,数量远远不足,分别比宝鸡、延安、榆林少30家、17家和8家。市级层面缺乏统一的基金管理牵头机构,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天使基金—转化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引导基金体系,现有基金类别偏少、规模偏小,投资进度较慢。

(三)“两链”融合人才引留困难

2021年,咸阳新增高层次科技人才3117名,其中博士135名,硕士3052名,大都集中在高校院所和事业单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仍是基本市情,薪酬待遇不高,创新平台较少,加之人才引进政策普惠性不足,随着各地人才新政不断加码,咸阳不可避免面临来自西安和其他城市的竞争。加之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生活工作基础条件等方面的问题,科技型企业难以引进并难以留住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多年培养的创新人才也时有流失,科技成果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在咸阳境内的一些中央、省属院所和企业已将研发机构搬迁到西安。

(四)“两链”融合政策协同不够

中央、省、市各级“两链” 融合相关政策发文部门多,政策数量多,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涉及多个环节、多类主体和多种要素,企业和高校院所等难以全面掌握与充分运用所有政策文件。面对具体政策落实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时,因各部门的诉求不同,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熟练程度不同,有时会产生相互矛盾情况,直接影响了对政策的利用和落实效果。各级各类相关政策的收集整理、宣传普及、培训辅导、执行落实、监测评估等各环节不够健全高效,政策落实落细存在种种问题,因此,“两链” 融合政策“含金量” 尚未充分转化为企业“获得感”。

二、推进“两链”融合的主要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

充分发挥市场在“两链” 融合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杜绝政府越位情况。针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和重点领域,强化政府服务,加大政策扶持,更好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公共服务、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保障作用。以深化“放管服” 为突破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一流“两链” 融合环境。

(二)坚持链式思维与链式发展

根据咸阳产业实际,考虑产业规模、现有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聚焦新型电子显示及半导体、清洁低碳能化、输变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现代医药及医疗器械、乳制品、氢能、空海天装备配套、新材料、纺织服装、造纸和纸制品、粮油及酒类等特色食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数字和信息化、茯茶等 16 条重点产业链,支持“链主” 企业牵头,联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各类主体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造以链主企业为龙头、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各类企业融通发展的“两链” 融合良好生态。

(三)坚持势能叠加与协同发展

2022年6月,陕西省委第十四次党代会赋予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 的重大战略使命。通过西安—咸阳一体化推进和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加强咸阳与西安的互联互通,深化合作共建,推进空间规划一体化、生态保护治理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积极吸纳西安更多优质创新创业要素在咸阳落地,实现“两链” 融合势能叠加、协同发展。

(四)坚持“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积极培育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塑造新能源发展格局。推进节能降碳,建立产业发展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能耗水平稳定下降。打好防治攻坚战,“一企一策” 治理污染,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推进“两链”融合的对策

(一)分层分类培育科技型企业

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实施分层分类梯度培育,通过滴灌式精准赋能和全周期精细助力,做实“登高—升规—晋位—上市” 四大工程,加快催生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和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推动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运营,争取认定更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途径,孵化科技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诉求问题清单,在骨干企业中试点“点单式” 定制政策组合包,一揽子运用财税、金融、技术、人才、用地、用能等政策工具,一企一策靶向精准支持企业發展。推动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倡导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构建企业创新“容错机制”,包括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分类考核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失败项目再创新补偿机制等。

(二)创新优化科技金融生态

编制咸阳科技金融发展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全市科技金融工作,打通“两链” 融合的资金通道。市县两级财政把科技投入列入预算保障的重点,稳步提高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产业链金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和完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包供应系统性、综合性金融服务,开展仓储、仓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利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营销,对企业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各类知识产权进行打包质押。支持银行与各类产业园区、孵化器、协会商会等开展业务合作,搭建分主体、分产品的特定对接场景,为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发债融资,推动更多企业进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加快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推动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成为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在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地运营制度建设中,注意弱化短期营利性指标考核,强化风险补偿和免责机制建设。积极开展科技保险工作,建立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机制,针对科技型企业开发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和意外保险、项目投资损失保险、专利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引导咸阳科技型企业参加科技保险,降低经营风险。[2]

(三)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的关键环节,精准编制各类人才需求清单,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打造高端创新型人才和生产技能型人才并重的“顶天立地” 人才队伍。制定“高精尖缺” 人才认定标准和紧缺高端人才目录,放宽高端人才引进基础条件限制,支持从国内外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对企业高端人才实行清单式管理,提升高端人才服务保障水平,鼓励用人单位设立高端人才服务专员,建立高端人才需求收集办理常态机制。加强企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长期稳定支持和接力培养机制。加强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统筹规划,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时期科技企业家成长路径和成长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利用咸阳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为科技型企业培养更多加工生产环节的技术能手,打造高素质“咸阳工匠” 队伍。针对咸阳技术经纪人奇缺的现实状况,开展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专项行动,为技术经纪人提供规范的执业平台、资源支持和收益保障。[3]

四、结束语

咸阳市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 改革,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推送服务,组建“两链” 融合政策服务平台和宣讲团,赴市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解读相关政策,解读文本通过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及各种媒体形式向社会公布。建立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专员制度,实施政策咨询、诉求反映、信息赋能、科创对接等功能,帮助科技型企业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提高政策惠达率,确保政策红利不折不扣输送给科技型企业群体。加快建立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的政策协同落实和跟踪问效机制,选择专业性强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市级层面的相关政策进行监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和优化。对“两链” 融合成效突出的企业、园区、创新联合体、高校院所等组织现场会和专题报道,汇编发布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加强对有益经验、优秀案例、特色模式等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两链” 融合共识。

参考文献:

[1] 夏择民.温州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4):12-17,33.

[2] 李宏宇.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协同融合的策略分析[J].品牌研究,2022(8):143-145.

[3] 徐强.推进浙江省“两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22(8):93-96.

猜你喜欢
咸阳产业链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咸阳
咸阳医院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沐猴而冠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