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阿娜
摘要: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被压缩,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也逐渐被挤压。乡村既失去了传统的样貌,又难以融入城市的发展节奏。于是,如何振兴乡村成为基层治理的社会热点。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重振乡村精神和乡村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中,民间作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他们可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明支持,为乡村振兴给予文化引领。故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作家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临潼民间作家团体为对象进行调研分析,挖掘其价值所在,提出民间作家团体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间作家;社会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流传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血脉。传承乡村文化、挖掘乡村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关注民间作家这一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承者。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既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兴农之路,又要传承发展提升乡风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1]在费孝通看来,乡村社会是“礼治” 的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并不是有形的权力机构,而是无形的文化传统。[2]因此,民间作家在传统色彩极其浓厚的乡村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挖掘民间作家团体中蕴含的社会价值,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同发展、协调推进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发挥民间作家的社会价值,又满足了村民对文化的需要,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一、临潼区民间作家现状梳理
数千年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以农业作为生存的基础,中国文化主要表现为农耕文明,农村和农民便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根基和血脉,承载着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变迁。因此,当下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乡村、振兴乡村。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何做到既保护历史上乡村的优秀传统,又能共享现代科技带给乡村的便捷,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乡村振兴关系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思考、全领域推进。我们从民间作家的角度探索乡村振兴,可能会是别样的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裕,爱好文艺的人民群众拿起笔杆子,书写身边的故事,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追求内在的满足与享受。各种民间作家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遍布全国城乡各地。民间作家以文学艺术爱好和审美品位作为成员间的纽带,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民间作家团体。
(一)民间作家团体特点
民间作家团体在人员组成、设施场地、经费来源、日常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业余性、松散性、自发性是民间作家团体的特点,这一特点为其开展各类文学艺术交流活动提供了灵活性和便利性,同时又成为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制约因素。业余性主要表现在:民间作家不是专业的作家,他们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散时间进行学习创作,民间作家把文学和写作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松散性主要表现在:民间作家团体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其成员来去自由,组织本身也不存在对其成员的约束和控制。自发性主要表现在:民间作家不为利益和奖赏所驱动,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交流写作经验和心得体会。正因为民间作家团体的业余性、松散性、自发性特点,决定了民间作家团体追求创作的纯粹性,不为利益所驱动。因此,合理发挥民间作家这一团体的特点,可以激发民间作家文化传承和文学创新的价值。但是,由于民间作家团体成员来源广泛,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职业,共同的兴趣爱好是联系他们之间的枢纽,因此民间作家团体组成的协会、社团,经费不足、难成规模,势必影响力有限。
(二)民间作家来源
民间作家团体是基于对文学的热爱自发组成的人群,他们的来源广泛,涉及各行各业。例如,临潼区民间作家团体构成人员中有教师、医生、生意人、装修工、保洁工、农民工等,其中教师居多。他们热爱阅读文学作品,互相交流阅读心得,不断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和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的感受。从某种程度讲,来源广泛就是他们自身的优势。一方面,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民间作家,他们是各行各业中的最底层实践者,通过他们的实践和观察,记录着各自领域的故事;另一方面,民间作家在交流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交流中互相欣赏、在交流中互相提高,为彼此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因此,民间作家来源广泛是一大优势,他们的作品是我们了解不同职业者的一手资料,也是宣传不同职业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从另外一种角度讲,民间作家团体成员来源广泛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成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政治方向不明确。
(三)民间作家交流方式
线上随时随处交流。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联系和交流,线上的交流为民间作家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及时沟通是民间作家不断进步的关键一环,线上交流促进了民间作家及时分享心得体会和有益经验。抓住线上交流便捷、及时、时间短、自然灵活的特点,做到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人员旅途的劳累,方便建立长久的伙伴关系,提高文学创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临潼区民间作家团体有微信群骊山诗社、王老九诗社、海棠诗社、楹联协会、铁马论坛、石榴花文艺等。通过这些线上交流平台,及时沟通、及时分享、及时评价,积极发挥了线上交流的优势。
线下深度探讨,开展丰富活动。线上交流大大降低了通信的成本,为民间作家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线下交流仍然是必要的,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减少误解,可以看到更加丰富的感受和回应。例如,临潼区经常开展线下活动的民间作家团体有:韵雅茶馨、骊山诗社、海棠诗社、楹联协会、铁马论坛、石榴花文艺等。不定期的线下活动,为民间作家深度探讨与交流提供了合理的途径,同时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其中,秉承王老九诗风的骊山诗社,在临潼这个人杰地灵的肥沃土壤经历了十五六年的深耕广种,逐步发展为拥有众多社员的一个文学团体。2022年6月24日,在工人俱乐部二楼,骊山诗社2021—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表彰会召开。诗社自2021年5月新班子成立以来,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线下活动。一是2021年诗诵会热烈隆重;二是《盛世骊歌》付梓出版,设计精美,装帧精美,内容翔实,深受各界好评;三是泾阳红色教育感人至深;四是诗社会员参加征文活动,获奖颇多。这些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是线上无法实现的。
二、民间作家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没有一刻离开过农村这块原生性土壤。文学对乡村的描述和记录是长期性的。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作家大多数出身农村或在农村生活过;另一方面,任何时代的中国人都离不开养育自己的土地。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鲁迅为描写乡村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间作家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乡村的精神文明提供支持,为乡村的治理贡献方案,为乡村的文化给予引领。此外,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民有信心、有力量。农民的信心和力量来自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激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作家是排头兵、先锋队。民间作家对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具有源头活水作用。民间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实现自我宣传、表达内心感受,也通过文学作品服务自己所属的群体。正因为民间作家的创造不局限于书斋中的文学,所以民间作家有机会获得更多更精彩的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到各行各业,获取生动、原始的一手资料,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创作,是民间作家创作的思想来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例如,装修工武汉的《豆石》《我们单位的同志》《尊贵的姓氏》、家庭主妇杨芳侠的出版诗集《看不见的舞者》、军人王定洲的作品《每逢“八一” 倍思军》《沙场大阅兵实现强军梦》、教师龙洋的作品《鹰跳崖》《无花果之花》、医务工作者寒叶的《中国劲草诗家作品精粹》《诗之希望集》等作品,都是他们在工作岗位实践中的见闻和感悟。
民间作家组成各式各样的文化团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他们不是被动地作为接受者参与文化活动,而是主动地展示文化活动,他们在自我塑造、自我欣赏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自身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又振兴了乡村文化。
(二)重塑文明鄉村文化精神
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振兴乡村文化精神,使日渐破败的乡村重新焕发生机,重塑乡民们的活力和精神气;使漂泊在外的乡民重回乡土,提升乡村的文化素质;全方位盘活乡村精神,重建村落新秩序。民间作家的创造来自于人民群众,其作品更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对群众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民间作家是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和服务者,他们通过自己生产的文化产品影响人、感染人,引导社会风气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重构。因此,民间作家的作品要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对群众起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带动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农村精神文化阵地,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三)打造乡村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重振乡村文化,而乡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作家,因为民间作家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价值引领。特别在当下,同步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乡村,民间作家的社会责任在于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学带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民间作家应大力挖掘乡村素材,关注乡村热点,描述乡土人情,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学需要,满足乡民的精神理想和审美追求,审时度势地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乡村文化产业和乡村事业。因此,民间作家要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文学作品,一方面,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和熟悉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从优秀的乡土文学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和超越;另一方面,在新时代的环境中,民间作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开阔的眼界、独特的眼光来审视乡村的变迁,尽力描述新时代乡村的生活面貌,将鲜活的乡村风景、乡村品格、乡村历史和乡村新人艺术化地呈现出来。
(四)传播党的方针政策
为了更好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党的故事,民间作家依托自己的作品,引导基层人民群众的初心使命,对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临潼区的民间作家创作了大量以弘扬红色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民间作家创造的文艺作品内容紧跟时代变化,反映最新社会的新气象、人民群众的新面貌,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他们的语言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吸引力强。因此,生活在乡村的人民群众喜欢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新的东西、喜欢阅读他们写的故事。不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紧跟时代,展示时代的变化,这些民间作家是弘扬红色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力军。例如,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骊山诗社社员刘智英写道:“廿五年前此日中,紫荆簇拥五星升。游子归家心欢喜,慈母敞怀纳群英。遥想百年沧桑史,丧权辱国恨满清。‘一国两制’统华夏,巨龙腾飞震苍穹。”诗人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支持。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民间作家对乡村振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实践为民间作家创作提供灵感,广大的农村依然是民间作家取材的源头活水。民间作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学作品,常写常新。所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战略背景下,民间作家应探索怎样挖掘乡村特色、继承乡村历史、讲好乡村故事、传播乡村文明,这既是文学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是民间作家的责任所在。虽然中国的很多乡村因城镇化发展正逐渐失去本身的特色,但在乡村这片土地上,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原生态的村落景观、善良朴实的乡村人民等,基于这些民间作家必定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定能唤起人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
参考文献:
[1] 刘鸿,赵翔,寇镇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文艺社团的社会价值探析[J].中国文化馆,2021(01):113-120.
[2] 孙刚,罗昊.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政策路径[J].江汉论坛,2021(07):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