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欣
摘要:政务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党和国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但发展现状仍参差不齐,这与政务新媒体主持人身份认知普遍模糊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从政务新媒体宣传工作实际角度出发,结合大量真实案例,探讨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身份认知再确定,提出“主持人”与“政务宣传工作者”身份的双重言说,并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抖音号的实践经验为例,探索政务新媒体主持人专业素养提升路径,以期能够对我国政务新媒体和播音主持事业新发展献上笔者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政务新媒体;政务宣传;播音主持
当前,网络平台与新闻发布、政法宣传、生活消费、文化娱乐等领域加速了融合,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不仅提供给大众获取信息和娱乐消费的途径,更滋养了政务新媒体账号茁壮成长的沃土。在表面繁荣的泡沫之下,处在发展期的政务新媒体账号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模仿网络主播带货状态进行法拍直播、盲目追随明星花边新闻进行评论来“蹭流量”“博关注” 的情况,种种不良现象既带来了一定的舆论风险,又破坏了政府机关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媒体融合的大环境推动着主持人自我身份认知的再确定。媒体融合环境下主持人的概念已与KOL、网络达人等概念渐渐融合,需要借助一切可能掌握的媒介渠道,由“传声筒” 转变成集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沟通交流于一体的生产制作者。[1]有效发挥政务新媒体职能,不仅需要决策者的正确领导,更需要执行者职业素养的提升。作为新媒体账号人格化的承载体和表现体,尤其在政务新媒体领域,主持人不仅需要代表政府机关在观众面前出镜播报,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单位的网络平台代言人,代表着整体的队伍形象,在政务新媒体宣传工作中占据了一定的核心地位。一名合格的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必须对所在单位的工作职能有深刻理解,这就需要“主持人” 和“政务宣传工作者” 身份的双重言说:只有从“主持人” 成长为一名“政务宣传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符合工作要求的“政务新媒体主持人”,才能找到传播主体的特性,创作出相应的优秀作品。
一、实现两者专业性有机结合
市场化的网络环境中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创作的内容应该既符合网络传播规律,又要注重传播主体的调性。所以,传播内容基于政务工作的专业性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政务新媒体账号虽然只是互联网连天匝地账号中的九牛一毛,但它代表了账号背后的传播主体—政府,所以作为政务新媒体账号的创作者、出镜者,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机关在网络平台上的代言人,其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机关的整体队伍形象,因此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基于政法工作的专业性、严谨性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2021年11月30日江西省丰城市人民法院的一次执行直播活动中,虽聘请了省级电视台当家主持人参与直播,但因其对法院工作未进行过深入了解,导致主持人虽利用其扎实的基本功对直播流程进行严格把控,但在内容方面,面临观众对于案件的疑问时支支吾吾,被群众评价“不专业”;对法官提问不在其管辖范围内的问题,导致法院层面的“不满意”。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传统媒体主持人,其专业素养达到了一定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只有当主持人对所在单位的职能及相关专业知识有着深度了解,才能符合政务新媒体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才能代表政府拿起话筒,站在镜头之前。
所以,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应尽一切手段培养自身作为政务宣传部门工作者的专业度,明确自己作为“主持人” 和“政务宣传工作者” 的双重身份。这要求主持人具备跨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深入了解所在单位的工作职能,剖析出传播主体和受众的痛点,创作出专业化的内容,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特性。
二、应变能力与工作逻辑有机结合
网络平台技术手段的革新打破了主持人“主导式” 的传播方式,让观众和主持人有效地即时互动起来。区别于传统直播连线,网络直播平台的弹幕能够在屏幕上直接呈现,极易被引导和发酵,尤其是在执法直播当中,如果主持人不能有效化解和回应突发情况,就很容易造成舆情风险。这就要求政务新媒体主持人要注重双重即时思维的培养:既要深刻理解所在单位的工作逻辑,及时从专业的角度对观众的提问进行解答,又要灵活運用话术,增强控场能力,避免给单位造成负面舆情。2021年11月6日,在南昌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与江西二套都市现场栏目联合开展的一次执法直播当中,一名司机在直播镜头前经历66次吹气、17分钟的检测,最终被查出醉酒驾驶。这本应是一场具有深刻普法意义的直播,却因为主持人处理不当而造成了负面舆情,登上热搜。该名司机在被确认醉酒驾驶后,连声对执法交警说“叫yuwei过来”,而主持人在应对这种情况时却呵斥该名司机“你说出任何人的名字都是在害他”“如果你还当你的朋友是朋友,你配合”。网友的矛头瞬间从谴责醉驾司机指向了“yuwei” 到底是谁、为什么会害了他?舆论从指责醉驾到指责政府,主持人控场能力的缺失和具有歧义的发言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若在当时主持人能够用明确的态度和语言对其进行批评,及时化解舆论危机,也许此次直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就会以正面为主,而不是产生负面舆情。
所以,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应在政务宣传的工作逻辑下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尤其在进行庭审、执法等直播活动中,主持人应该明白的一点是,出错造成的后果远不止冷场和观众对主持人专业素养的怀疑,而是引发舆情危机带来的政府公信力的动摇。因此主持人在日常工作中就应对政府工作实践有着充足的积累,才能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准确地站在政府的角度及时化解舆论风险,避免因模棱两可的语言引发本可规避的舆论风波。
三、亲和力与严肃感有机结合
媒体融合拉近了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距离,进一步打破其二元对立的形态。这一现象在政务新媒体领域的表现则为“让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与政府部门的对话当中”,政府的服务性得以高度体现。因此,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应该将“亲和力” 摆在重要位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亲和力的前提是政务工作的严肃性。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娱乐性” 和“意识形态” 的平衡,是一个难以量化但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从“孝警阿特” 等优秀政务新媒体账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对工作职能的高度了解、对观众心理的深刻理解、对自身影响力的正确认识,才有了对内容平衡的准确把控。“孝警阿特” 发布的内容多为执法现场纪实视频,动辄十分钟,与短视频特性相去甚远,但之所以它能在短视频平台取得突出成绩,是因为:第一,“孝警阿特” 在节目设置上抓住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扫黄打非” 主题,用真实的扫黄现场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好奇心;在主持风格上以不失幽默的话语进行解说并适度调侃,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适当的娱乐性。第二,虽然主题为“扫黄打非”,但节目拒绝呈现低俗画面,拒绝公开涉案人员信息,又以严厉的话语对涉案人员进行批评,深刻体现了执法工作的严厉、严格、严肃性。作为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如何把握“娱乐性” 与“意识形态” 的平衡,如何处理好受众与传播主体的关系,是需要长期探索的永恒课题,但其内核应是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内容,既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发布会,也不能成为讨好受众的娱乐场。
所以,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应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中找到亲和力与严肃性的平衡点,做好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传译者”。政务新媒体主持人要具有正确的意识形态,把握好严肃话题娱乐化表达的尺度,用贴合观众的语调、语势、语态,用专业的内容和严谨的态度,站在政府的视角,将严肃的内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态进行有效传达。
四、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
在如今政务新媒体运营过程中,显露出的边界模糊、流于形式、政务特色缺位等问题,不仅没有发挥政务新媒体连接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会出现泛娱乐化现象,违背了政务新媒体设置的初心与使命。[2]媒体融合下极易产生“唯流量论”,很多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丢失了职业道德,将社会责任感弃之脑后。依托于政务工作的特殊性,主持人具有大量强刺激性创作素材,如何运用对、运用好这类素材不仅是对主持人业务水平的检验,更是对职业道德的一场考验。以“吉安法警” 为例,该账号发布的内容主要为提审嫌疑人的过程:沉重的脚镣、触目惊心的头套,配上《铁窗泪》的歌词和极具煽动性的文案,虽获得百万点赞,但其内容是值得推敲的。这种画面虽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刺激,但嫌疑人到底犯了什么罪、得到了怎样的法律后果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给观众答案,让人不明所以。用呈现违法后果进行警示教育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这样模糊不清的内容是否能起到正面作用,还值得商榷。此类现象的存在与部门依靠流量数据来决定主持人绩效有关,但更与政务新媒体主持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缺失有关。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地方部门发布的内容一经发酵很容易给观众造成引导,影响到政府公信力。
所以,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应该坚守职业道德,提升责任意识。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应该了解自身工作所肩负的责任,了解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思想觉悟,在流量的诱惑下坚守底线,创作具有社会价值的政务新媒体内容,真正做到运用政务新媒体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3]真正发挥政务新媒体连接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
五、政务新媒体主持人的成功培养经验
2021年初,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抖音号通过引进新型政务新媒体主持人才并进行培养,账号得以转型,迎来了江西法院新媒体宣传工作的高速發展。该账号一年内八次获得全国高院新媒体账号月度排名第一,两次进入政务新媒体账号排行榜全国前二十,获得中央政法委第四届“四个一百” 优秀政法新媒体视频类评选第31名。作为新生政务新媒体账号,江西高院抖音号的成功运营经验及主持人培养方式对于政务新媒体主持人专业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第一,江西高院采取“下基层” 的方式,让主持人在工作之初就深入到基层人民法庭,在对基层司法工作的观察和学习中找到人民群众最实际的法律需求和基层司法工作的难点。第二,让主持人深入高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庭、民庭、刑庭等业务部门参与机关会议,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全面深入研究司法工作的痛点,找到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行之有效的创作方向。职业培养助力了主持人双重身份的构建,所以在江西高院“猎狐” 行动系列执行直播中,主持人不仅能够及时对观众疑问进行专业解答,更能严格把握尺度,正面回应网友对于部分社会影响较大案件中司法实践的疑问,积极引导评论走向。这种行为不仅避免了直播冷场的问题,还避免了因忽视评论可能导致的舆情风险。2021年,江西高院新媒体主持人结合法院的培养及自身的经验,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作为创作底色,结合社会热点与受众需求,创作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普法短剧,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进行普法,寓教于乐。运营方面,主持人将电影工业的“档期” 概念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毕业季针对高校毕业生普及求职中的法律知识、在节假日着重提醒观众在饮酒时涉及的法律问题等,最大限度创造传播效益。此举深刻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性,让法治宣传工作切实服务于人民群众,发挥了政务新媒体的有效作用,在影响力方面也获得了明显成效。
六、结束语
本文结合过去两年政务新媒体实际案例,对政务新媒体主持人专业素养进行了初步总结,对素养提升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性。融媒时代,优秀的政务新媒体主持人要提高自身跨学科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高效学习所在单位的工作职能与工作逻辑,做好身份认知的再确定,成为一名合格的“政务宣传工作者”,获得双重身份构建的基础,并有机融合“主持人” 与“政务新媒体工作者” 的双重身份,在正确的意识形态下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同时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明确自身所代表的传播主体的影响力,成为一名既有技术又有深度的专业“政务新媒体主持人”,助力政务新媒体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亚铭,张晶.地方台主持人的角色重构与话语再造[J].青年记者,2020,(29):54-55.
[2] 郭亦凝.浅析政务新媒体的破层出圈之路[J].中国地市报人,2022,(03):124-127.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EB/OL].[2022-11-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12/27/content_5352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