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笛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新主流电影作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传播红色文化当代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从国际、国家、个人传播视角上呈现民族文化表达、家国情怀展现、群像英雄塑造等红色文化价值。文章将基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着重探讨将红色文化嵌入新主流电影进行价值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新时代的红色文化价值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主流电影;红色文化;价值传播;传播效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电影文化事业也在走向新的繁荣。在我国的电影格局中,新主流电影是传播主流文化价值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我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改变以往主旋律电影中具有一定说教意味的形式,融合更多娱乐化和艺术化特征。例如,《战狼2》《长津湖》《红海行动》《悬崖之上》等新主流电影的出现,跨越了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的“三分法”,成为新时代主流电影的典型代表。
一、红色文化在新主流电影中的价值呈现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在文化传播上摒弃了早期商业电影追求娱乐至上而架构的虚空的价值观,在主旋律电影说教意味相对浓厚的色彩上增强了审美性与观赏性。虽然新主流电影在内容上偏重于红色题材,但是并未完全脱离商业电影的娱乐性,同时也呈现好莱坞大片的艺术特征。新主流电影在开拓电影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呈现其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以此满足受众不断提高的审美标准和艺术文化素养,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一)国际传播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表达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本质的记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比其他艺术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1]。近几年,新主流电影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现我国在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例如,《长津湖》系列影片取材于抗美援朝时期的长津湖战役,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该电影以个体人物的塑造与角色成长展现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与守护,这种爱国主义情感的凝聚成就伟大的民族精神。影片《战狼2》《红海行动》《万里归途》都取材于真实的“撤侨”事件,通过对侨民这一群体的援助体现民族认同和民族利益共同体的意识。虚构的影像唤醒了海外同胞记忆深处的民族意识:我们是民族共同体,在任何时刻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些影片所传递的民族观、国家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文化竞争的自信力。
(二)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家国情怀展现
《八佰》《金刚川》《悬崖之上》等新主流电影都较直观地给观众展现了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取得胜利的不易。在危难时刻,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先辈为祖国的存亡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八佰》《金刚川》等影片多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展开叙述,将个体的家国理想與国家使命联系起来,真实展现了国家危难时刻的民族凝聚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影片《红海行动》的最后,中国海军在海上继续巡航,为海外华侨们保驾护航,国家用行动向你们承诺:“国家永远在你们身后”,一句简单的话语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使爱国情怀激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三)人民群众视角下的群像英雄塑造
新主流电影以人物角色为红色基因载体,传播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精神等红色文化。新主流电影出现之初,《战狼》《芳华》等剧作多以平凡的中国军人个体展开,建构平民化的人物形象。例如,《芳华》中刘峰的形象让人难忘,因为他经常无偿帮助他人,即使被误会、被嫌弃,也并没有因此成为“坏人”,而是坚持自我、坚持付出,坚持为国、为家、为他人。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这些平凡的人都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不惜一切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经过不断的发展,新主流电影在叙事主体上有所改变,从关注生命个体延伸到英雄群像。《八佰》《狙击手》等影片不再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以群像事迹重塑传统的“高大上”人物,改变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所塑造的单一的革命时代英雄形象。新主流电影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出一大批与当代红色文化价值相契合的“职业化”群体英雄[2]。例如:体现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中国医生》,体现面对危险时飞机人员勇敢果断的《中国机长》以及体现不顾自身安危救人于水火的《烈火英雄》等,这些影片都塑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英雄形象。新主流电影以某个“职业”为切入口,展现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警察等群体的伟大精神,巧妙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职业精神相联系,更好地展现和传播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新主流电影中的红色文化价值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传播受众定位模糊
从传播受众来看,新主流电影中红色文化价值传播的过程存在受众群体固化、分众边界模糊的问题。受众群体固化指新主流电影多以学生或国家人员为主要传播对象,红色文化价值在学生群体传播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展开,而对其他职业群体并没有传播针对性,没有设定具体边界。据调查,目前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是观影的主力军,新主流电影的受众人群也不例外,多是中高收入的中青年人或年轻学生。当个体的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程度、成长经历以及兴趣爱好不同时,对文化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新主流电影创作者需要准确把握不同年龄层、职业以及不同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受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影片题材、内容与主题。新主流电影的红色文化应分龄、分层、分区、分圈、分需进行传播,以满足不同受众的诉求,有效引起受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3]。
(二)传统传播渠道面临变革
从传播手段来看,红色文化的传播已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台过渡,由以文字传播为主转向视听影视多屏呈现,其传播渠道发生改变。在新媒体技术革新的背景下,新主流电影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又从数字化转向智能化。就目前新主流电影的生产模式而言,数字化、互联化等新兴技术正在影响电影的生产与传播。在VR、AR、MR等虚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红色文化影视或资源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传播,如上海的“红色经典步道”与红色遗迹遗址相结合,使用VR、3D等技术将真实街景与虚拟现实的历史场景结合起来[4],从而真正实现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因此,新主流电影中的红色文化价值传播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虚拟现实、交互式等新型传播手段的冲击与挑战。
(三)传播过程专业性削弱
从传播者来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红色文化传播主体已实现传受一体化,即受众既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受众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上就可以完成电影的剪辑、发布、观看、下载,由此,很多人通过采写编剪等流程在手机上制作新主流影片或微视频。但是因为新主流电影在剪辑、发布等方面对传播者没有硬性要求与限制,因此也存在红色文化内容传播较随意的问题。有些传播者为了获取更多流量,就对红色文化进行主观编排,这种断章取义的片段式传播或选取多个内容进行混剪而扭曲原创作者本意的行为,导致红色文化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新主流电影中的红色文化价值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原有的传播效果。
(四)国际化传播力度不足
从传播效果来看,早些年我国电影产业侧重影视中的娱乐性,出现了大批质量不佳的喜剧影片,在价值导向上明显不足,倚重青年观众的笑点卖座,影视文化注重娱乐性,追求市场效应,这本身是商业电影的需要,但是过度娱乐而缺乏价值引导的影视作品不会成为中国的经典电影。近几年的新主流电影从选题到内容都呈现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从国际视角来看,在目前的国际舆论环境下,新主流电影中的红色文化价值对外传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目前,新主流电影的海外受众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文化传播力仍须提升。以国内约56.9亿累计票房的新主流电影《战狼2》为例,其北美票房只有272万美元、英国票房只有3万美元,由此可看出,其海外市场与口碑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国际视野下新主流电影创作者应不断提升电影中的红色文化价值对外精准传播,实现红色文化价值的有效输出。
三、新主流电影中的红色文化价值传播优化策略
(一)把握受众心理,形成良性互动传播
在融媒体环境下,我们期望受众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相关信息,就要迎合受众的选择性心理,以精准的文化传播为基点。从受众选择性定律中可知,受众对信息的接触、理解、记忆和传播都是有选择性的[5]。因此,新主流电影需通过精准传播、分众化传播的方式实现红色文化价值传播。新主流电影创作者需要接收受众反馈,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学历、圈层等精准定位受众的文化需求,了解受众对新主流电影中红色文化的接受程度。新主流电影创作者通过分解、重构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以新主流电影为载体传播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红色文化,利用受众的共情心理,激发其情感认同,搭建红色文化与链接当下受众的平台。在观影完成后,受众又可成为红色文化二次传播的主体,受众对观影内容做出的评价、转发、分享、“安利”等行为都是对红色文化的二次传播,这基本满足了受众的主体参与性,同时又是对观影行为的外延体现,受众主动参与文化再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传播渠道。
(二)促进媒体平台融合,搭建多元传播体系
所谓的融合传播,关键在于新的传播方式使得传受互动以及传受双方的相互转换成为可能。基于融合传播基础,传受双方使用同步、互动、多屏、多样态等多个技术手段实现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目前,文化传播方式由传统传播方式逐渐向新媒体融合传播方式转变,从单一荧幕到多样跨屏传播,在多传播模式下,传播主体的需求在新媒体平台(豆瓣、微博、微信等平台)、短视频App(小红书、抖音、快手等)、视频网站等渠道上基本得到满足。多元传播体系应基于各媒体平台,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契合红色文化价值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打破觀众对传统荧幕上红色文化相对枯燥、无趣的印象,在影片中设计有趣的红色文化相关情节,让红色文化引领潮流,增强传播效果。新主流电影中的红色文化不仅可以通过电影官方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还可以使用数字化、虚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传播的交互性,通过技术赋能让受众获得传统与现代深入结合的良好体验,增强其体验感和新鲜感。
(三)打造主流精品,促进传播环境优化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6]这为中国电影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为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信心。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方式,新主流电影蕴含着国家形象、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等红色文化元素。对新主流电影创作者而言,新主流电影的制作要与红色基因相契合,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精品电影,实现电影“既叫好又叫座”。作为新主流电影创作者,要根据受众不同的传播需求,有针对性地深挖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新主流电影创作者在研究新主流电影中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在故事背景介绍、人物塑造、情节主题的甄选与设定等方面也要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实现红色文化与新主流电影的有效结合,不断深化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的具体内涵,拓展红色文化价值的外延,从而为红色文化价值传播提供坚实的文化内核支持,并不断优化红色文化价值传播的环境。
(四)坚持价值引导,注重国际传播效能
新主流电影要坚持以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传播核心,积极传播正能量,并顺应文化传播全球化的趋势,积极“走出去”,实现红色文化价值的国际传播。新主流电影无论是从题材还是内容上都在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战狼2》《八佰》《1921》《长津湖》等军事题材影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舆情上主张宣扬大国形象,传播红色文化,实现价值导向。新主流电影在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同时,要以积极“走出去”的开放姿态,结合本民族文化,通过类型化的创作实现中国红色文化的对外输出。另外,新主流电影的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还需要探索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共性,跨越语言障碍进行本土化传播,彰显新主流电影中的中国文化魅力,精准把握对外传播的内在逻辑,掌握文化传播话语权,实现新主流电影中红色文化的精准传播。
四、结语
在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前景
广阔,新主流电影创作者以新主流电影为载体传播红色文化,向中国、向世界讲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经历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创造出来的中国故事,展示中国人民不畏艰苦、敢于奋斗的精神。现今,新主流电影创作者需要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传承红色基因,书写人民英雄的故事,不断创作出优质、具有正能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主流电影。
[参考文献]
[1]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黎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子源.中国新主流电影研究(2014-2021)[D].兰州:兰州大学,2022.
[3]尹鸿.处于历史新节点的中国电影[J].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2021(03):48-56.
[4]陈实,王颖.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新载体:以“剧本杀”为例[J].学习与探索,2023(03):174-181.
[5]钱晨,樊传果.新媒体时代基于受众心理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J].传媒,2019(06):73-76.
[6]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EB/OL].(2014-10-16)[2023-04-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4/1016/c1001-2584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