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静
身着白大褂,在玻璃器皿中寻找着自己的“神奇药水”,一边调配药水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7月13日,记者见到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矿业工程系主任赵明霞博士,她的实验室里摆着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在向记者介绍时,眼睛里闪烁着探索未知的光芒。
“荧光材料的开发和制备在染料、细胞成像、防伪标记、光化学传感器以及光学电子器件等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它对社会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荧光材料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性,刺激响应性荧光材料应运而生。我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荧光探针,利用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原位、实时监测,具有无损、特异性高、灵敏度高及分辨率高等诸多优势,设计与开发不同类型荧光探针,为高灵敏的分子探针研发提供理论和应用价值参考。”赵明霞向记者介绍道。
自2015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和博士毕业后,赵明霞就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赵明霞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强调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与同学们亦师亦友,她用建立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及时答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紧跟现代化教育教学步伐完善课程与教学设计,与学生深入沟通交流,积累教学经验,精益求精。
赵明霞对自己有着严格要求。有一次为了攻克一个新物质的合成,她每天早晨六点跑到实验室启动反应试验,然后去食堂吃饭,再回到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分周六日,晚上总结实验成败原因。一边学习研究,一边反复探索、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试验,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直至成功拿到新物质。短暂的喜悦过后,又投入到之后的系列攻关中。有两天,她因为不停地称量、加样、分析、处理和测试,腰都直不起来了。但是比起屡败屡战的探索,欣喜和兴奋远高于身体的疲惫。在不断的探索中,赵明霞成功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校级科研项目5项,教研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省级教研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转化实用新型专利2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先后获得了学院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荣获学院“科技创新贡献奖”。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是科研的延续和深化。赵明霞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训练,把课堂搬进实验室,让知识与实践融合。在实验室,赵明霞手把手教学,从仪器的安装到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到实验结束后的处理……在项目上,赵明霞与课题组学生经常通宵达旦地讨论研究……面对失敗,从不放弃,历尽辛苦,直至学生可以独立开展实验。她用心维护着学生团队,让他们能够成为下一届的“小导师”,再带着下一届顺利进行科研探索,保证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每年都能获省级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科研人,赵明霞就像辛勤的农夫,不辞劳苦地在田野上播撒着知识的种子,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幼苗。多年来,赵明霞一直坚持着她的理想和信念,对于她而言,成绩已然成为过去,在自身不断前进、不断创新的同时,她也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学院引进人才的作用,倾囊相授,为祖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