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多元融汇

2023-08-04 05:01:48张丽彬郭渊明陈颢明江心白沈锦优
大学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张丽彬 郭渊明 陈颢明 江心白 沈锦优

[摘 要]环境生态学主干课程与延伸课程结合、线上线下课程结合,可有效培养学生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文章通过科学高效地利用优质在线教学资源,与线下课程互补互益;师生互动,采用多样化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将现代网络资源与古籍有机结合,贯穿古今等举措对环境生态学课程进行改革。同时利用现代纪录片资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徐霞客游记》讲授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将知识灌输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充分、全面地在课程章节中融入思政教育点,并结合我国积极应对全球生态变化等实事,多元融会贯通,实现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生态与环境课程;徐霞客游记;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033-03

一、课程建设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正在逐渐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转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一大背景下,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

环境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化、酸沉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而威胁到地球生命系统的背景下产生的。环境生态学以研究人为干扰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以受损和退化的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机制及规律的研究,探索人类干扰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效应,以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途径[2]。

在环境生态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合知识灌输与思政渗透、对环境生态学中的相关知识点与思政点结合分析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在每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后的课程中,该课程都会融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内容。我国率先签署和批准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始终站在建设性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最前线,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环保交流合作,提出碳中和愿景以及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等。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3]。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也与环境生态学课程设立的初衷高度契合。

近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居全球首位;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中国用“沙海变良田”“废矿变湿地”“守护藏羚羊”的动人故事,写下一张张高质量的“绿色答卷”,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介绍家乡生态环境问题时,也常常提到家乡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和理念导向。如,2015级某同学在介绍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课堂报告《安吉——长三角中心的明珠》中提到,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探尋绿色发展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9级某同学在介绍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课堂报告《彩云之南》中提到,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学生们通过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现状及地方政府所采取的相应措施,能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深刻内涵,更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

由于课时所限,环境生态学课程中生态系统分类特点相关的内容可通过开展延伸课程作为补充;思政结合方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等融入点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展与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结合点。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及思路

(一)课程的定位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环境生态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极佳切入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持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及课程思政融入水平。有机结合环境生态学主线课程与相关延伸课程,立足于融合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管理知识,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成为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出发点,逐渐形成课堂形式多元化、学生参与度高、思政全面渗透的生态与环境课程体系。

(二)课程的建设方案及形式

基于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生态与环境课程体系,包括环境生态学专业课主线课程,以及拟开设的面向全校公选的“来自地球的呐喊:镜头下的环境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视角下的环境生态”等延伸课程,围绕环境生态学课程主线,融合广泛利用在线教学课程资源、国内外生态环境相关的优质纪录片资源、学生PPT展示、课堂分组讨论等丰富的互动形式、授课环节灵活穿插思政点等方法,形成高度相关的系统性课程。课程建设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1.环境生态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线上课程部分依托超星在线课程系统开设。线上课程遵循线下课程主线,在章节中穿插引用超星系统中已有的国内院校相关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内容,如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建龙教授的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程中的现代城市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与内涵,主要基础理论和原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理和方法,城市生态建设与管理内涵等内容;南开大学古松教授的全球变化生态学课程中全球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全球碳循环、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卫星遥感在植被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等内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王光军教授的生态学课程中生态学的相关核心概念等内容。

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角度融入课程思政,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等,使学生从国家政策层面更宏观、更科学的角度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以及采取保护、修复措施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穿插我国古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与环境生态保护、生态监测相关的内容,树立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念。如,许多名山的景致常因时间、气候而变化,徐霞客总是反复欣赏,选择不同的季节三游甚至四游,其中有些胜景连地方志都未曾提及。这充分体现了其在现场勘测调研时的严谨性、全面性,与生态监测一章的内容高度契合。又如,徐霞客关心祖国大好河山,对许多旅游胜地提出了开发、修建、使用、保护的方案,反对“俱八寸三分帽子”,认为智者“追远而创其祠”、愚者“追新而掩其迹”,提出尽量保持名山面目、建设景区应借景而非掩景,不能将风景区糟蹋为“牛宫马栈”等。这些朴素的环境生态保护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如,徐霞客在多年出游中十分关心气象,提出了“山谷川原,候同气异”等海拔与气温、太阳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这些科学结论与环境生态学中生物与环境一章的内容密切相关。此外,《徐霞客游记》是实地调查的真实记录,其根据落实程度,分别用“即”“疑”“闻”“惜未至”严格区别[4],体现我国古人科学考察的严谨性,也教育当代大学生要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完成每一项工作和任务。

3.课堂授课进程中,将以往的单向输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双向反馈、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每位学生均参与课堂互动,通过讲述自己家乡的典型生态环境特点、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问题及地方采取的措施等,更直观、深入地理解环境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及基本原理。通过穿插播放环境生态学相关优秀纪录片视频,增强学生对环境生态学的感性认识。如《国家地理全球100年经典》系列纪录片中的“03雨林”“010大堡礁”“033非洲野生动物”“066愤怒的地球”等,以及《家园》(Home)、《BBC地球脉动》系列纪录片、《完美星球》纪录片中与不同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等,帮助学生感性认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普遍问题,并结合自己家乡的问题展开积极思考与课堂讨论。

4.拟开设延伸课程一“来自地球的呐喊:镜头下的环境问题”,详细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中国的环境保护发展历史;讲述我国针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和公益实际,并介绍近年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点环境问题,如碳排放、雾霾、沙尘暴、雷暴、热岛效应、气候变暖等;针对性地讲述几种独特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人类现有的应对方式;详细阐述世界上典型的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现状,介绍与之相关的最新环境保护科技;以6部精选的环保纪录影片为例,借助现代科技与艺术揭露环境问题,让学生直观地面对身边真实的环境问题,体会到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教育学生发自内心地去保护环境,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出力所能及之事。通过延伸课程一的学习,学生可了解当下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投身环保行业的热情,为祖国生态可持续性发展贡献力量。

拟开设延伸课程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视角下的环境生态”,详细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性讲述地球的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在各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初步学习整个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发展演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通过延伸课程二学习,学生可了解生态系统类型和结构相关的概念;了解我国在维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增强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兴趣。

三、课程创新之处

第一,主干课程与延伸课程结合,线上线下课程结合。将面向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生态学课程与面向全校公选的延伸课程有机结合,有效培养学生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高效地利用超星学习通等优质在线教学资源,与线下课程同步进行、互补互益。

第二,师生互动,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将现代网络资源与古籍有机结合,贯穿古今。基于环境生态课程特点,利用现代纪录片资源增强学生感性认知和学习兴趣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徐霞客游记》讲授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

第四,知识灌输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利用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结合点较多的特点,充分、全面地在章节中融入思政教育点,并结合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全球生态变化等实事,多元融会贯通,实现课程思政建设。

四、结语

环境生态学课程通过形式丰富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作业等,使学生了解环境生态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培养其融合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应用技术以及管理知识,成为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具备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环境生态学方法的选择,进行自然资源的保护、受污染及破坏生态环境的治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基本应用,为培养学生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奠定基础。基于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特点,融合知识点传授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政点渗透,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持续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将思政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逐步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李洪远.环境生态学[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EB/OL].(2020-09-23)[2021-06-20].https://m.gmw.cn/baijia/2020-09/23/34214329.html.

[4]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校注[M].朱惠荣,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5]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报,2019-03-19(1).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的作用与途径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6: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42:22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35:31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37:33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