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李秀清 黄海峰
[摘 要]指挥能力类课程是助力指挥专业生长军官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全面提升其综合指挥能力和战斗素养的一类重要课程,指挥能力类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对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意义重大。文章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指挥能力类课程在实战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以潜艇避碰课程为例,从优化重构教学内容、践行“为战教战”教学理念、拓展以训促学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索了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指挥能力;实战实训;实战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039-03
2014年,中央军委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和优化教学课程改革,推进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吹响了总号角,对军队院校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战化教学就是指在贴近实际战场环境条件下,针对实际作战训练中涉及的课目内容,按照实际作战训练标准和要求而组织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教学理念要贴近实战、教学内容要贴近实战、教学手段要贴近实战、教学模式要贴近实战、教学保障要贴近实战以及教学管理要贴近实战[1]。指挥能力类课程不同于装备类课程和军事基础类课程,其更注重培养学员的跨学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适应战场环境态势变化的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对平台级作战人员的组织领导能力,也更注重生长军官在岗位任职前的战斗作风与指挥素养的培育,因此针对该类课程开展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需求更为迫切、要求也相应更高。可见,深入剖析该类课程在实战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探究提升实战化教学改革实效的举措,对于全面落实军校教育“三个面向”总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挥能力类课程在实战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课程师资队伍实战化能力不强
教之本在于师。教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因此,拥有一支优秀的具有强烈实战化教学意识和过硬实战化教学能力的教员队伍是开展指挥能力类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前提。然而,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院校教员的成长轨迹是从学员到教员,从院校到院校,从书本到讲台,存在着缺乏部队经历、对部队实际了解不够、部队作战组训经验欠缺、自身的实战化“成分”不足等“先天缺陷”[2]。這一类型的教员在进行基础类课程与装备类课程教学前,一般通过短时间的自学补课、厂所见习或部队调研等方式来体验实战,但指挥能力类课程的实战内容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作战演练和训练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要想做到融会贯通既没有“特效药”,也没有“速成班”,因此这类教员在指挥能力类课程的实战化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脚底缺乏支撑,向下找不到落脚点,向上也找不准发力点。另一方面,虽然近些年部分军队院校也从一线部队选调了不少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使师资力量得到了充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线教员队伍实战化教学能力薄弱的短板,短时间内让课堂上的“战斗气氛”浓了起来。但这部分教员往往又不同程度存在学历偏低、理论基础偏弱、科研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在理论指导与发展实践方面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随着离开部队一线的时间越来越长以及新装备的列装,其所具有的实战化知识与实战化经验也将逐渐与不断发展的实战化教学需求不完全适应。
(二)课程教学内容实战化成分不足
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的核心,也是一门课程的灵魂所在,一个合格的实战化教学过程必然需要有丰富的实战化教学内容作为支撑。因此,紧贴部队实战实训、紧跟未来战场制胜需求的教学内容是开展指挥能力类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将部队的作战训练内容与军队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紧紧围绕部队实战化演训课目来系统搭建教学体系和框架,根据实战化演训任务来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和专题,才能为实战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否则,想要搞好实战化教学只是一句空话。目前,各军队院校在持续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已针对教学内容实战化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已完成情况来看,其成效并不十分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的体系框架仍注重强调结构的逻辑性和知识点的完整性,而非结构的功能性和知识点的适用性;二是课堂的授课内容仍侧重于阐述事实和剖析原理,而非揭示本质和指导实践;三是课程的重点难点仍停留在严格规范的基本流程或指挥方法上,而非部队实战实训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四是实作实训的课目内容仍侧重于简单背景下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熟练,而非复杂态势下指挥决策能力与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置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教学模式方法实战化氛围不浓
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员建构知识、发展思维、促进能力生成的桥梁和纽带[3],是整个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承载及外在表现,对教学内容的传递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因此,采用务实高效的实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开展指挥能力类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军队院校的指挥能力类课程还存在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实战化氛围不浓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以教材和教室为中心,而不是以问题和实验室、训练场为中心;知识获取以教员单方面输入为主,而不是以学员多维度汲取为主;教学方式以大班制的集体授课为主,而不是以小班化的任务驱动、专题演练为主。究其原因,除了教员主观上实战化教学意识不强,更多的则是受承训规模或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所限。比如一个实验室可能只配备了一两台(套)某些大型模拟器,单次承训能力仅为4~5人,而一个班次的学员规模平均为40人,且完成一个完整的实战化训练课目可能需要半个课时甚至一个课时的时间,因此在分组进行模拟器实作训练时效率非常低,训练难度和深度也自然达不到预期的实战化目标。
二、潜艇避碰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实践
潜艇避碰课程以培养学员初步具备潜艇值更官所需的避碰基本理论和避碰指挥能力为目标,自开设以来就成为潜艇初级指挥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该课程以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和潜艇避碰方法为主要内容,历年来一直采用理论讲授与海上值更官见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然而,随着近年来潜艇兵力使命任务拓展以及海洋渔业、航运业的迅速发展,潜艇在遂行作战训练任务时,遇到的海上交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海上航行过程中也不断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局面、新问题,对潜艇指挥员的避碰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潜艇避碰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及其弊端则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近年来笔者结合课程特点和岗位任职需求,对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紧贴部队实战实训,优化重构教学内容
一是契合部队训练大纲,完善教学体系框架。《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是船舶海上航行必须遵行的交通法规,是潜艇指挥员和值更官进行水上避碰的行动指南,必须深刻理解并严格执行。但是,潜艇的外观与运动特性又有别于普通船舶,而且在水下航行时,《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已不适用,指挥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避碰措施。为此,本课程教学团队着眼潜艇部队实战实训,以军事训练大纲为参照,以值更官岗位任职所需的避碰技能和指挥素养为出发点,大幅增加潜艇水下航行避碰的内容比重,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员在进行潜艇碰撞事故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潜艇避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加深对《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理解。
二是同步部队训练成果,动态更新教学资源。首先“走出去”,教员通过定期下部队代职或进行专题调研,及时将潜艇海上碰撞事故、碰撞险情和预防碰撞的经验做法等实战实训内容引入课堂,充实课程教学资源;其次“请进来”,进一步加强与部队联教联训,把部队的优秀潜艇指挥员请进课堂亲身示教,并让其针对作战演练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与学员开展深入互动、研讨交流;最后注重将最新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以此启发学员思维,激发学员的探索、创新意识。
三是注重课外学习成效,积极开发辅助教学资源。申请学院专项经费支持,组织力量编写潜艇碰撞事故案例、建设网络课程、开发潜艇避碰教辅软件,以极大地丰富课程辅助教学资源;随着全军军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铺开,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制作完成MOOC和微课资源并上线运行,使课程资源的网络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有力保证了学员全天候的学习需求。依托以上辅助教学资源,学员可以在线上自主完成基础理论学习,拓展知识的广度和宽度;教员则可以课堂上开展专题研究,拓展问题探索的高度和深度,这样就大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二)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践行“为战教战”教学理念
一是紧扣教学内容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始终秉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载”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任务特点,科学组织课堂授课模式,全程注重对学员的启发和引导。针对号灯号型、声响灯光信号等基础性内容,在学员线上自学的基础上,采用测试、问询和答疑的方式进行查漏补缺;驾驶与航行规则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则采用传统的理论精讲教学模式,主要以船舶碰撞案例为牵引,启发学员思维;潜艇水下避碰方法部分则综合采用专题研究式与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引导学员通过对潜艇水下碰撞事故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提炼潜艇水下避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加深对潜艇操纵运动特性的认知,强化“以我为主”的避碰思想。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既突出了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又提高了学员学习、思维、表达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融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有效解决了过去授课模式单一,学员学习热情不高,教、学两端效率偏低的问题。
二是注重知识向能力转化,大力推进避碰实践教学。依据《海军军事训练大纲》对避碰训练与考核的要求,整合潜艇避碰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有关内容,依托潜艇操纵指挥与避碰模拟器开展实作训练,学员在观察瞭望、确定安全航速、判断碰撞危险、形成避碰决策、执行避碰行动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这样就可以着力提高学员避碰指挥能力和突发险情处置能力,全面培养学员沉着镇定的指挥素养。另外,要把海上避碰实习作为提升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抓手。依托海上实习实作方案,根据日程安排和航路计划,进一步细化教学设计,实现从离码头出港到返航靠码头避碰教学训练全航程覆盖。
三是贴合岗位任职需求,完善考核评价模式。将考核模式从单一笔试调整为笔试+模拟实操考核+海上实习应用考核。模拟实操考核在模拟器上进行,融入部队实战化训练课目、训练内容和考核方法,邀请潜艇部队的艇长、副艇长等指挥员担任联合考官,根据学员采取的避碰行动的效果以及情感态度,对其避碰指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领导指挥素养等进行全面评价;海上实习应用考核主要根据学员针对海上实时情况做出的分析判断结果和决策建议,评价学员在海上实际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三)激活学员学习热情,拓展以训促学教学手段
一是针对实战实训短板,加强教学保障条件建设。针对缺乏实践教学装备、实战化训练条件薄弱等问题,研制完成潜艇操纵指挥与避碰模拟器,并投入使用。训练课目涵盖不同海况以及不同海域条件下的潜艇水上避碰训练、潜艇潜望深度避碰训练、潜艇水下避碰训练、潜艇规避渔网渔具训练以及雾航雷达避碰模拟训练等,补足了课程实战实训短板,促进了学员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员海上遇到复杂情况时的决策指挥能力,锤炼过硬心理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是围绕教学内容特点,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應用。针对《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条文逻辑表达严密、句式结构冗长,难理解、难记忆的问题,精心搜集、整理、制作了大量视频、动画和图片,将枯燥的条款内容以图像形式直观地加以呈现,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员对规则条文的记忆和理解,更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指挥能力类课程是助力指挥专业生长军官在走上工作岗位、迈向部队一线之前全面提升其综合指挥能力和战斗素养的一类重要课程。作为兵种指挥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后关键一环,指挥能力类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对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合格军事指挥人才意义重大。未来战场日新月异,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革过程也非一日之功,只有不断将部队实战实训与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战领教、以战促教,方能使培养的学员符合未来战争需要,为实现强军目标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建军.关于实战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政工学刊,2015(1):5-7.
[2] 张勇,李伟,易成涛.综合技能类课程实战化教学简析[J].海军院校教育,2020(4):16-18.
[3] 徐伟勤,周益名,蔡明超.兵种类高等教育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海军院校教育,2020(1):16-1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