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红
前几天,63岁的刘阿姨因胆总管结石疼痛发作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在肝胆外科顺利完成胆总管切开取石 + T 管引流术,主管医生通知刘阿姨可以带T 管出院了,等2个月返院复查,进行胆管探查后再将T 管拔出。可刘阿姨一点儿都开心不起来:“什么?带T管回家?还要2个月?这么久!是不是因为我的病很严重,手术不成功?”细心的护士发现后,询问刘阿姨,才知刘阿姨担心带T 管出院,回到家后根本不知道怎么护理T 管。对于上了年龄、缺乏医疗相关知识的刘阿姨来说,确实是烦心事,头疼不已。
“刘阿姨,您放心,您的手术很成功,回家后只需要每天观察引流液、定期更换引流袋、适当活动和清淡饮食,2个月后再返院复查,造影拔管,您就康复了!”护士对她进行T管健康宣教,最后刘阿姨开心地出院了。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等。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胆总管切开取石 + T 管引流。
T管因其形状而得名,是形状像字母“T”一样的乳胶管,有长、短两个臂,三端彼此相通,主要应用于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在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型引流管,一端放置在胆总管内,另一端从腹壁戳口穿出体外,连接引流袋。放置T管的目的:①引流胆汁和减压,避免胆汁渗漏所致胆汁性腹膜炎;②引流结石残渣,促进胆管通畅;③支撑胆管,防止胆管狭窄或梗阻形成;④经T管形成的窦道可多次取石或造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带T管回家,怎样才能做好护理。
妥善固定T管,防止管道脱落或意外拔管,保证引流通畅
T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出现扭曲、打折、管脱落或意外拔管的现象。平卧时,保证引流管高度不会超过腋中线,站立时高度要低于腹部切口,防止胆汁逆行,发生感染。固定导管时,预留出一部分长度让患者可以顺利翻身、活动,防止患者无意识地将引流管拉出;还要保证引流的通畅性,定时挤捏引流管,以免发生阻塞,挤捏的方法为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也就是靠近腹部的那端向下挤捏。若发生阻塞,应及时联系医生,做针对性处理。避免提重物或者过度用力,以防引起T管脱出。如果T管不慎脱出,切记不可回纳,应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定期更换引流袋
保持T管出口端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引流袋,每周更换1~2次。更换流程:取坐位或者平卧位,垫上纸巾,分离T管时先反折T管,防止引流液流出,用酒精棉球消毒T管与引流袋衔接处2遍,将T管与引流袋管口紧密连接后再妥善固定。
保持伤口敷料的干燥
伤口敷料必须保持干燥。如胆汁渗漏,浸湿了伤口敷料,要立即予以更换;如局部皮肤出现瘙痒,应避开瘘口,在周围涂氧化锌软膏止痒。为减少渗漏的胆汁刺激皮肤,可在引流口周围皮肤上绑敷凡士林纱布,保证皮肤干燥。
注意观察引流液
患者及其家属要学会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引流液的颜色、引流量及性状,每24小时排空一次引流液。成人正常每日胆汁分泌量为800~1200毫升,呈黄绿色或者金黄色,颜色澄清且没有杂质,一旦胆汁颜色出现白色、脓性、草绿色或者血性等异常,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术后1~2天引流液量为300~500毫升,颜色多为黄色且稍有浑浊。饮食恢复后,每天引流600~700毫升胆汁。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引流液的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每天200毫升左右,而且颜色会逐渐加深,并变得清亮。如患者胆汁骤然减少或无胆汁流出,可能是引流管出现阻塞或者发生脱落。如果引出的胆汁很多则有可能是胆管下端发生梗阻,需要进一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禁止擅自冲洗管道。
掌握夹管顺序
夹管顺序:饭前1小时夹管、饭后1小时放开→逐步过渡到白天夹管、夜间放开→全天夹管→4周后医院T管造影(无肿块、结石)→医生拔管。
日常生活護理
带T管期间应清淡饮食,可选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少量多餐,避免饱餐等。日常活动,如散步、下棋、打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平时尽量穿宽松柔软的衣物,洗澡时可采用淋浴方式,用塑料薄膜覆盖引流管处,淋浴后迅速消毒伤口并换药。
如患者出现皮肤、巩膜发黄;白陶土色大便,茶色小便等;剧烈腹痛;伤口化脓、红肿或者出现黄绿色胆汁样物等特殊情况时,须立即至医院就诊。
T管留置2个月左右,胆总管下端水肿会逐渐消退,胆汁引流会逐渐恢复正常。患者腹痛、发热及黄疸全部消退,血清黄疸数值变得正常、引流液也恢复正常状态,夹管试验没有异常且胆管内无结石、无狭窄、无异物后,可以拔掉T管。患者及其家属对T管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疾病的康复与转归非常重要。希望带T管回家的患者,通过了解相关管理护理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带T管回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