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探究

2023-08-04 20:41邢秋迪付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服务师范生

邢秋迪 付梅

摘  要:教师的品德和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素养的养成,因此必须加强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视,尤其是要加强对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师范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师范生的希望感,增强师范生的信念感,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文章详细探讨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以及在社会服务视角下加强对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和有效途径,有效帮助职业院校更好地加强对师范生培养的认知,从而提高培养效果和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服务;职业院校;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3

师范生是非常特殊的一类群体,大多数师范生在毕业后都会从事教育行业,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因此师范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未来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师范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状况。若师范生能够积极向上,正确看待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能够给学生传递正向积极的能量,则能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视尤其注重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師范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是属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在环境教育和先天潜能的交互影响下,所形成的相对较为正向、积极、稳定的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情感思想等,从而为个体未来的成长和人生的幸福感奠定良好基础。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含6个维度,第1个维度是情感维度,是指学生勇敢、真诚、热情、坚持,能够对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有正向积极的回馈;第2个维度是认知维度,主要包含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洞察力和对学习的热情,认知维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也能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第3个维度是人际维度,主要包含个体的善良与爱、感受爱的能力和社交智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参考;第4个维度是公正维度,主要是指个体的领导能力、正直公平的品质和团队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所承担角色的重要依据;第5个维度是节制维度,主要包含谦虚、自制、审慎、宽容,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能够加强对自我的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第6个维度是超越维度,主要包含希望与信念、心灵触动、幽默风趣等,这一维度是决定学生个人魅力的重要参考依据。

师范生是非常特殊的一类学生群体,他们是未来的园丁,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师范生所应当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普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别,必须具备与专业和未来岗位相适应的心理品质。除了应当具备基本学生所应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外,还应当具有育人方面所应具有的心理品质,具体包含角色认同感、责任心、希望感等。所谓角色认同感是指师范生要能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角色认同感,要能肯定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对于所教育的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要能看到自己角色所具有的神圣光环。

二、社会服务视角下培养职业院校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一)培养师范生责任心

社会服务能够帮助师范生形成社会责任心,能够对自己的岗位充满敬畏感。师范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师范生责任心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和质量。一个拥有较高责任心的师范生,进入教师岗位后,能够明确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可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也能明确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能够不断要求自我,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要求和标准。而缺乏责任心的师范生,在进入教师岗位后,可能会自认为得到了铁饭碗,在工作中缺乏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也会影响给学生所提供的教学服务,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师范生责任心的培养。社会服务是培养责任心的重要途径。社会服务是让师范生通过在社会中开展支教服务,在开展支教服务的过程中,师范生能够提前适应和了解教师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也能通过面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到自己的言行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点滴成就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师范生的责任心,让师范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了解到社会和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位所寄予的期待,也能更好地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并不断鼓励自己提高,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1]。

(二)培养师范生希望感

在大学校园中,师范生更多接受到的是理论知识教育,帮助师范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师范生对教育行业的了解和认知,掌握教育方式和手段。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师范生并没有真正接触社会,也并没有通过实践真正感知到教师这个岗位所要面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因此,师范生可能会缺乏奋斗目标,缺乏对自我的要求,甚至部分师范生对于未来职业的发展并不看好。尤其是在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形势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生活难度越来越高,师范生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悲观心理,对自己未来的就业不抱有希望,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范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社会服务,通过对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师范生增强希望感,加强对未来就业前景的了解和认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正确看待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未来职业发展是看好状态,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目标而奋斗,从而有效增强学习和生活的希望感。

三、社会服务视角下职业院校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

(一)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

想要有效提高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和质量,就应当不断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让师范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对教师这一岗位的了解和认知,不断磨炼自我的性格和品质,促进示范生成长和发展。首先,学校应当积极搭建社会服务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帮助师范生更好成长和发展。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师负责搭建社会服务实践平台,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加入社会服务实践平台,为低年级的学生讲解课程,或到与该校紧密合作和友好沟通的中小学进行志愿服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师范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学生,也能有更多机会开展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和质量,也能发现自己在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推动师范生不断成长和发展。其次,应当加强与社区的友好沟通和交流,构建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师范生进入社区开展服务,为社区中的小朋友提供启蒙教育,陪同小朋友玩游戏,也可以教小朋友简单的知识。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也能掌握与年纪较小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应当注意的内容,比如,在教学语言选择上要更注重简单直白,语气放轻,要能让小学生感受到较多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对于部分从事小学教育的师范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帮助,能够有效提高师范生的能力和素质,让师范生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提高师范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学校应当加强与偏远地区学校的沟通和合作,积极搭建社会服务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到偏远地区学校进行支教。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城市周边的学校有较大的差别,有些学校没有配备完善的教师,也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甚至教学设备不够齐全,师范生进入偏远地区学校,能够感知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偏差,从而珍惜自己当前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教学环境,培养教师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精神。

(二)完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内容

想要有效提高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效果和质量,还应当不断完善培养课程内容,提高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当加强心理课程方面的内容,有效提高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和水平。心理学教师应当加强对师范生心理品质和水平的测评,对于心理状态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引导,提高师范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状况。心理学教师也可以就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正向引导,有效提高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心理学教师可以详细介绍马云的生平,以及马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通过案例分析马云在创业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深度剖析心理学方面的因素,从而帮助师范生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要具备较强的希望感,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终有一天会有所收获。其次,应当加强思政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引导。思政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和理想信念的树立,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职业所具有的重要社会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师范生对自身职业的敬畏感,帮助师范生树立责任心。还可以借助思政课程教学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师范生对事物有正确清晰的判断,从而确保师范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此外,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加强积极心理品质和社会价值观的紧密联系。积极心理品质是师范生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深层心理资源,对于师范生的三观树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爱国、友善、诚信的价值需求,需要充分基于人们的感恩、正直、宽容等心理品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在制定培养内容时应当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入点和平衡点,不断推动积极心理品质的本土化发展。最后,要丰富培养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培养外还应当加强实践培养,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可以充分借助团辅课开展教学,有效提高对学生心理品质的了解和认知,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团辅课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主要是将团体作为研究对象[2],通过适当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使得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加强对自我的认知和探讨,调整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激发个人潜能,增强个人能力和素质。因此,应当善于借助团辅课帮助学生剖析自我内心,更好接纳自我认可自我。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命树的游戏,让学生将自己生命中出现过的重要事件或难以忘怀的事件写下来,将其串联起来就是自己所经历的生活,通过这种游戏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探索,了解自己内心中有哪些难以放下的事情,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讲述和剖析更好地发现自我,也能更好地提高自我。

(三)优化社会服务课程的评价反馈机制

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和质量,还应当不断优化评价反馈机制,帮助师范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能更好地进行改进和优化。首先,应当加强第三方评价,通过第三方的认可了解师范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明确师范生未来的改进方向。比如,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可以与服务学校进行积极对接,了解师范生在开展支教服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对学生的態度、是否耐心、是否善于倾听学生、是否尊重学生;遇到问题是否保持积极主动,是否能够正确看待问题并积极进行解决;是否对教师这一岗位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认同感,是否在工作过程中投入自己,通过这些方向的评价了解师范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进行改进。其次,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不断调整师范生的培养体系和培养内容。学生是直接接触者,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对较为真实的反映师范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和对接,了解学生对师范生的感受,比如是否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师范生的关注和帮助,对师范生的性格特点如何进行评价,是否与师范生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师范生能否给予积极正向的回馈和反应等。通过这些内容能够更好反映出师范生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情况,了解师范生在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时所具备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欠缺所在。此外,要加强师范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师范生在共同进入同一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时,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多,对彼此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了解也相对较为清晰,因此必须纳入师范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从而有效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最后,要积极纳入师范生的自我评价。师范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就是对自己的总结和反思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知道自己在服务过程中的特长所在和缺点所在,更地好剖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心理品质培养状况,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优化目标。因此,要充分发挥师范生的自我评价。在对师范生的评价主体进行意见征集后,也应当通过有效梳理和总结,及时反馈给师范生,让师范生获取到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评价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建议,帮助师范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同时为了有效突出评价反馈机制的作用和价值,还应当将评价反馈内容与师范生的切身利益相挂钩,比如将评价和反馈作为师范生志愿服务的成绩,以此来充分调动师范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提高师范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学习体验感。

四、结语

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十分丰富,针对师范生而言也有较为特殊的内涵和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基于社会服务更好地开展培养活动,提高师范生的责任心,培养师范生的幸福感,让师范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充满敬畏感和使命感,从而有效提高教育行业的水平和质量。要有效培养职业院校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就必须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要完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内容,要优化社会服务课程的评价反馈机制,从而更加全面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与健康人格,促进师范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浅谈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149-152.

[2]王雨琴,李育玲.团体心理辅导联合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2,36(9):1676-1680.

(责任编辑:麻彩凤)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服务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