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3-08-04 02:07:31张绪红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张绪红

摘  要: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从可行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价值,又分别从主观层面、客观层面以及融合视角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存问题,从而提出了提升教师素养、深化二者共识、优化融合模式、拓展教学资源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积淀与精神内涵,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底蕴支撑。想要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科学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融合具有可行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价值

(一)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提升党员干部的品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社会担当。如今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要时刻做好反抗侵略、维护总体安全的准备。应将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培养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其次,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独特魅力在世界的舞台上独树一帜、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很多人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深化党员干部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建设,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秉承着独立自主、和谐包容的创新原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再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绵延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从古至今,引领着国人不断强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能培养党员干部更加主动承担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敢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偏见,在强化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的同时,推进各项文化事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行的“民本思想”与“廉洁奉公”是当今党员干部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党员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将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不懈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党员干部要恪尽职守、克己奉公和淡泊名利,要修身养性、知礼明德,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廉思想根植在每一位党员干部心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可行性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二者的目标价值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通过科学的价值观念引导,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通过“仁爱、诚信、正义、民本”等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二者在价值目标上都是崇尚高尚人格的培养和积极进取的心态。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解放与斗争在精神层面具有共通之处。优秀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仁爱民本理念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推翻剥削阶级思想相呼应。二是二者的内容相融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相契合,例如《荀子·天论》中所记载的“天行有常”对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又如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重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相融相通。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如“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思想[1],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有着借鉴和启发意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如各类史书典籍和遍布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拥有更加广阔的自由度。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名人事迹也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供更多的案例,有助于课程设计的优化,活跃课堂气氛,使党员干部能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存问题

(一)主观层面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仍存在主观层面的现实问题,主要是由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影响了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融合与阐释,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观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专业背景并不一致。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专业背景大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同样也有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专业背景。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比如,部分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并无实际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并无现实意义,忽略了传统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之间的深度关联[1]。而有的教师则将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导入内容,并未将传统文化优秀内容提炼出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拓展。与此同时,在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并不具备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能力,缺乏传统文化积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无法对传统文化内容去伪存真,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效果不佳。

(二)客观层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差别,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客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及概念表现出浓厚的西方特色,在大机器生产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下发展开来。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传统农耕文明与自然经济基础上,呈现了浓厚东方特点的市井风貌与价值伦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历史背景、生产习俗之间的差异,使得二者之间话语体系差别更为明显。从话语形式与话语内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风格、概念表达与逻辑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差异。以实践革命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强调改进生产方式改革社会制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强调利用伦理约束道德提升改造自我。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进行了简化与易化处理,但依然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话语转化方式与转化内容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出现二者之间的话语转化不足或内容背离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3]。

(三)融合层面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当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并非简单教学组合,而是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进而探索出更加高效的融合教学手段。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来看,在课程中更多是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相对接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比如,在讲解量变质变规律时借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一古代名言作为课堂导入,借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使晦涩难懂的理论规律知识更容易被理解。这种方式利用熟知的传统文化典故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若运用不当也会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较为零散,成了简单拼凑的课堂教学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停留在经典传统文化典故或素材的导入层面,而是要改变单一化的融入方式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深度、广度、创新度较低的现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考虑教学不同阶段的衔接性与推动性,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受教育特征与接受程度,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达到知识入耳、入脑、入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目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养

要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融合必须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作为课堂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教师的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握好教师的选拔与继续教育两个业务。首先,教师的选拔过程中,需要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过程中,需要让教师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意义,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4]。在岗前培训的考核过程中,除了要考核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情况外,还要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运用能力,不断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团队的岗前培训体系。其次,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中,需要通过定期培训和不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师的文化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有针对性地根据课程内容丰富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把控能力。不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可采取各种创新形式,如交流研讨、外出学习等,为教师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氛围,从而实现教师思想和价值理念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不断优化和创新。

(二)深化二者共识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的话语体系上的差别,需要通过加强二者话语转换深化二者共识。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完美融合,需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问题引导。应基于党员干部目前面临的主要困扰,找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并能探索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话语转换。党员干部应独立完成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共识性对话,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以生活为纽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的过程中[5],可借助生活这一纽带,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完成二者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历史事件背后的哲理,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更加简明扼要的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潜藏的中国逻辑,从而实现二者话语的转换。三是实事求是。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危机,终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下,一步步走向复兴。教师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转换枢纽,不断拓展二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三)优化融合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融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构建立体教学模式,从课堂建设、实践探索和网络平台建设三个方面优化二者之间的融合模式。课堂建设中,需要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深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并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灌输与启发的统一。在实践探索中,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题,开展各色各样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过程体验,增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网络平台建设中,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教育模式。在线下课堂上,教师对知识要点进行系统化讲解,使党员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形成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在线上课堂上,通过多元化形式进行二者融合的细节性阐述,针对线下课堂的知识要点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增加党员干部学习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深化党员干部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理解。同时,强化线上平台建设与管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能够不断实现教学资源的拓展,运用图文、视频和直播课等形式提高融合教学的自由度和互动性,实现融合教学模式的立体化建设。

(四)拓展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到目前为止,已经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传统文化仍十分有限[5]。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拓展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6],建设区域共享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不仅能在党员干部的培养教育中加以应用,还能促进区域高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同时,各大高校图书馆、地方档案馆和博物馆都可作为区域教学资源库的一部分,充分发掘区域传统文化载体中的教育功能,更好地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3],将课堂设置在当地的红色档案馆中,在为党员干部讲解红色历史事件的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融合,通过红色档案馆的现场氛围,增强党员干部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鼓勵参与课程学习的党员干部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事件,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党校是培养优秀党员干部的关键场所,应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育当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共识,优化融合模式,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进而实现育才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靖,朱汇,孙小娟,等.“红船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的新探索[J].成才之路,2023(2):29-32.

[2]张云丽,杨春华.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意义及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6):88.

[3]周丁燕.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对策分析[J].品位·经典,2022(23):143-145.

[4]陈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探索[J].大学,2021(4):61-62.

[5]王伟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各界,2020(4):85.

[6]代利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三个维度[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2,31(4):37-40.

(责任编辑:麻彩凤)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36:54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19:26:5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18:52:55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3:22:06
浅析小学阶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