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砚春,孙美玲
(1.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2.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恩格斯明确说道:“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3]139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秉持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便牢筑使命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坚定使命自信,自觉扛起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3个方面去分析这一历史使命的真实内涵,才能使我们深刻理解它是我们党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体现了我们党的崇高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全中国人民不断回应和解决时代课题。这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还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和苦难史。马克思在评价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时指出,中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4]632。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内忧外患之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能够在水深火热之后过上小康生活,中国能够在满目疮痍之后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些伟大的历史转折,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立了新中国以及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崇高历史使命,新中国的成立更为在新制度条件下继续推进这一崇高历史使命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后就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而且还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的建立。古老中国从千年封建专制向新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跨越,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在面对帝国主义封锁的严峻考验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踌躇不前,而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展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斗争,并相继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三反”“五反”、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恢复国民经济、取缔旧社会丑恶现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不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还为接下来绘制社会主义建设蓝图进行了必要准备。从“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人民成功地迈向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还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根本制度基础。
总体来看,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更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虽历经磨难,甚至出现过失误,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是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当代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邓小平同志曾作出我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5]78的重要论述;恩格斯也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6]443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最突出的标志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成就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这是继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新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在顺应时代要求、洞察国际形势之后,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它的实行给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带来了空前深刻的变化,我国不仅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还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还批判地吸收国际和他国经验,破除阻碍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积极推动创新和改革,从而带领中国人民大踏步地追赶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光明前景。关于新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中国人民既然已经有了“站起来”的能力,那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便指日可待。同时,他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7]314。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力发展与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也愈加深入。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是国家高度发展的首要和基本的要求。因此,邓小平同志强调,想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具备高度的物质文明外,还应该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缺一不可,“两条腿走路”是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应有之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从根本上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且还使这项伟大事业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综合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一直坚持将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使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实现这一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让崇高的历史使命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使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8]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它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还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坚持“四个自信”理论创新,在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同时,确保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同时,中国共产党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蹄疾步稳地深化改革,使各项改革举措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纵深推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大大增强获得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得到改善;强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强军兴军的新局面;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使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等等。不仅如此,党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伟大变革,不仅是新时代的显著标志,而且还在党史、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整体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伟大梦想和崇高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引领和呼唤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未来,让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地摆脱贫困,进入了新时代,同时还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还批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些理论都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根基和理论底蕴。
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标志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理论家和革命家,在深刻剖析当时社会现实和革命实践后,清晰地认识到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而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有组织、有纪律地团结和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作,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宣言》不仅论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性质、基本原则和内容等问题,也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11,还阐明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根本立场。而且,《宣言》还强调无产阶级在追求自身解放的同时也追求人类解放这一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目标便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先锋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曾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不仅对我国的执政党建设起着指导作用,更有旗帜性的引领作用。《宣言》中论述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就是无产阶级政党最近目标和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对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质诉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还忠诚地追随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将马克思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贯彻其中,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言以蔽之,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思想,也成为当时全世界所有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指引着无产阶级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
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将“初心和使命”深深地根植于人民心中,这不仅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还时刻地勉励和鞭策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目标和追求,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幸福”[1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和最终归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党必须从根本上明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要求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11],要“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11]。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普通人的身份待人接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还提出“四有新人”的伟大目标以及“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为人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则强调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还应该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一观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在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人和社会的共同协调发展。这一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热情讴歌中国人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民”这一词,可见,“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重温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认识,还可以凝聚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史上居于中心地位,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政治文明的精华,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独特政治智慧,贯穿于我国历史上各个王朝时期,还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和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2]164也就是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在中华传统的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的文化沃土中生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古代统治者和对农耕文明国家的治理实践经验总结和教训反思”[13]。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生思想。荀子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思想。西汉贾谊提出了“民为万世之本”思想。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思想。这一系列思想都阐述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可见,古代君王在治国安邦以及国家治理时都坚持以“以民为本”的思想来指导政治实践的。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及践行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从《礼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关学创始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系列的经典论述都深刻蕴含着家国情怀的思想理念。不仅如此,当近代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中国共产党以“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姿态果断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解放的崇高历史使命,不仅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责任,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一言以蔽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12]368,我国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意识,不仅弘扬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指出,我们完成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并非一个抽象理念,而有其实践逻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我们党永葆初心、践行使命的现实保证。新时代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开辟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依据。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了科学判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阐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是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时代性判断,是我们党依据新中国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做出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论断。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依托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的。虽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从经济、文化领域到政治、社会和生态等领域获得了质的提升。也就是说,生产力实现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从低到高的根本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法的转变则反映了人民对根本利益的强烈诉求。这一新转变的论述,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理论的熟练运用以及对实践发展的深刻洞悉,极大地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性本质和强有力的执政能力,还是对中国40多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定位。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源,社会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15],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范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矛盾。发展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状态成为我国继续推动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6]。在“富起来”之后,如何在保持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成为当下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党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第一导向。现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已经远远不是建国初期乃至改革开放初期所能够预料和比拟的,发展已进入纵深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意味着发展不是问题了;相反,发展的新实践提出了发展的新课题,发展的新课题催生了发展的新理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所以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归根结底就在于发展这一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社会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需要之间仍然存在问题。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切实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发展中心,仍然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应坚持的基本方略。一言以蔽之,发展作为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还能为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当今世界风云际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某种程度上,“逆全球化”成为时下世界发展的一个奇特景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兴旺再次成为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政党需要重视的难题。这需要一种历史视野和全球眼光,放眼世界,探索世界发展规律,提炼现代生存之道。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联盟的崛起、世界新政治经济体系的重构以及现代世界治理大环境的剧变导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绝对主导权出现失落,世界话语权呈现转移趋势。不仅如此,随着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国际图景都被迅速改写。数字化时代,大国博弈呈现出全新特点。从总体趋势来看,世界格局已经呈现多极化特征,国家间的争斗已经明显表现为“冷暴力”状况,而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在这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图景下,如何准确把握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性难题。一方面,党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上,谋求本国人民福祉,奋力推进民族振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大国责任,为全世界谋大同,为全人类谋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就是我们党科学研判世界发展形势,承担新时代下历史使命的极佳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当下世界发展新状况,不断改革自新,自觉肩负起国家、人民乃至世界的责任,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世界大同贡献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历史无数次说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代中国才能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必须不断地加强党的建设,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下党的建设总要求,就是要不断提升党自身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就是要不断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以人民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2]。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必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极强的历史主体与责任担当意识”[17],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科学地分析当下世界的具体发展形势,勇于自我革命,从而确保始终是人民拥护的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有自觉承担并履行党的历史使命,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永葆青春,从而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
加强党的建设需要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要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于是,如何做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就成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解决的困难所在。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优良传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始终严于律己。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1]。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困苦,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人民富裕为己任,这些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下,新的发展形势为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更加需要牢牢铭记使命,切实履行使命。全体党员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力量,只有全体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历史使命,积极践行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从容地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和风险考验,进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与支持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既能够处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又能够勇于直面现代社会的各种严峻挑战,我们党既勇于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又敢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与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这既体现了我们党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使命担当,又体现了我们敢为天下先的大国胸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和坚强领导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持续奋斗的宏伟目标和崇高历史使命。数字化时代,面对全球化经济危机等的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