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视域下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走向

2023-08-04 19:36鲁芯玮
关键词: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理念

鲁芯玮,丁 威

(1.长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3;2.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54)

共同富裕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需要全体人民不断开创和推进的伟大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1]事实上,这一目标内在地规定了其主体对象是全体人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全体人民不断探究、建设和享有的渐进性过程。因此,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将全体人民的实践活动纳入共同富裕中来,是共同富裕蕴含的一个鲜明特征,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基础之上得来的科学经验。

当前,在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下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领域与问题:收入不公平现象仍比较突出,社会贫富差距依然较大;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仍面临巩固脱贫成果的挑战;受发展水平制约,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市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重GDP轻民生、重城市轻农村、重效率轻公平、重“做大蛋糕”轻“分好蛋糕”等观念仍然存在,发展观念与分配观念的改变革新迫在眉睫;加快推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平等参与以及平等发展权利的制度建设仍是共同富裕路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领域。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上,不仅需要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而且必须坚持在共享发展视域下,对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突破,积极回应贫富差距,以此更加明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走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共享发展理念对发展方式的创新突破

共同富裕是对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远大目标的当代反映,是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目标。共同富裕是发展目标与发展理论相互构建的结果,其由内而外地催生了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2]共享发展理念在发展方式与分配方式上实现了新的理论创新,这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必然。

(一)发展主体创新:人民主体地位的不断夯实

共享发展理念与传统发展观念的首要区别就是在发展主体上更强调全体人民是推动发展和享有发展成果的主体。换言之,共享发展理念内在地规定了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共同富裕。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创造了现代化却不能完全享有现代化创造出的福祉,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可规避的弊病[3]。由此可见,共享发展理念是与资本主义逻辑下的发展理念根本对立的创新性理念。马克思指出:“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而他的生存资料和活动资料越来越多地积聚在资本家手中。”[4]共享发展理念否定和超越了资本主义逻辑,将人民的实践创造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分配发展成果的根本依据。因而,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持在发展主体上以全民共享为核心的要义需要不断地被强调和深化。

首先,全体人民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元素,即推进共同富裕既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人民在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相应地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有序发展。“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核心使命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5]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始终充分尊重和激发中国人民的主体力量,依靠人民取得了一个个斗争胜利以及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各方面发展的核心主体。其次,全体人民是共同富裕的最终归属。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种天然的自发行为,而是由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推进的,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人民所创造的全部社会财富也必然由每一位社会成员所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6]46作为创造主体的全体人民,同时也是享有主体。因而,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中也必须逐步满足人民的各种需要,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这全部的成就绝不是依靠某一部分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全体人民在团结一致、不懈奋斗中创造的。因而,全体人民必然具有共同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发展成果的权利。最后,全民共享不等于平均共享。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性,首先就体现在主张和强调的共享不是平均主义的共享,而是尊重现实情况的具体差异的共享。历史证明,走“大锅饭”的平均共享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原则的共建共享,则能够充分激发人民一同推进共同富裕的最大积极性。

总之,通过深入探究人民在共享发展理念中的地位与作用就能认识到,坚持和落实全民共享就必须将其贯穿于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中,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原则,也是促使全体人民一同投身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的根本保证。

(二)发展内容创新:经济共享到全面共享的深化

全面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对共同富裕的发展内容的科学规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地发生转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更加全面的共享需要。人民提出美好生活需要是不断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结果,从对经济层面的需要到精神层面的需要,再到各个层面的需要,人民需要的变化也不断推动着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而全面共享也由此应运而生。全面共享之“共享”,规定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而“全面”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准确地把握了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是对“共享”的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全面共享的深入转化意味着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在各方面的需要必须得到充分满足,使人民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在传统发展观念看来,发展成果的共享就是使人民实现经济层面的富足。随着改革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之上,人民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新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人民新的利益需要,将发展成果转化为对人民物质生活、民主实践、精神生活、社会保障和美好生态等各方面需要的满足。在经济领域,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经济基础;在政治领域,不断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确保人民充分享有政治权利;在文化领域,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享受,引导人民树立积极的价值选择;在社会领域,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使人民切实感受生活水平的提升;在生态领域,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使人民生活在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中。总之,全面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在发展内容上的转变,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人民需要动态变化的科学理念。

(三)发展路径创新:以全民共建实现全民共享

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与全体人民息息相关,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路径与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7]。推进共同富裕,既需要确保人民能够切实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效,同时更需要把全体人民的实践创造集中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对于共享发展理念而言,共享是最终目的,而共建则是实现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共享”是目的和特质,而“共建”是根本和基础。没有通过共建实现发展,共享就是一纸空文。全体人民共享的发展必然是立足于全体人民的共建基础之上的。因此,共享发展理念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共建的实践进路。可以说,呼唤和引领人民的社会实践是共享发展理念中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推动全民共建的发展理念转变,需要人民将积极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自觉行为。共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共建,而是在全民共享的激励下,人民能够自主自觉地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实现的,这一目标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发展走向。因而,通过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鼓舞和行动引领,人民群众的建设激情和参与积极性都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人民群众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推动全民共建的发展理念转变,需要从实践层面上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使共同富裕的“蛋糕”实现量与质的双重突破。从人民实践活动的社会现实来看,共建与共享是一体两面、互动转化的有机关系。共建以共享为归属,而共享需要依靠共建。分好“蛋糕”的前提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把“蛋糕”做大做好,这就需要将全部的社会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四)发展过程创新:把握渐进共享的科学过程

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由人民不断探索和开拓的动态过程,不同阶段下所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也会因社会发展而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沿着渐进共享这一发展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2]因而,推进共享发展是一个渐进式的而非跳跃式的过程,需要通过人民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来夯实基础。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最大国情,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人民的利益需要也相应地有了新内容,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深刻分析和把握这些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继续阶段性地推进共同富裕。“渐进共享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回答了共享发展如何推进的问题,指引着人民主体的价值进路。”[8]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从我国生产发展来看,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在自己的实践创造中发生巨大转变,但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需要全体人民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消弭这一差距。坚持共享发展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共享发展的具体落实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

二、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以共享发展理念积极回应贫富差距问题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人民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并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的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基础,而有的地区的发展则相对受制约。因而,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必然地引发和加剧了贫富差距。当前,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贫富差距正在不断缩减,但不可否认贫富差距问题仍然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对共享发展这一核心命题形成正确认知,是破除贫富差距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客观承认和准确把握我国贫富差距问题

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贫富差距问题具有无法避免的客观性。贫富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中的一个阶段性现状,正是因为存在贫富差距,才需要针对性地转变和创新发展思维和方式,从而消解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从当前形势来看,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和人民层面的实践奋斗的共同作用下,小康社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性地实现了,贫富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缩减。但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的现实情况,并且这一问题正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一,从地区发展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仍在加大。《中国统计年鉴(2022)》统计显示,从横向来看,202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极值达到17 181.9元[9]。可见,我国不同地区在这数年间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受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主要劳动人口,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往往会前往东部地区等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工作。长此以往,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其二,从城乡发展现状来看,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减,但总体上差距依旧不小。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劳动人口的流动走向依旧偏重于城市地区。2021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为91 425万人,乡村人口数量为49 835万人,并且这一差距正在不断加大[9]。其三,从不同阶层的发展状况来看,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经济水平相差尤为明显。相关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分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 332.8元、18 445.5元、29 053.3元、44 948.9元、85 835.8元,低收入组家庭与高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差值达到 77 503元[9]。

总之,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差距在不断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发展,阻碍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推进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与贫富差距加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共享发展理念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缓解和逐渐消解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二)共享发展是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回应

如何消解贫富差距,进而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不仅是中国人民必须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总体性问题。物质与精神层面都达到富裕的状态,是每个人的目标追求。

针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总结和探索出了共享发展这一科学路径。其一,共享发展理念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新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6]22共同富裕是深深扎根于人民实践的一种社会状态,内在地蕴含着全体人民在各个方面的高度富足,是坚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满足后自然对其他方面的需要提出新的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以及丰富,与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深刻内涵的科学认识相同步,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和准确把握。推进和落实共享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包含了经济发展、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谐社会和美好生态等各领域的共享,是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相配套的战略理念。

其二,共享发展理念能够在充分联系先富与后富中实现共同富裕。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先富还是后富都是特定的方法和阶段。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先富—后富—共富的发展方式是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而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一定发展阶段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贫富差距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富差距问题是一种不可消除的永恒存在。由此,我们需要通过共享发展理念有效地将先富与后富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循序渐进地推动共享发展,逐步地消解贫富差距问题。

其三,共享发展理念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消除世界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创新,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发生了质变,不断革新的生产技术使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动能、发展潜力和社会结构都显现出了新的变化和特征。《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显示,过去20年里,在全球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底层的50%人群之间,收入差距几乎翻了一番[10]。因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不单单科学地回答了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应当何去何从的问题,还对当前人类社会不断加深的贫富差距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和科学的路径选择。

(三)以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从贫富差距到共同富裕的现实超越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体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不断探寻缩减贫富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经验总结和理念创新。人民群众所具备的实践力量能够为逐步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现实载体,这需要将全体人民的思想和行动都汇集到共享发展上来。

引领人民以自己的实践力量实现自身的发展,是党历经百年洗礼而总结出的科学方法。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1]一方面,全体人民以丰富的实践行动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成功地将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紧密地联系和贯穿了起来。可以说,共享发展理念既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同时又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底蕴和中国智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路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系统方法,共享发展理念在消除当代中国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共享发展理念的开辟和丰富为积极应对和有效超越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和路径,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理念。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蕴,通过共享发展的路径实现了对贫富差距的超越。

三、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共建、共享与共富的辩证统一

共同富裕的推进和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深刻的内在演进逻辑,蕴含着“共建”“共享”“共富”的辩证统一。当前,在全体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戮力奋斗下,我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小康社会由此也从理论目标变为了现实成就。在此基础之上,准确把握新征程中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规律,不断缩减社会贫富差距,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强调共建发展中不断积累社会财富,在强调共享发展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在社会生产与社会分配有机互动中,循序渐进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作为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有机整合,共享发展理念内在地包含了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脉络,这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一)“共建”是追求“共享”和实现“共富”的价值进路和前提条件

共同富裕不是社会自行发展的结果,绝不是“等”“靠”“要”就可以坐享其成。历史与实践证明,共同富裕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全民“共建”是追求“共享”和实现“共富”的价值进路和前提条件。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胜利从来都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实践劳动创造的。因此,勇于奋进的中国人民也必将在新的征程中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将共同富裕变为现实。“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享有的,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排除在外。”[12]基于共同富裕目标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形成、成熟、完善以及具体实施的全过程,都伴随着人民的社会实践,是以人民的富裕诉求为根本的价值规定的发展理念。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关键就在于使人民的客观需要与主体力量有机融合、互为一体,从而将共同富裕切实地作为实现为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的最大成果。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就是以全体人民的“共建”促进全体人民的“共享”,即全体人民在积极参与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中不断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人民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而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满足各种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原则和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并且要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共同建设。”[13]因此,作为共建主体的全体人民也理所当然地是“共享”与“共富”的主体。推进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建设中推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打造现实基础。共享发展理念一方面强调始终以人民的实践创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强调将人民的利益诉求作为衡量发展的标准规定,这两个方面一体两面、相互交融,其中前者是后者的现实彰显,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旨趣。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了人民主体的现实基础和价值准绳,是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人民的主体意蕴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的科学思考和探索。新时代,追求“共享”,实现“共富”需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对全民“共建”的科学指导。

(二)“共享”立足“共建”,是实现“共富”的价值引领和必要保证

通过实践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民,既是“共建”的主体,又是“共享”的对象,“建”与“享”的两个方面有机统一于人民的实践活动。 “共享”离不开“共建”,“共享”立足于“共建”,只有全民参与“共建”,全民才会有坚实的“共享”物质基础。

一方面,“共建”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共享”的过程。全体人民对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不能等到积累的终点再开始,必须伴随“共建”的全过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鲜亮底色。”[14]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鲜明底色,必须逐步提升社会总体的共建共享水平。然而,共建动力的增强与共享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抓好社会环境,关键是抓好制度环境和思想舆论环境。因此,必须要创新制度、引导舆论,为共建共享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推动共同富裕的底色更加鲜亮。

另一方面,“共享”是实现“共富”的价值引领和必要保证。“共享”是实现“共富”的量的积累阶段,没有个体“共享”的积累,也不会有全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共享”的要求在发展理念上的映现,形成了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强调以更高水准的发展来满足更为全面的富裕状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既意味着推进共同富裕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时又对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需要层面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不再只是对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提出要求,还对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其他方面都提出了新的需要。共享发展内在地规定了我们要实现的发展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发展,人民在共建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以美好生活作为目标共同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进而从整体上实现共同富裕,以自己的实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二是从发展层面来看,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不平衡的发展意味着发展成果还未达到全社会公平正义地共同享有,而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当前的发展水平还离共同富裕有着较大距离。共享发展理念在致力于推动发展的同时,还强调这种发展是全体人民共享的发展。因而,推动共享发展的目标指向就是准确洞悉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以超越社会发展的“唯经济性”或“唯物质性”的错误判断,从而以全面的发展实现全面的富裕。

总而言之,共享强调发展的多样性,以此回应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矛盾转化问题,从而最终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真正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

(三)“共富”统领“共建”与“共享”,是“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373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都必须坚持的价值目标。“共富”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体现,统领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建”与“共享”的实践活动,是“共建共享”的价值旨趣和最终目标,内在地契合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

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并将其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只能是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成就,人民真切地感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但同时,由于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我国在居民收入分配、精神文化生活、就业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根本上就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奋斗与创造来实现“共建”与“共享”之间的有机互动和双向促进,消解社会贫富差距,进而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的共同富裕。

共享发展理念根本上是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基于共享发展理念,对“共建”“共享”“共富”进行审视和把握,既是共享发展理念以共同富裕为内核的必然结果,也是共同富裕对于全体人民“共建共享”要求的具体体现。

四、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走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从不断摸索到确定路径,正以人民的实践活动作为强大支撑一步步地实现着。共同富裕的内涵以及目前社会现实状况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的过程,先富、后富以及共富则分别代表着这一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和不同阶段性目标。从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方向来看,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科学规划实现富裕的不同顺序,进而最终从整体上达到共同富裕,既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方位的准确把握,又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契合。可以说,先富—后富—共富的过程就是不断坚持和深化共享发展理念的过程,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走向。

(一)先富是符合共同富裕内在规律的科学途径

先富不是少数人的暴富,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个“捷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关乎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但实现共同富裕无法使全体人民在同一阶段中一同实现富裕,这违背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规律。邓小平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5]166鼓励先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开创性探索,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普遍性的共同富裕,而绝非是将社会财富不断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第一,先富能够集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顺应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在资本逻辑下的社会生产力全部由极少数资本家所有,但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却是参与生产活动的绝大多数劳动者,这种矛盾关系最终将制约生产力的进步。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6]。对于发展起步晚、基本条件差的中国而言,必须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科学地探索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证明,现阶段的中国要以平均主义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是完全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实行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坚持和鼓励先富,迅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提升,使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地发展起来,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扎实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了鼓励和推动先富使中国在短期内就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能够快速地追赶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第二,先富是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制度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又一重要特征,也是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规定了人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程度来科学分配发展成果,这既是对劳动者的劳动的充分尊重,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一段时期内,我国错误地将平均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经济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下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一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事实也证明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无法将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在重新确定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之后,人民的劳动价值得到了肯定和支持,进而充分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自觉性和积极性。可见,一部分的先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目的,而是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总之,在一定发展阶段中鼓励先富,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原则,是结合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和经济特征而探索出来的科学路径。与此同时,在探索先富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基准线,一旦先富偏离了这条基准线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那么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长久发展就难以得到保证。

(二)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推进

先富带动后富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基础架构。实践证明,先富是以中国具体国情为现实基础的战略选择,顺应了迅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后富是以社会主义本质为基本遵循的战略跟进,是确保人民共同享有社会财富的发展步骤。

一方面,鼓励和推动先富、再由先富带动后富与共同富裕并不冲突,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任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成果的过程,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都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一过程必然是一个从部分到全面的渐进式发展。另一方面,先富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而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鼓励先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先富带动后富,进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意味着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17]171。从鼓励先富到先富带动后富二者之间紧密联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先富带动后富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推动先富带动后富需要自主自觉地科学分析和把握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现实差距,在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公平正义,从而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坚持以先富地区的先发优势、实践经验和资金支持推动其他地区实现后富。因此,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路径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又符合我国社会具体情况。

(三)共富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目标指向

共富是全体人民共同反映的最终目标,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使命。共享发展理念凝聚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思考,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内核而开辟的新的理论视域。共同富裕的相关问题,并非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发展与富裕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思考的方法探索。相较于其他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以全体人民的实践创造为支撑,实现隶属于人民的现代化。“‘共享’天然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也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18]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基于这个本质属性,将全体人民都纳入到推进和享有共同富裕中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了一系列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桎梏,经济发展活力得到了显著激活,人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质量的迅速提升。尤其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引领和团结全体人民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最大目标。长期以来,人民努力创造的一系列发展成就为其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说,共富这一目标正在由人民的双手从梦想变为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17]141

从理论层面来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科学预判和美好期望。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关系为依据,科学判断了资本主义“自掘坟墓”的历史必然,并辩证地提出通过社会主义走向共产社会,使社会生产的全部成果由人民共同所有,构建起“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19]。可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考在当代中国的鲜活彰显和时代创新。由此,我们也可以做出判断:通过共享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一个判断,是科学的而非空想的。

从实践层面来看,共享发展激发和整合了全体人民的实践能力,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现实力量的根本路径。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 210 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0],这是在世界经济持续下行的国外环境与疫情散发多发的国内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取得的发展成效,而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效是全体人民积极奋进、共同建设的实践必然。因此,鼓励先富,再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主线脉络,而通过共享发展凝结全体人民的最大合力则是贯穿于这一主线的实践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不断转化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迅速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可能和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6]47这将使全体人民更加全面、公平地享有社会财富。

总而言之,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必须始终立足于共享发展理念之上,我们要在共享发展的科学逻辑下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理念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报告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