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阳晔 ,李瑞群 ,彭分文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2.湖南财经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娄底 417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应当主动适应信息化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目前,高校通过超星、优学院、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技术平台和日益完善的在线教学资源数据库,完成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在线教学实践,推动了高校教育数字化进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开启的“思政首课”,因此对其在线教学的深度学习研究极为必要,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以及实践性,助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还能对高校其他专业课程在线教学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提供借鉴。
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0%[3]。网络已然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大众的求知途径,推进在线教育的长足发展。当前,在线教学依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一,在线直播的同步教学;第二,在线课程的异步教学,学生可灵活支配时间;第三,虚拟课堂的临场教学。在线教学模式多样,学习者能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受教育。不过,在线教学会受到教师在线教学水平不高、学生线上学习状态难以把控、学生自律能力差、临场感不足、师生互动缺乏温度、教学过程缺失有效的监督管理以及教学反馈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线教学效果提升困难。
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2005 年由何玲和黎加厚首次提出,认为深度学习有三重意味: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4]。
郭华认为,深度学习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5]。包雷认为,深度学习能力是以提升人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高级认知能力[6]。袁金丽、郭志涛认为深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以主动性、高投入性和建构性的方式学习具有整体性和挑战性的主题化内容,最终实现将学习者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者之目的[7]。
面对博大精深的知识,人们需要更好地组织思维,达到对知识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深度学习就是建立在对知识深度理解之上的,它不只停留在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简单运用的层次上。我们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在教师的引领下形成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建构;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注重知识的联结与迁移以及加强学习者的真实情境体验;落脚点在于人的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最终完成人自身的进化和升华。
在线课堂教学的深度学习,是指教师从学生出发,结合网络技术和认知工具的优势,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课堂文化氛围,并围绕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学习;实现师生间自由对话、多重交互,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层层递进拓展知识的广度、深度与高度,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能深化理解知识背后的智慧、内涵与意蕴,从而引发其高阶思维体验,最终使学习者完成高情感和高迁移,实现不断认识自我、成全自我、超越自我[8]120。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明大德,补足精神上的“钙”。第二,学生能把课堂所学融入身边真实的、发展变化的实践中,坚定地认识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的正确选择。第三,通过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让学生真实感受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并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下树立远大的理想。第四,增强政治敏锐性,能对社会热点事件作出清晰明了的判断。第五,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
近几年,思想道德与法治在线教学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但仍然面临困境:如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难以营造自由平等的在线学习氛围;师生互动情感缺失,教与学均停留于浅表化阶段;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影响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阻碍其深度学习的实现。
1.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难以营造自由平等的在线学习氛围
教师信息素质的高低对该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有着直接影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9]。高校教师实施在线教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教学思维定式难破除,信息技术掌握不够。长期以来,教师都习惯了线下课堂教学,对线下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师生相处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得心应手,对主流媒体认识不足,从而缺少必备的信息能力;对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停留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上;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和创新能力较弱。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流程同线上授课特点并不相符,只是将书本里的内容照搬过去制成课件;在线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学生对线上教育失去兴趣。
2.师生互动情感缺失,临场感不足,教与学均停留在浅表化阶段
在线教学时,教师大多以网页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录制的视频文件,提供的学习资料也大多是静态的文本,教学情境设置极其简单。教师在课堂中不能观察到学生的表情,课堂互动缺乏真实感,而且在线平台运行不够畅通,教师只能减少实时互动,这样的在线课堂就缺少了“灵魂”。
学生面对人与机器的“人际交互”的学习环境容易出现: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人文的关怀,产生消极与孤独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碰到知识理解困难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对所学课程的内容失去探索兴趣、探索动力等问题,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难以实现。
3.教学过程监督与学习结果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线教育发展迅猛,但对其进行监督与评价的机制尚不完善。从在线教学的监督来看,一方面,学生在网络虚拟课堂中学习自主性非常大,学生缺失临场感,情感体验得不到满足,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如出现一边听课,一边做其他事情甚至翘课等情况,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监管和引导,虽然可以采取多次签到或课堂提问等方式抽查学生学习情况,但比较费时。另一方面,教师在线教学的课前准备情况、上课实时情况、学生反馈情况等方面需加强督查。在线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智慧教学软件的运用水平、网络资源的整理和再加工能力、在线课堂组织能力等都亟待提升;教师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比线下教学更多,如果不加强监督,教师的积极性可能不足。可见,对教师在线教学情况的监督也十分必要,但是教学督导一般由离退休教师担任,他们对在线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不十分了解,难以提出完善的教学建议和全面的教学评价。
从在线教学学习结果评价来看,在线教学注重对课后学习效果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课前、课中的学习情况评价,很难做到用学习的全过程考核代替结果考核。为实现“以考促学”的目标,大学课程考核实施的是期末“一纸化”考核方式,不仅难以体现考核的科学性,还会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却能凭借考试前突击记忆顺利通过考试的现象。这种考核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平时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一次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难以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增加了考试成绩的偶然性,不能促进与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
1.统筹规划在线教学资源建设,扩大资源共享
第一,高校应为在线教学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有效的共享平台;应提升软硬件环境,确保线上教学平台的稳定与畅通。第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应成立课程教学团队,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打造在线教学课程资源,构建一个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包含课程信息、电子课件、影音教材、微课视频、讨论题库、测试题库等)。第三,高校之间应加强在线教学技术和资源的互动交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乐于将自己探索开发的优质资源分享给其他教师,加大资源共享的力度,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2.建立在线教学辅导团队,助力师生顺利开展线上教学
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首要解决的就是师生因技术问题而陷入的教学困境。高校教务部门需要与主要的在线教学平台公司加强合作,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在线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共建在线教学辅导团。同时,安排同步在线的辅导团,解答师生在线教学时遇到的平台操作问题,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需求提供创新技术支持。
1.构建有温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数字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在线教学提供了形象生动、各式各样的情景素材,同时也为师生打造了更便捷多元的互动交流模式,为课堂氛围“加温”。网络环境下,教师借助移动直播、数字化演播等平台进行情景式教学,聚焦时政热点,如围绕“建党精神”“精准脱贫”“抗疫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要内容”等主题,创设能充分融入和诠释课程的情境内容,制成不同专题的精品课堂,并通过“再现历史场景”“与历史人物对话”等形式,为学生打造“沉浸式”课堂体验,使其能“身入其境”,深化理解知识背后的智慧、内涵与价值意蕴,从而引发其高阶思维体验,最终使学生完成高情感和高迁移,实现不断认识自我、成全自我、超越自我。
2.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挖掘学生深度学习潜能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不同,它着重以问题为导向来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因此,教师进行在线教学时不能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地讲授、分析和解释难点,而应将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各章节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的理解上,把提出具有挑战性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指标。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激发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实际探索中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贴近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10]。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应源于学生真实生活体验中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比如怎样看待部分青年人“躺平”现象,也可以是国家或国际大事,比如“俄乌冲突”带给中国青少年的启示。教师可以在活跃的对话中提供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反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变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布置的研究性问题,自定步调去搜集、整理及加工相关材料,学会带着疑问、构思和见解参与课堂教学,体验实践探究的乐趣,从而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形成高阶体验。
在问题学习和任务学习的驱动下,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学生的互动讨论和各项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并受到虚拟同伴的“监督”与关注,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生通过合理规划和分配课前、课中、课后时间占比,可灵活“掌握学习”。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观看在线课件,完成考核评价;课中开展问题研究、答疑、小组讨论,完成课堂考核;课后完成作业和考核评价。这种新的在线教学模式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其创新与合作能力。
1.加强对教与学全过程的监管
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在线教学,监控网络教学质量。完善在线教学评价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教学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一方面,高校依据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在线教学基本标准,构建覆盖全课程、全周期、全员参与的监控体系。高校通过(校级、学院)领导查课、督导听课、学生评课、教学平台数据收集等方式,监控在线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如果教师采用直播方式开展教学,可通过加强互动性不定时查看学生是否在线,监控学生是否认真听讲[10]。如果教师通过录播视频或者选取网络教学视频资源的方式开展教学,就要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签到、讨论、笔记、作业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2.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在线教学平台应根据师生的教学体验逐步完善,如加强交互设计,提升交互体验,完善反馈和评价机制,为在线教学提供更多便利。教师可选择拥有强大学情统计分析功能的在线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学生在线学习全程数据,进行规范化、可视化的挖掘与透析,量化学习评价[8]122。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前观看相关主题的教学视频记录、课堂练习题的成绩、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反馈,助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高校应对思政系列课程过于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与收获的测评模式进行改革,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成绩按平时学习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进行核算,这样能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深入探索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深度学习潜能。
通过探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线教学深度学习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可见新时代高校有效开展在线教学,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助推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感受人生,从而积累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与合作能力,最终实现将学生培养成面向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者之目的。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增强在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时间管理与抵御外部环境诱惑的自律能力,善于利用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深度学习,完成人自身的进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