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陆园 孙艺芸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载使得受众浮躁、焦虑、迷茫、慌乱等,开始呼唤更深层次的思想碰撞与文化表达。由腾讯视频与单向空间联合制作的文化类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已有六季,豆瓣评分从第一季的8.3 分逐步上升至第六季的9.1 分,这档略显小众的节目收获了不凡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本文拟从叙事方式、视听语言、传播策略、价值内涵等方面探析《十三邀》的创新之道,以期为泛娱乐化背景下的文化类网络访谈节目的转型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个人化的叙事视角、流动式的叙事空间、连续式的叙事时间共同促成了《十三邀》独特的叙事方式。
打破或印证:非典型主持人的“偏见”视角。美国学者霍尔·汉麦思顿认为“电视谈话节目是商业性的个人神话,主持人就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1]网络访谈节目亦是如此。许知远是贯穿《十三邀》的核心人物,在节目中常以凌乱长发、白衬衫和牛仔裤示人,散发出洒脱不羁之感,“非典型主持人许知远”这一符号的塑造是整个节目的核心内容。[2]相比于其他同类节目中调节气氛、引导回答的主持人,没有任何访谈技巧的许知远显得较为业余,他对访谈嘉宾通常带有一定的“偏见”滤镜,不时提出一些质疑或批判,如他质问俞飞鸿为何会出演电视剧《小丈夫》,批评马东作为一个文化人却去做娱乐内容。
《十三邀》采用个人化的叙事视角来带动观众情绪,[3]形成话题,引发讨论。与其说这是一档网络访谈节目,倒不如说是一部许知远访谈嘉宾的纪录片。每期节目开头部分,许知远都在镜头前叙述他对于嘉宾的“偏见”,随后是记录探访嘉宾的过程。在访谈林志玲那期节目中,穿插着他被记者追问关于外貌问题的片段,可视为其访谈后的思索。每期节目也由许知远的自述收尾,呼应开头的“打破或印证偏见”,由此构成其基本叙事逻辑。[4]
许知远本人受到许多质疑,被称为“自视清高的油腻知识分子”“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自恋者”等,其在节目中对于女嘉宾的凝视饱受网民诟病。他被质疑访谈态度随着受访者的文化水平而改变,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嘉宾相对敬重,在与钱理群、项飚等名家的观点碰撞中充满火花,而对于文化水平不够高的嘉宾则较为傲慢。先入为主的预设性使其难以在陌生领域“打破偏见”,阻碍其以平等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嘉宾的观点。
距离感与在场感: 多场景转换和全程化呈现。 不同于常规访谈节目,《十三邀》没有选择演播室,也没有固定场景,而是通过多场景变换使节目呈现出纪录片的质感。该节目的拍摄场景通常会选择嘉宾常去的地方,如烧烤店、书店、天台等,使嘉宾尽可能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许知远或等待嘉宾工作结束一同休憩,或与嘉宾在吞云吐雾中畅聊人生。在对话李诞的那期节目,拍摄场景选择在烧烤店中,两人一同把酒言欢,使对话脱离了严肃感,而更富生活气。相比嘉宾在演播室或舞台上展示的出精致的“前台”形象,这种远离聚光灯的“后台”形象展示,更像是带受众窥见嘉宾的私下生活,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除弱化距离感外,《十三邀》还注重营造在场感。节目通过记录访谈的完整过程,如主持人与嘉宾的寒暄、告别等镜头以及嘈杂的背景音等,有效提升了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受众仿佛全程参与到访谈过程中,增强了参与感和交流感。
连续性与完整性: 连续式故事化记录。 与常规访谈节目在演播室单次记录的方式不同,《十三邀》采用连续式故事化方式来记录主持人与嘉宾的访谈过程。该节目的拍摄时间跨度较长,有时会长达数月之久。节目组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去记录同一位嘉宾的访谈过程,然后将多次访谈内容进行拼贴组合,选取其中精华部分展示给受众。如许知远与俞飞鸿初次见面时曾谈及她出演的首部电视剧《喜福会》,时隔数月二人再次聚集到书店,一同观看该作品并进行探讨。这种连续式故事化记录方式对于受众来说更像是一个“完整的交代”,使情节更具连续性与完整性,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此外。这种连续式故事化记录方式还能够充分展现嘉宾的立体形象,让受众感受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如许知远在第一次对话张艺谋后专程前往甘肃,到达电影片场记录张艺谋的工作场景。
《十三邀》较为注重视听语言的创新,通过手持摄影增强真实感和在场感,采用碎片化剪辑和空镜头合理调节叙事节奏。
手持摄影增强了真实感和在场感。《十三邀》大量采用手持摄影的拍摄方式,其中不乏轻微晃动或虚焦的镜头画面,这种不同于传统四平八稳的拍摄手法和拍摄风格,具有强大的情感张力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手持摄影这种“非主流”的拍摄方式因二战中新闻纪录片的需要而活跃起来,因为战争环境的特殊性,影像资料极其珍贵而又转瞬易逝,因此画面的稳定性、清晰的画质和完美的构图让步于“记录优先”的原则,摄像机记录下的信息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节目通过对时空进行重新架构,让镜头在晃动的同时积蓄着一种即将爆发的力量。强调主观化的运动镜头仿佛有了生命,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直接感和在场感,使其能够产生更强的共情。手持摄影拉近了受众与嘉宾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受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成为访谈现场的一个“在场者”,因而能更主动地去感知嘉宾当时的情绪状态。许知远与李诞告别时晃动镜头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画面的晃动带动了受众内心的起伏,使其更能共情李诞的无奈和孤独,由此深化了当期节目的主题。
碎片化剪辑和空镜头合理调节叙事节奏。视听节目创作讲究编导意识和剪辑方式,讲究叙事的流畅性,通过镜头、场面等调度来集中表达核心主题。镜头时长的不断缩短和影像画面的不断切换加速了节目的节奏,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效果。《十三邀》每季的片头都是由一段段快速拼接的视频碎片组成,包含不同时空中的人物和场景,有助于带领观众去探索历史的碎片,帮助受众理解碎片化的社会。《十三邀》在叙事过程中还插入了大量的空镜头,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节目拍摄场景的整体景象,更容易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味悠长的空镜头奠定了《十三邀》沉着冷静的节目基调,也有效引导受众进入思考。在这种信息密度较高的文化类网络访谈节目中,空镜头的使用可以舒缓节目的内部节奏,缓解受众的视觉疲劳,使其能在更为轻松的环境中观看节目。
为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观看需求,《十三邀》采用多版本、多平台、矩阵式分发的传播策略,收获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和较高的社会话题度。
腾讯视频:“纪录片+真人秀”的精品制作。 进入下半场的长视频平台发展面临着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不足、用户增量触及天花板等内忧,以及短视频平台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等外患。对于身处困境中的长视频平台来说,回归“内容为王”是其破局的必然之举,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精耕细作,着力提质增效,坚持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十三邀》是腾讯视频重点打造的文化类网络访谈节目,是其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历经六季,《十三邀》已成为腾讯视频的一张重要王牌,二者彼此互相成就。《十三邀》在腾讯视频平台播出的节目正片时长一般为五十分钟左右,内容制作较为精良,层次较为分明,镜头精雕细琢,强调故事化表达,整体上呈现出“纪录片+真人秀”的质感。
微信公众号:反蒙太奇的“无剪良品”。 微信公众号推文对内容时效性的要求相对较弱,对于《十三邀》而言,在公众号平台上可充分发挥自身内容深、文本长、话题广等特征和优势。传播范围的相对封闭性,决定了微信公众号推文更多用于维系节目的深度用户,而非引流。推文里包含节目的无剪辑版本,时长通常为3-4 个小时,并附以文字的形式概括嘉宾的对话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反蒙太奇的逻辑。这种看似粗糙、去中心化的“滞后直播”形态,反而体现出节目对受众的诚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无剪良品”的形式到第三季后就不再推出。第四季后,许知远以“深度访谈录”的形式结集出版了《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和心灵》。通过许知远的个人观察,为每位嘉宾撰写点睛式侧写,更为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
微博: 引发话题的碎片化传播。微博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的便捷性、发布的及时性、强大的交互性使其成为重要的网络舆论场。在微博平台,《十三邀》的官方账号通常发布看点式的访谈节选,视频时长通常为五分钟左右,文案部分通常以内容梗概和具有话题性的问句形式来达到引流的效果。这种视频片段最符合短平快的互联网传播逻辑,节选正片中最具有话题性和戏剧冲突性的部分,来达到扩大传播范围、吸引受众的目的。这种传播方式具有构建话题、引发讨论的效果,如犬儒主义、女性主义等话题引起了更大范围的社会讨论,产生了更加广泛的社会价值。但是,也会存在因观点的分歧和冲突频出而被当成标题进行传播,导致大众的讨论与节目初心背道而驰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落入了“博眼球”的不利局面。
网络访谈节目如何保持商业逻辑与艺术价值之间的平衡,《十三邀》则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示范。
泛娱乐化时代的真诚与坚守。 在商业化浪潮的裹挟下,“伪沟通”广泛存在于各类网络访谈节目中,成为引发社会话题的噱头,这与此类节目追求真诚沟通的初心背道而驰。网络访谈节目要想摆脱“伪沟通”,就需要主持人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抛却浮躁,与嘉宾进行精神层面的真诚沟通。《十三邀》试图打破受众对访谈节目的常规认知和惯性思维,形成一种独特、真实的对话风格。节目中保留了不少许知远与嘉宾访谈时沉默不语的片段,包括一些尴尬或停顿的画面。许知远从不掩饰自己的傲慢,也不讳言对嘉宾或其职业的偏见,更多时候像是一位旁观者,带着审视的目光在一旁冷静地倾听嘉宾诉说,有时候甚至会提出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如访谈姚晨那期,许知远出于自认为智力上的优越感,开头场面一度很尴尬,姚晨只能风趣地为其找个台阶下:“和女人聊天是不是很无聊啊?”这些场景都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沉默本身也是一种交流状态,有时反而更能凸显出节目的真实。经历兵荒马乱的特殊年代和遭遇先天缺陷的各种毒打的许倬云在节目中说,“往里走,安顿自己”,在内心描绘历史中的苦难,构想期许一个更美好的和平社会。置身泛娱乐化的时代,《十三邀》坚守自身的人文关怀,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借助嘉宾的社会影响力,引导观众做出更多回馈社会的行为。
通过精英切片化观察社会。《十三邀》每季通过访谈十三位嘉宾来切片观察世间百态和社会万象,带领受众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节目访谈嘉宾都是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成为观众观察世界的重要窗口。主持人与访谈嘉宾通过思想碰撞建立起文化冲突,而这种“和而不同”的精英感更加深了与大众话语权的空间距离,进一步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矛盾。[5]《十三邀》没有选择迎合受众,没有刻意制造冲突,将谈话双方的观点较为完整地展示到受众面前。许知远在评价与罗振宇的对话时谈到:“这是一场漫长、兴奋又令人疲倦的谈话,我被罗振宇的坦诚打动,他是一个值得交谈的朋友,一个我们彼此间对对方都充满保留,但仍然可以彼此欣赏的朋友。”主持人与访谈嘉宾都带着自己对这世界的认知和成见进行深入交流,他们之间的这种思想碰撞并不是为了给出关于某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只是试图去引导受众静下心来深度思考。在当下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十三邀》注重引导受众去提炼和思考谈话中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节目重建对话的精神,这不仅是受众思考的主动权的回归,也是访谈节目追求真诚沟通这一初心的回归。
文化类网络访谈节目的转型创新,需要充分契合时代特点,积极回应热会热点,精准触及受众痛点。《十三邀》已经播出到第六季,与最初强调冲突性和对抗性不同,当前更加注重真实感和参与感,更加关注主流媒体视野之外的普通人,更加强调对社会议题的深度解读。在当下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十三邀》为文化类网络访谈节目如何实现转型创新,如何充注人文关怀,如何增强现实观照,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典型范例。但与此同时,此类小众节目如何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取得平衡,运用自身影响力提高社会话题关注度,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还需要继续思考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