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研究
——以川、滇、黔为例

2023-08-04 03:25威,刘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南民歌长征

蔡 威,刘 波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红军长征是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上的重要转折点。从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 年10 月长征结束,红军三大主力转战湘、黔、滇、川、康、陇、陕等地区。其中,位于西南地区的川、康、滇、黔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省份。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将党初期的民族政策付诸实践,开展民族工作,在实际情况中检验和完善政策,党和红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涌现出众多民族杰出人物,留下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歌谣。

少数民族红色民歌是长征历史的活态呈现,是人民文艺的表达,同时也是党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长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民歌价值“一是文艺的,一是历史的。”[1](P32)因红军的工农背景,部队文艺自诞生起就与民谣有密切关系。[2](P226)“红军长征时期的少数民族革命歌曲,通过红军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口口相传,把党的民族政策和主张传播开来,赢得了民心。”[3]革命民歌成为一种宣传、交流的方式。以往的革命文学研究,相对轻视民间文艺,[4]但民间文艺的人民性更为突出。红色民歌是革命音乐之一,革命音乐具有革命排他性、大众参与性、精神凝聚性和思想教育性,因此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5]长征途中的红军歌曲,对激励部队斗志,宣传鼓动群众以及扩大红军队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6]红军长征一路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纪律严明,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与人民群众共同创作了许多赞美军民鱼水深情的诗词歌曲,[7]其意义不容忽视。

学界对于红军长征民歌研究较少,将川滇黔地区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结合起来的论述则更少。本文以长征时期川、滇、黔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民歌”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并归纳其特点、价值。川滇黔三省少数民族多,各族的红色民歌除了丰富的山歌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情之外,更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反映了汉族及少数民族对红军的态度和认识过程。这些民歌不仅是口承文艺的精品,还具有观风存史的意义和宣传教育价值。

一、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的内容及特点

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众多,民歌极具特色,形式多种多样,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在川、滇、黔、康等省不同民族中有相似或不同的表达,唱述自己的故事,表达对党和红军的感情。

(一)内容丰富的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

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包括红军依据当地歌调创作出来用于宣传的民歌、少数民族民众自己编唱的民歌两种类型。

1、红军的宣传民歌

红军开展宣传工作,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更好更快地了解党和红军及其政策。红军长征途中除总政治部统一的宣传标语外,很多都是部队宣传工作者就地取材,结合地方文化进行编写。“有简洁有力的口号式标语,也有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式标语,还有许多富有浪漫情趣的民谣式、童谣式、说唱式标语。”[2](P75)宣传内容则丰富多彩,大多是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和适应战争流动状态即兴创作的。[2](P221)宣传民歌采用简单的字词,简短的语句,成节奏的段落,便于人民群众记忆和传唱。

部队文艺工作者除了传唱红军的布告外,还吸收当地民歌格式曲调,将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编唱,以当地民众最喜欢的民歌形式进行宣传。当下流传在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红色民歌,有一些就是当时部队文艺工作者编唱的歌曲,最终为当地民众接受流传下来。长征路上红军不断转移和战斗,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如红军编唱的歌曲《笛子吹起来》:

笛子吹起来呀!唱给藏胞听:我们红军艰苦奋斗……我们红色的潮流……坚决执行党中央命令,民族团结像一个家庭……[8](P165-166)

该歌曲系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川西北理县、松潘县等藏族、羌族聚居地时,红军将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融入到当地藏族喜爱的笛子曲调中,向当地民众作宣传,民歌曲调让政策主张显得通俗易懂,易为当地民众所接受。

2、西南少数民族民众自编红色民歌

西南少数民族民众自己编唱的红色民歌,不少在历史的嬗变中已经失传。当下流传的红色民歌是不同历史时期传承下来的,包括20 世纪30 年代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回顾历史才创作并在民间流行着的,及80年代后加工的作品。

根据“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所收录的红色民歌,可见“有许多歌谣是大同小异的,大同的地方是他们的本旨,在文学的术语上叫做‘母题(mo⁃tif)’。小异的地方是随时随地添上的枝叶细节。”[9](P131)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民众自编的红色民歌,在主题方面表现出较多的相似性。

西南少数民族民众自编红色民歌的主题中,分为三种类型:盼红军、怀念与赞颂红军、感恩红军。

盼红军歌,主要通过民歌回想红军尊重民族习俗,让人民当家作主,与人民平等相处的场景。红军走后,人民群众在煎熬中盼望红军归来;或红军未到过当地,民众知道红军是人民军队,盼望红军到来解救。代表性的红色民歌,如:四川藏族民歌《快煮青稞酒》《红军来了就回家》《大鹰飞回来了》,羌族民歌《四季盼红军》《手摘苹果念红军》《总有一日要晴天》,彝族民歌《只望红军回寨里》;云南白族民歌《红军长征过滇东》;贵州苗族民歌《红军在苗家心里生了根》《盼望红军快回来》《清江回来老红军》《盼红军》,仡佬族民歌《红军阿仡鱼水情》等。

怀念与赞颂红军歌,主要是通过一些人或事或物表达对红军的怀念。红军到来解救当地群众于苦难之中,让人们能够有衣穿有饭吃,赶走地主恶霸让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以民歌形式怀念这段经历。也有专门赞颂红军的民歌,以另一种角度展现当时的战斗场景和红军纪律作风。亦有红军走后,民众对比之后,以歌曲表达对红军的怀念和赞颂之情。代表性红色民歌,如:四川彝族民歌《清清海水流不尽啊》《睡觉做梦想红军》《红军草》《红军都是英雄汉》,藏族民歌《我心焦红军走了》《红军经过我的帐幕》《唱给红军的歌》;云南彝族民歌《红军长征上北方》《红军草》,纳西族民歌《红旗满天舞》;贵州苗族民歌《共产党来到我们家乡》等。

感恩红军歌,则主要通过一些事例或各种修辞手法,表达人民对红军的感恩之情。唱述红军为人民群众所做的事,例如:为他们当家作主,打压地主恶霸,或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让他们感恩于心,通过民歌表达出来。代表性红色民歌,如:四川彝族民歌《沽基支队的队旗像一团火》《红军枪,亮堂堂》;云南水族民歌《怀念红军的歌》,白族民歌《路过我红军》;贵州布依族民歌《布依夜夜想红军》,仡佬族民歌《红军送我一支枪》,彝族民歌《红军暖我彝家心》等。

此外,还有参军或送哥(儿)参军,用不同月份、季节、动植物特征等元素结合红军长征编唱的民歌。上述各类型的红色民歌,对于长征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的形式特点

在少数民族地区,同一主题的民歌常显示出不同民族的特色,如藏、羌、彝、苗、纳西等民歌,常结合地域文化或者地方戏剧、曲调等编唱民歌。歌词通俗易懂,民间语言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句式重叠,篇幅简短,易于记忆,表现手法简洁朴素,形象生动真切,过耳难忘,利于传播。

首先,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的歌词通俗易懂,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如四川康定流传的藏族民歌《快煮青稞酒》:

布谷鸟回来了,格桑花开放了,快采朵格桑花,去迎接布谷鸟吧!孔雀回来了,檀香树喷吐芬芳,快点燃檀香,去迎接孔雀吧!红军回来了,青稞穗又大又黄,快煮青稞酒,去迎接红军吧![10](P773)

将布谷鸟、格桑花、孔雀、檀香、青稞酒等,这些当地藏族的文化信仰和地域记忆的物象与文化意象结合起来。以格桑花开迎接布谷鸟,点燃檀香迎接孔雀作比,煮好青稞酒迎接红军的到来,表达对红军的欢迎与期盼。

总体而言,民歌的词语和感情表达受到当地语言文化的影响。同时,民间方言或民族语言的不同,使得相同或相似母题的民歌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用词用句也不一样,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

其次,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的句式重叠,具有程式化特点。

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往往采用回环往复的传统民歌体系,在悠扬婉转的歌声中,唱出对红军的感情。在传统民歌程式基础上,受到红军宣传标语、口号、歌曲等的影响,形成了红色民歌的程式。

四川羌族民歌《四季盼红军》,按照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表达出羌族人民对红军归来的期盼。

春季里是新年,红军北上好几年,阿哥前方打日本,阿妹心头甜又甜。

夏季里天气热,妹在地头薅玉麦,哥在北方打日本,唱首山歌飘到北。

秋季里秋收忙,一滴汗水一颗粮,粮食装进财主仓,盼哥回来打豺狼。

冬季里雪花飘,苦难日子难得熬,盼望红军快回来,共同来把恶气消。[10](P930)

红军走后时间飞逝,人民群众对红军倍感思念,将感情融于民歌中传唱。少数民族群众对于红军的民歌编唱中,沿用传统民歌腔调和句式等,更换内容进行填词,多为重叠的格式。“无意义的重叠,最早的及最简单的歌谣,如舞曲及儿童游戏歌,多系此种重叠,全以声为用,大约只用极少几个字,反复成篇。”[9](P166)这是传统民歌为方便记忆和“填词”所致,很多关于长征时期的民歌都保持着这一句式。“歌手惯于操作其叙事传统中的陈词套语,从而完成其表演”。[11](P23-24)利用传统民歌程式,民众从熟知环境中提取信息、结构、词语等进行创作。民歌重叠的格式便于唱诵和记忆的特点,让人们的感情更加直接地表达出来。

再次,上述红色民歌,句子简短精练,直抒胸臆,“赋”的特点明显。

这些红色民歌基本都是简短对称的句式,以二句体、四句体及其变化形态结构最为常见。这样的基本形式便于填词,也利于感情的抒发。诗歌常使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如此。其中,“赋”是直抒胸臆,“比”则是比喻,“兴”即起兴。在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中,“赋、比、兴”的手法都有运用,但相对而言“赋”的特点更加突出,很多民歌都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红军的热烈感情。

如贵州苗族民歌《盼望红军快回来》:

一等等不来!二等等不来!好像天干望落雨,盼望红军快回来……我们想红军,盼望红军快回转。红军!红军!苗家救星!红军快来呵,我们好翻身。[8](P242-243)

这首民歌直白地抒发了苗家人对红军的盼望之情。

当然,红色民歌也有“比”与“兴”的手法,一些红色民歌结合节气时令进行叙述,通过季节变化,将时间具象化,将人民群众对于红军到来的欢迎和敬爱之情表达出来。红色民歌通过生活化的俗语与简单比喻,将对红军的思念和期盼之情寄于唱词之中。

二、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红军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不仅是活态流传的历史,是长征精神的载体,也是人民感情表达的窗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艺价值。这些红色民歌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再现,对人民生活苦难的描写,对地主恶霸的真实控诉,对人民军队的欢迎和离开后的盼归,均是少数民族群众感情的直接表达。

(一)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的历史价值

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将红军长征以人民文艺的视角展现给世人。红色民歌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最终的胜利,也再现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共克时艰的场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红色民歌表现了艰辛的长征岁月,保留了人民的长征记忆。

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留在人民的记忆里,同时也传唱在民歌中。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不仅是人民的长征记忆,也是人民对党和红军感情表达的真实“写照”。通过对红色民歌的研究,得以窥见那段历史,探析人民群众的态度和选择。

通过民歌将民众的红军记忆传唱下去,艰苦的长征岁月在当地民众心中有不一样的表达,如四川毛尔盖藏族的《红军经过我的帐幕》:

老鹰急急地飞翔……红军队伍长征北上,经过我的帐幕,他们亲热地对藏胞说:“兄弟们,回来时给你们带来幸福。”[12](P187)

将红军队伍北上时的场景和老鹰与红岩的对话,骏马与草滩的约定作比,整首歌句式对仗工整,意境宏大,很好地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表达了民众对于红军北上的惜别之情。

亦有将地方文化与红军长征记忆结合起来编唱的红色民歌,如云南纳西族民歌《红旗满天舞》:

贺龙敲石鼓,红旗满天舞,天兵飞渡金沙江,嘲笑当年元世祖。纳西穷人见太阳,不管那木天王府。龙云队伍像豆渣,夹尾逃窜像灰鼠。纳西人跟着闹革命,管理江山来做主。[13](P390-391)

《红旗满天舞》的编唱来源于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进行长征,横渡金沙江时的一个故事,据说贺龙与关向应在对渡口视察的时候,手敲石鼓嘲笑当年元世祖。因为这里原来是纳西族木天王统治的地方,而石鼓则是木天王镇压傈僳族得胜,为纪功、自夸的刻文之物,忽必烈也是在此对南宋完成包围歼灭战。似乎重现当年之景,然而时下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不仅表达了对红军革命的颂扬,也有对当地军阀的控诉和厌恶之情。这一歌曲承载了当地纳西族民众的长征历史记忆。

其次,红色民歌在传唱的过程中,起着对党和红军的宣传作用,也是党和红军赢得民心的见证。

长征初期,人民群众对红军不了解,兼之,反动势力的负面宣传,因此红军在初期也受到一些阻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长征途中红军充分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语言文字等,以优良的作风和正确的民族政策赢得了民心。红色民歌也是长征时期民族政策宣传的有效途径,红色民歌的传唱见证了那一段历史。人民群众对民歌有天生的认同感和接受力,编唱民歌并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当地的语言加上特定的素材就能形成口耳相传的民歌,并能为多数人理解、记忆与传唱。长征时期的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与党和红军经过了接触、接受、敬爱与情感表达的一个过程。

长征路上,党领导红军以事实击溃流言,党的革命事业也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多再现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的优良作风,描绘军民欢歌共处的场景。如四川羌族红色民歌《各寨成立苏维埃》:

羊角花①儿四季开,红军大队来羌寨。打倒土豪分田地,各寨成立苏维埃。羌民当家又做主,筹粮参军把会开,个个扬眉又吐气,寨寨欢歌动地来。[10](P930)

从歌词所述来看,红军来到羌寨,打土豪分田地,让羌族群众当家作主,羌族儿女筹粮参军,羌寨人人扬眉吐气,一片热闹的场景。红色民歌见证了党的政策方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这类红色民歌的编唱也是党的政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生根发芽的体现。

又如云南白族《路过我红军》:

红军三万三,路过波罗庄,吃富不吃贫,穷人家莫搬。路过我红军,化子②翻翻身,没有我红军,化子还是要饭人。[12](P182)

上述类别的红色民歌,多表达各族人民群众对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人民当家作主,让穷苦大众得以翻身,改变底层人民群众生活处境的感恩之情。

红军在长征路上实践着党的路线方针,红军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对党和人民军队最好的宣传,一路前行不断取得各族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如贵州苗族红色民歌《我要飞随红军去》:

太阳爬上了坡坡,冰霜融到深山谷;我的心哟交把你,我的心哟永远活。哪天红军回来哟,我要飞向红军去,杀光妖精蒋魔王,大小鬼怪齐扫光,跟着红军回家乡,搞太平地方,阿妹哟,你要有心多等点,等到那天好团圆。[14](P147)

红军长征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倡导各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团结少数民族群众,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如1934 年红军进入贵州黎平县时,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在红军经过的广大苗族地区,苗族人民群众纷纷起来,支援红军,参加红军”[15](P54),红军长征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各民族儿女纷纷参加红军队伍投身革命事业,这便是对党和红军赢得民心最好的见证。

(二)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的文化价值

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在观风存俗、了解民族政策的践行、人民文艺的彰显等方面具有多维价值。

首先,西南少数民族的红色民歌具有观风存俗的价值。民歌往往采用简单的词语,多种修辞手法,将人民群众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红色民歌虽受红军的宣传口号、歌曲、戏剧等的影响,但仍沿袭传统民歌简单的句式结构,通俗易懂的用词用语,以及夸张、排比、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叙事,表达感情。尤其在西南少数民族民众的自编红色民歌中,不仅沿袭当地民族的民歌传统句式和歌调结构,而且多运用当地民族自己的方言土语来歌唱,所使用的意象常是本民族的特色之物,如藏族的“格桑花”“青稞”,羌族的“羊角花”等颇具民族特色的风物进行起兴、比喻,表现了不同民族的风土习俗。这些方言俗语通俗易懂,情感表达质朴而直接、热烈,展现了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各具特点的形象和相似的艰苦处境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也是研究党民族政策的重要素材,具有民族政策的研究价值。

长征时期的少数民族红色民歌见证了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民族政策的摸索、践行与完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历史实践和经验参考。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再现了各族人民群众对长征时期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与认识,有的民歌中还传唱着长征时期党的政策方针或宣传口号,这些都是对党民族政策研究的重要素材。

红军长征的宣传对少数民族红色民歌产生重要影响,红军的宣传形式多元,红军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直接影响了当地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的编唱。此外,党在长征途中发布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工作文件,且针对不同民族提出相应的民族政策方针,得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认可。如1935 年在四川发布的《总政治部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要求,“必须进行深入的关于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并依据这个发布切合于某个少数民族的具体的宣传品、布告、传单、图画、标语等等。”[16](P344)党的民族政策方针在红军的宣传口号、布告、快板、歌舞等宣传形式中得以体现,党和红军也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所了解。加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红军优良的政治纪律作风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可,而这一切皆在少数民族红色民歌中有所呈现。

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红色民歌中的体现,并非直接采用党的民族政策编唱,大部分是对红军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处场景的描述,以及在军民之间的感情表达中体现。如云南白族红色民歌《红军长征过滇东》:

十月山茶满山红,红军长征过滇东,千军万马兵力强,吓得土豪叫爹娘。军民团结心连心,红军事迹记得深,天旱盼望降甘霖,穷人盼望来红军。[8](P183)

又如贵州仡佬族红色民歌《红军阿仡鱼水情》:

红军来到阿仡寨,家家户户忙起来,女为红军舂大米,男为红军打草鞋,有的争着把路带,有的来把担架抬。红军纪律真严明,买卖东西很公平,开口“老乡”多和气,对我阿仡更关心。阿仡红军亲又亲,红军阿仡鱼水情。阿仡心心向红军,共产党的军队为干人③。红军北上打日本,阿仡盼望早回程,解救各族受苦人。[12](P181-182)

通俗易懂的话语再现了红军纪律严明,对待少数民族群众亲和平等,红军来到少数民族村寨时的热闹场景,全体民众的欢迎景象;以及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盼望着红军早日归来的心情。这些情感,体现出了人民心向党,心向红军,红色民歌则是人民情感的真挚表达,也体现了党民族政策在当时的践行和成效。

有的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直接编唱红军的宣传标语,如贵州苗族红色民歌《共产党来到我们家乡》:

从前哟,共产党来到我们的家乡,碗大的字写在墙上,“富人不要发狂,穷人不要悲伤,有朝一日天晴朗,我们还要回到你们的地方!让大家一律平等,让大家没有忧伤。”[12](P162-163)

《共产党来到我们家乡》就其内容来说,应是红军离开当地留下的宣传标语。这类红色民歌再现红军宣传标语,表达了党的主张和民族政策。很多宣传标语在红军走后遭到破坏,没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却在各民族红色民歌中得以传唱。

长征途中党根据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结合自身政治方针和已有政策,明确提出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绝不能干涉、污蔑、损害、诋毁民族风俗习惯,绝不能用强权压制民族风俗习惯等[17]。这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能够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支持的重要原因。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军民鱼水情深,都在红色民歌中表达出来。

再次,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多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各族人民以红军长征的记忆编唱红色民歌,表达民众情感,具有重要的文艺价值。

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多用自然物之间的关系、情感,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红军的情感作比,红色民歌叙事自然、贴切,情感表达真挚、质朴。如四川藏族惜别红军的红色民歌《布谷鸟走后》:

布谷鸟走后,柳树空了一半,柳树空了一半我不心焦,我心焦布谷鸟走了……红军走后,寨子空了一半,寨子空了一半我不心焦,我心焦红军走了。[8](P118)

在红色民歌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直白而富有感情地表达着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红军的情感。如云南水族红色民歌《怀念红军的歌》:

一、【红军来】那年四月花正红,红军来到黄泥河。花红叶绿水户④笑,红军爱的老干人。二、【好消息】贵州打雷云南雨,边界传来好消息。一夜神兵从天降,红军赶走老豺狼。三、【相思泪】来来回回风筛雨,红军走了又一春。相思泪水湿透枕,泪枕发芽三寸一。[18](P1353)

《怀念红军的歌》由“红军来”“好消息”“相思泪”三个小部分组成,从其叙事结构来看,表现了红军与当地水族群众接触的时间顺序及群众的感情变化。红军到来,水族群众喜笑颜开,以花红叶绿的季节为背景衬托,表达了水族群众对红军的敬爱之情。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替当地群众赶走“老豺狼”,民众对红军的形象描述以天降神兵喻之,表达了对红军的感激之情。红军离开后,当地水族群众泛起“相思泪”,以“来来回回风筛雨,红军走了又一春”表明红军已经离开许久,又以“相思泪水湿透枕,泪枕发芽三寸一”表达对红军的怀念与盼归之情。

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总能以简短且独具地方特色的话语,呈现丰富的内容,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如贵州苗族红色民歌《清江回来老红军》:

河水嗬嗬翻滚滚,清江回来老红军。太阳出来草木青,苗家翻身享太平。[14](P147)

上述红色民歌句式简短,感情表达直接,用词用语通俗化。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很多只有几句话,但民歌的场景描绘和感情表达却是完满的。与军旅革命歌曲和作家创作相比,少数民族红色民歌的感情表达更加直接和朴实。部队革命歌曲创作有一定的政治性和目的性,民歌往往产生于田间地头的劳作之中,或人民的闲谈、饭桌之上,民间民众创作更多是随心随性的表达。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是不同民族的民间方言、风俗习惯、历史记忆等元素的融汇,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还是人民文艺的体现。

结 语

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表达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感情。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不仅包含红军根据当地歌调编唱用于宣传的民歌还包括少数民族关于长征自编的民歌。红色民歌有多种主题类型,用词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在简短精练的语句中直抒胸臆。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民歌,不仅属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红色民歌不仅是长征历史记忆、军民文艺的体现,也是对党长征时期民族政策研究的重要窗口,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不断深入研究。

[注 释]

①“羊角花”,即杜鹃花。

②“化子”,指讨饭的穷人。

③“干人”,指受苦受压迫的穷人,被榨干了油水,所以称之为“干人”。

④“水户”是水族的俗称。

猜你喜欢
西南民歌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潮”就这么说
Country Driving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