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王静,笃梦雪,吴楠,陈燕,姚应水,2*
(1. 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慢性病防制研究所,安徽 芜湖 241002;2.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强度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产生的各种冲突已成为当代人不得不面临和亟待克服的问题,其中睡眠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同其他心理问题一样,睡眠质量也是评价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质量的睡眠对于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极其重要,并且可以显著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1-3]。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在8.3%~42%[4-6]。我国有研究报告15~69岁居民平均睡眠时间不断减少,提示睡眠问题正不断危害我国居民身心健康[7]。睡眠问题不仅是影响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且也会促发抑郁、焦虑等问题[8]。本研究选取安徽省3072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睡眠状况和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21年1月至4月在安徽地区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式选取大学生1000人,再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居民2072人(首批研究对象在安徽省内的家人、朋友等),共获得样本3072例。本研究经皖南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1)一般情况调查,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自评性格及习惯等基本信息。关于职业的分类标准:根据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所收集的职业划分为4个板块,包括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所构成的“农民工”板块,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所构成的“机关单位”板块,商业、服务业人员构成的“个体户”板块,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所构成的“其他”板块;抽烟习惯采用截至调查时,累计吸烟≥100支,且目前仍在吸烟者定义为吸烟,回答“从不抽烟”和“已戒烟”视为不吸烟[9];饮酒习惯采用平均每周饮用1次及以上定义为饮酒,回答“从不饮酒”和“已戒酒”视为不饮酒[10];饮茶习惯采用每月饮茶1~3次及以上定义为饮茶,回答“从不饮茶”视为不饮茶[11]。(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该量表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PSQI总分0~21分,PSQI得分>7分表示睡眠障碍,≤7分表示睡眠正常;(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12~22 分为低水平,23~44 分为中等水平,45~66 分为高水平[1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使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SQI各因子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居民睡眠质量现状 本研究共调查安徽居民3072人,其中男1371人(44.6%),女1701人(55.4),平均年龄(31.3±14.2)岁。PSQI总分均值为(3.19±2.69)分,其中PSQI得分>7分的有221人(7.19%)。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性格和体育锻炼频率居民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居民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1
2.2 影响居民睡眠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将睡眠质量作为因变量(睡眠正常=0,睡眠障碍=1),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离异可能会增加睡眠障碍的发生,性格内向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体育锻炼是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并随着每周锻炼频率的不断增加,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也在逐渐减少(χ2趋势=24.553,P<0.01)。见表2。
表2 居民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PSQI各因子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干扰因素、服用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均与社会支持的一个或多个维度呈负相关,睡眠效率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睡潜伏时间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均无相关性。见表3。
表3 PSQI各因子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r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居民睡眠障碍检出率为7.19%,略低于苏娟等[7]报告的11.38%和董宗美等[13]报告的8.96%,可能与地理环境、当地经济条件及抽样误差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性格和每周锻炼频率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居民随着每周锻炼频率的增加,睡眠障碍的发生逐渐减少,锻炼有助于睡眠[14-15]。体育锻炼可以消耗人的精力,增加疲劳感,有助于加速入睡、进入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16]。另外,体育锻炼还能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更好的精神面貌,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17]。性格内向的居民比性格外向的居民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这与其他研究结果[18-19]一致,可能由于性格外向居民更易与人交流,交际更广,在遇到一些影响睡眠质量的事情或麻烦上,可以通过与人沟通获得更多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较好的睡眠质量;而性格内向的居民,由于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可能导致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烦恼或不适,从而导致睡眠障碍。在婚姻情况上,离异居民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性高,可能是由于与正常家庭相比,缺少配偶的关注和理解,并且离异居民曾经也拥有过这种心理慰藉,因此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更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虽然本研究并未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和睡眠之间存在关联,可能与本研究的抽样方法、研究对象、分类标准等因素有关,但已有其他研究证实,年龄和文化程度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20-22]。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下降,亦或者由于工作学习上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导致睡眠质量受到生理心理上的影响而下降。文化程度越高,睡眠障碍发生风险越低,当遇到心理或生理上负性事件时,受教育程度高者更容易以客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也更擅于通过多种渠道找到解决办法,以改善睡眠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睡眠质量越高。在居民处于情绪低谷或其他负性事件中时,可能会因此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造成焦虑、抑郁等病态情绪。此时,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家庭、朋友等可以让居民放松心态,感到被理解和被支持,从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从而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23-25]。
提示决策者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促进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促进居民睡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