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庭宇
摘要: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建构了话语目标、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渠道等要素组成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发挥着价值引领、社会凝聚和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经验启示我们,要持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目标的政治引领力、话语主体的能动创造力、话语内容的逻辑说服力、话语平台的媒介传播力,持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主导权,不断增进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政治认同;执政规律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3)02-0024-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红军长征史”(21@ZH048)。
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话语权威,要求对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人民关切的焦点问题作出准确阐释与有效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意识形态工作时,反复用“极端重要”一词强调做好意識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或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16这是基于历史和实践总结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43建党一百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发挥着价值引领、社会凝聚、形象塑造等重要作用。但从实践来看,当前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在话语目标、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平台等方面仍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因此,探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着力点,阐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向何处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不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逻辑阐释仍有提升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3]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所在。回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每个重大转折中力挽狂澜的创举,我们会发现这些伟大成就无不跟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国情,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精准把握时代坐标,针对每个重大时代课题而科学设置话语目标密切相关。若不遵循客观实际和把握现实问题,就可能会削弱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独立性,削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代以来面对国力衰微我国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中,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才使国家的前途命运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即“获得政权或者巩固自己的统治,仅靠强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同”[4],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都确立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目标,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重大课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实,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诉求,围绕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等课题,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逐渐由革命主题转向建设主题,回答了“中国建设何以推进”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时代主题转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回答社会主义改革的意识形态话语理论,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从自觉转向自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意识形态话语目标围绕复兴主题而设置,通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等意识形态话语引领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目标而砥砺奋进,从而回答“如何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但是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复杂严峻,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旗帜鲜明地回击错误社会思潮,牢牢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忘记毛泽东同志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5]。这是确保意识形态话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思路与方法。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显著特性,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身上得到验证。正是因为马克思先后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平等的社会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交锋与斗争,才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如何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投降主义、本本主义、利己主义、冒险主义等错误思想,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法宝,引导全党认识和解决问题、增进团结、提高战斗力,使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了统一。譬如,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属性,为抗日战争胜利乃至全国革命胜利凝聚了社会共识和社会力量,奠定了革命胜利的思想理论基础。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进一步认同和拥护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使全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逐渐成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思潮逐步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历史虚无主义也给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带来挑战。尤其是网络空间逐步成为意识形态领域较量的前沿阵地,考验党在意识形态话语斗争中能否有效占领网络阵地、掌握主导权。要在话语斗争中保持红色基因的血脉相承,掌握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主动权,就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的有效策略,即“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6]。由此可见,要坚持问题导向,密切关注现实问题,深入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目标引领力的内在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的地位和关系,从哲学关系上讲是相对的,话语主体相较于话语客体应当具有更强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宣讲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的互动才得以实现,所要解决的是“有人说,有人听或有人问”的问题,这是建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要素。从话语主体的角色类别来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者既包括话语生产者和传播者,又包括其他以话语客体身份存在的受众,意味着话语主体是能动的、积极的参与者。换句话说,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既有政治家、理论家、介于二者之间的智囊团、其他实际工作者等多个方面,又有领袖个人、领导集体、广大干部甚至普通群众等多个层次”[7]。消除话语主体的沟通障碍是解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环节,意味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生产传播需要话语生产者、话语传播者、话语受众等多个主体间的有效互动,才能有效推动党的意识形态話语权的建构。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百年建构史来看,高度重视话语主体的政治素养、队伍建设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是进一步建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办法。
一是要提升话语主体的政治素养。话语主体的政治素养提升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定海神针”,需要通过加强话语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力回击各种诋毁和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言论。这是话语主体真正在政治上过得硬、理论上靠得住、能力上顶得住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要求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弘扬党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在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民代言、真情为民的实践过程中,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形势万变的社会环境中永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话语主体必备的政治素质。话语主体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忠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政治立场鲜明,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话语自觉与理论自信,增进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情感认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信念认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世界的行动自觉,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代言人。
二是要增强话语主体的综合能力。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这意味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既要依靠科研工作队伍提供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彻底的理论”,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说服力,又要依靠理论宣讲队伍做好群众话语转换工作,用“彻底的说服”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感召力。对于提升科研工作队伍的理论创新能力而言,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通过科研项目申报、学术对话交流、学术成果评比等渠道,增强科研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不断夯实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深度。对于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业务能力而言,要推动他们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具体来讲,要让理论宣讲队伍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中坚力量,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提升深入群众和事件现场掌握鲜活材料的“脚力”,开阔历史和世界视野而淬炼分辨是非利弊、轻重缓急的“眼力”,掌握多门科学理论而锤炼敢于亮剑、澄清是非的“脑力”,写出贴近群众、把准时度效、传递主流价值的“笔力”,真正成为意识形态话语宣传的行家里手。
三是要加强话语主体的队伍建设。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发挥队伍建设的先锋引领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通过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共产主义决议纲领的集体研究、革命大学的创办等方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壮大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必须是政治过硬、信仰坚定、能力突出、能打胜仗的“正规军”,要依据科学核定、专岗专责、优化结构、数量充足的办法,优化宣传部门职责,优化宣传部门人员配置和责任分工,切实选拔出善于从政治看问题和作决策、在行动上讲担当和重创新的人才,可以从人民群众中聘请有话语权威的人才加入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中来,持续优化、壮大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话语主体队伍建设要注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引导话语主体切实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切实锤炼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和担当,强化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动自觉。
话语内容重在解决“讲什么”的问题,话语内容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基础性要素。针对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问题,要坚持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0]的思路指引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给话语内容赋予生命力,要深化大历史观思维,以发展的视角来推动好话语资源的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在不同话语内容融通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说服力。
一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时代化。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超过了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11]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更强生命力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使命所在,需要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走向符合时代的话语内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得以淬炼和升华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与催化,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譬如,毛泽东同志汲取湖湘文化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譬如,邓小平同志吸纳《诗经》《礼记》中“小康”概念,提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今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宣传,需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以德、民为邦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讲信修睦等精神实质提炼为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用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热点问题,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认同。同时,推进话语转换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服务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属性,诸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群众史观等经典话语,要随着时代变化而赋予新的内涵,传递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导向。譬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表现为党员干部不计个人安危地捍卫党的纪律和荣誉,有时会以流血牺牲作为代价,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更多表现为在平凡岗位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担当。
二是要推动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只有意识形态话语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拥有人民心之认同、行之坚定的民意基础,从而焕发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不谋而合地强调在对人民群众的话语引导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政治话语,不能将关切和服务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视作话语链条中的“低端产品”,而应尽可能使用简单、鲜活、具有烟火气的“大白话”使之渗入人民群众的心田,在娓娓道来的话语交流中联通政治话语的理性逻辑与大众话语的感性逻辑,将大道理寓于小事例,从而以四两拨千斤的话语策略推动政治话语资源的大众化。意识形态话语的大众化,要求话语主体与群众打成一片,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的杠杆,撬开走向大众思想与心灵的大门。习近平总书记树立了使用平易近人式大众话语阐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典范,展现了他率先垂范地推动政治话语大众化的独运匠心。譬如,他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达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关切人民幸福、重视人类永续发展的责任担当与独特优势。又譬如,他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表明了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的系统工程,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中推进正风肃纪和反腐,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三是要推动党的治国理政话语国际化。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而其建构就是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需要不惧困难地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在扩大“中国音量”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譬如,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2020年疫情防控的纪录片《武汉战疫纪》,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话语传递了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感人抗疫故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力回击了一些西方媒体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诋毁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疫情防控实践的不实报道。对于国际舆论界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而言,往往表现为道路层面、理论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的博弈与争辩,需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者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好中国故事。譬如,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时,借用拿破仑“睡狮论”比喻如今的中国具有“睡狮已醒”的国家形象,并强调中国是“和平、可亲和文明的狮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话语渠道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传播平台和表达途径,重点解决的是“在哪里讲,怎么讲”的问题。若没有畅通的话语渠道,就会限制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空间、效率和时效,导致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主题与内容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从建党一百多年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平台的阵地建设与方法创新。譬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采取印刷小册子、开办工人夜校等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集体性教育活动,以党内教育带动社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众传播与媒介融合技术开展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并优化话语风格,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①,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不是过去式,而是没有完成时的重要工作,需要加強话语平台建设,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多链条、互动式传播,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平台的媒介传播力。
一是要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从话语受众来看,网络平台的话语受众主要关注新闻事件、社会舆论、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信息,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主题密切关联,并且网络用户易受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明星等群体网络言论的影响。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引导是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媒介传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汇集和回应民声民意的重要渠道。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履行好网络意识形态管控责任,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着力夯实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员干部以职务身份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论坛社区等网络平台上注册账号、建立群组的,要及时向所在党组织报告。要加强对知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明星等有较大影响力社会公众人物网络言论、网络意见的引导。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社会人员在网络平台严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得到高高飘扬。要积极推动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利用网络平台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他们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导舆论、鼓舞动员等作用。
二是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从媒体传播效果来看,图片优于文字,视频播放优于图片展示,短视频优于长视频。要转换话语传播方式,由自说自话走向话语互动,由抽象晦涩走向形象生动,就需要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格局,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搭建高效传播平台。对于以广播、电视、报刊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要借助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优势,忠诚践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使命担当。譬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百年华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主题,精心制作相应电视节目,用新话语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扩大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果。对于以图、文、声、像为表现形式的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者要遵循传播规律,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打造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可利用微博通过社会名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游戏中嵌入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在动漫视频中传唱歌颂党的歌曲,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者与传播者,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是要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平台的统一。国内和国际传播要始终保持“陈情”与“说理”,“自己说”与“借嘴说”的有机统一,既要在国内传播中注重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对舆情趋势的科学把握,做好积极回应、有效引导,又要在国际传播中利用国际话语叙事风格推动话语引导,增强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尤其是要及时、客观地回应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人权、祖国统一、和平外交政策等涉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譬如,新华社始终秉持和传承“把地球管起来”②的传播使命,始终坚持团结一切有助于传播党的意识形态的媒介力量,向世界传递党的主张、政策和声音,其“海外分社已达170多个,驻外机构数量居世界首位”[12],在融通中外的话语传播中捍卫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导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3]这说明意识形态与话语始终是关联在一起,借助一种有规则、有目的、有逻辑的话语来表达意识形态的主观意志,有利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已逾百年,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能够实现,需要我们作为战略任务长期坚持,一刻也不能放松。历史与现实都表明,意识形态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坚决粉碎各种错误思潮,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力、说服力和亲和力,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信,深入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制度、政治话语的认同感,驰而不息增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动性。意识形态话语建构需要仰仗科学理论的思想引导与价值引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理论体系,它始终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4],能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带来理直气壮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和底气,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捍卫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总之,为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前进航向,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的科学认识,把准话語目标的政治引领和话语秩序的政治保障,增强话语主体的能动创造力、话语内容的逻辑说服力、话语平台的媒介传播力,有助于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人们的共同精神支柱和价值遵循。
①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乌衣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出自毛泽东同志对新华社的指示。1955年1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明确新华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任务。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6]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7]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21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11]毛泽东.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
[12]柳斌杰.中国名记者: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0.
[1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
[14]鄢本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9.
责任编辑韦荣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