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碰撞

2023-08-03 23:01杨兴雨谢星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音乐家作曲家民族音乐

杨兴雨 谢星

1601年,西方钢琴传入中国,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里,钢琴的发展经历坎坷,但是中国许多音乐家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这条路上做了很大的努力。这些音乐家们学习西方系统的音乐知识、演奏技术、作曲技法,然后将学到的知识反哺于中国音乐。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钢琴文化在中国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音乐家们在这条路上也做了很多的探索,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在简单介绍西方钢琴艺术的基础上,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出发,阐释中国钢琴作品融入民族元素创作的意义以及发展策略,也期待中国钢琴艺术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1 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

钢琴艺术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分别是: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每个时期的音乐家都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纵观每个时期的作品,都能找到一个共性因素——民族性。作曲家们都或多或少用过本民族的元素来创作钢琴作品,例如,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巴赫,德国人,他的《德国组曲》正是反映了18世纪的德国洋溢着的现实生活气息,表达了民族的美好的愿景。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海顿,在创作中广泛地运用了本民族——奥地利的民间音乐,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奥地利民族音乐的曲调。莫扎特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的许多创作中,将德奥民间音乐与意大利抒情风格相融合,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更是一位对民族音乐充满热爱的音乐家,被称为19世纪民族乐派的先驱。他出生于波兰,从小就热爱波兰民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他的《波兰舞曲》《玛祖卡》等作品都融入了民族风格。还有同时期的李斯特。作为匈牙利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匈牙利狂想曲》中,运用了大量的匈牙利民族民间曲调素材,让作品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格和民间情趣。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威尔、德彪西的创作也是充分吸收了本民族的民族音乐素材,将其与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再到20世纪,虽然这个时期的音乐发展形式多样,音乐流派也非常多,但是许多作曲家们依然在民族音乐路上挖掘与探索着,如巴托克,他生长于匈牙利,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匈牙利民间音乐。对于巴托克来说,匈牙利民间音乐是他音乐的灵魂。

艺术没有国度,但是艺术家有自己的祖国,来自不同民族的音乐家们,都在将钢琴与本民族的音乐融合,使之真正落地。

中国的钢琴音乐同样如此,也是建立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石之上。

2 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钢琴传入中国后,赵元任于19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之后也陆陆续续有不少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这些作曲家有冼星海、贺绿汀、丁善德等。在这些作曲家们的努力之下,中国钢琴艺术开始萌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迅速,许多音乐家在西方系统学习欧洲作曲技法,再用于音乐创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再到近现代,许多中国钢琴演奏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郎朗、陈萨等。无论是钢琴演奏、钢琴教学还是钢琴音乐创作,都是硕果累累。

2.1 萌芽期——对西方音乐的模仿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开始萌芽,代表作品是赵元任的第一首鋼琴小品《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西方学习过作曲理论和演奏技巧,因此这首钢琴小曲具有明显的西方音乐色彩,采用了西方的和声。作为中国钢琴音乐的萌芽,《和平进行曲》及同时期的创作,为后面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世纪初,中国的钢琴教育开始形成,在这个时期,举办了多次比赛,演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通常是参赛要求之一。这一要求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瞿维的《花鼓》等。

2.2 探索期——逐渐建立特色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探索期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也是钢琴音乐发展的高峰期。20世纪50年代左右,中国钢琴作品数量达到了两百多首。主要的创作特点为:第一,以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为主,如《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第二,出现了一些无标题音乐,如序曲、幻想曲等。这些创作是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有一些作曲家还会在乐曲的结尾加上文字说明,这是音乐家们对中国钢琴音乐大胆的创新与探索。第三,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这一时期有不少作曲家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创作出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作品。代表作品有:《火把节之夜》《云南民歌五首》《塔吉克鼓舞》等。钢琴音乐的创作逐渐越来越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色[1]。

2.3 发展期——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融,越来越多音乐家进行创作与创新,作品题材越来越丰富,创作形式日趋多样化,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走上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原创的钢琴作品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改编曲。王建中先生的改编曲是其中的代表,有改编自民族器乐合奏曲的《彩云追月》、古筝曲改编的《渔舟唱晚》、声乐曲改编的《走进新时代》。改编是中国钢琴音乐的必经之路,因为改编的钢琴作品能更容易老百姓所接受,有更高的传播性。另外,音乐家们对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中国作曲家受到西方音乐技法和观念的影响,突破传统的模式,将一些新颖而独特的想法用于音乐的创作,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很有先锋性,例如谭盾创作的《忆》、陈怡创作的《多耶》等。作曲家们尝试用无调性或者序列音乐技法来表达民族音乐,这样的探索是思维的进一步解放,也为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2]。

3 民族元素融入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意义

中国音乐相比于西方音乐,自身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调式、旋律、和声、曲式、节奏、音色等各个方面。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累积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璀璨不息。无论是从音乐的本体还是文化内容来讲,都有利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创新。

3.1 中国钢琴作品融入民族元素创作的意义

3.1.1 拓宽钢琴作品创编新思路

从音乐的本体来讲,中西方音乐的各种构成要素都有区别,例如调式调性,西洋调式和民族五声调式带来的音乐调感差异明显。又或者曲式结构,西方曲式结构有着很完善的体系,一段体以及单二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结构等都有严谨的理论依据,然而中国乐曲的结构,例如古筝曲、二胡曲主要以多段联合体为主。再或者和声方面,西方以功能和声、色彩和声为主,而中国音乐的和声,为了服从民族五声调式调性的特点,不再强调和声的功能进行。

钢琴作为西方音乐,采用十二平均律的律制,但是当作曲家们创作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时,便会以中国音乐风格为依托,不再局限于大小调式音阶,也可以采用中国风格的曲式结构,包括和声使用都可以以服从调式为前提而进行。这对于作曲家来说,无形中拓宽了音乐创作的思路,可以使得创作的作品风格更多样化。

3.1.2 拓宽民族文化传播新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极其快捷,网络几乎无死角覆盖世界的每个角落,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愈加普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而言,这都是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在文化交融碰撞的背景下,如何让中国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每个中国人都值得思考的时代课题。从音乐的角度来讲,理论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表演。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文化传播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以钢琴为媒介来传播中国文化,可以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与钢琴的碰撞中焕发新的活力,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3.1.3 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注入新动力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不是生硬简单的拼接,而是要找到两种文化契合的点,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表达。同理,钢琴作为引进西方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想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真正扎根和发展,就必须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相融合,如果一味地追求西方音乐的复制和再现,钢琴就不能真正地落地生根。作曲家们带着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将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创作出既能体现文化融合的协和度,又符合中西文化发展的规律的钢琴作品,能使得中西文化的交融,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交融更具有活力。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民族元素的融入既能为西方音乐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也能使中国文化呈现更生动活泼的一面,也可以使碰撞出来的中西文化更具有国际化,从而走向更宽广的领域,为世界文化添砖加瓦[3]。

3.2 中国钢琴作品融入民族元素创作策略

3.2.1 民族语言搭建听众与艺术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文化的体系中,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一定特征的民族语言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不是所有人都经过高水平的音乐训练,大部分人对于音乐的喜爱源于一种本能,如果能在听觉范围内听到一些熟悉的东西或者和文化基因相关的东西,更能拉近听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西方钢琴音乐固然高贵典雅,但是能够流传更广的文化应当既能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民族语言的使用,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一大思路。如钢琴作品《黄河协奏曲》中,加入了劳动号子的语言表达形式,非常符合黄土高原地区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高亢而粗犷的喊号子既表现了在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刻,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决心,也使得听众有了一种文化的亲切感,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接受度,也使得作品的流传度更广了。

3.2.2 民族习俗与审美,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民族文化丰富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均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習俗和音乐风格。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从音乐创作或者改编的角度来讲,应该积极地融入这些丰富的民族元素。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庙会、社戏、风俗等,都非常值得去挖掘。近现代也有不少音乐家们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钢琴作品,如黄虎威创作的四川民歌主题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王建中的《云南民族五首》等。

民族习俗和民族审美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沉淀下来的,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和基因里,因此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更容易被人们听到和记住,在钢琴音乐创作中,要善于利用这份宝藏和财富。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以钢琴作品来进行文化传承,需要钢琴创作者们不怕困难,甘于寂寞,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不懈求索。

引用

[1] 余琨.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音乐元素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9(5):181-183.

[2] 管思琪.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体现[J].大观 (论坛),2019(2):130-131.

[3] 廉莹.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意义探究[J].音乐创作,2018(7): 174-175.

作者简介:杨兴雨(1980—),男,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贵州师范学院;谢星(1987—),女,湖南醴陵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贵州大学。

猜你喜欢
音乐家作曲家民族音乐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小小作曲家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姚铜(音乐家)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