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暧昧文化。「曖昧」作为日本人的民族性之一,其表现形式可谓多种多样,贯穿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日语语言的构成和表达里,汉字、外来语的广泛采纳以及暧昧语的大量使用是日语与其他语言最为显著的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固有民族性的延伸和发展,暧昧用语研究不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也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日本人的民族特性。
1「曖昧」的定义
首先,从字面上对“暧昧”一词进行阐述剖析。“暧昧”一词中日皆有,现在也均作为常用词被使用,但所指意义大相径庭。中文语境下,“暧昧”特指男女之间在情感方面态度不明、关系不清的状态,存在于友情之间,又超然于友情之上。而日语的「あいまい」,根据《広辞苑》《ジーニアス和英辞典》中:「確かでないこと。はっきりしないこと。」的定义,可以得出它是指:「不明確、不明瞭、多義的、不定的、流動的」之意[1]。日语「曖昧」的近义词有:「不確か、漠然、あやふや、おぼろげ」等。
2 暧昧文化的形成原因
「曖昧」文化成因复杂,是日本所处的岛国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影响之下形成的综合产物。下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其成因。
2.1 自然方面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日本通俗作家内田树在他的《日本边境论》中也给了「暧昧」一个地理学的解释,认为「暧昧」和日本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系的。由此可见,分析日本暧昧文化形成的原因时,对地理位置因素进行考虑是有必要的。日本是一个独立的岛国,地处大陆边缘,日本人对于文化核心和文化边缘的概念相对模糊,这使得日本人没有一个很强的以某种文化实体为辐射面再向各个地方进行发散传播的想法,甚至也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夷夏之辨”的概念,这一定程度造成了他们的暧昧感。
日本文化研究专家李兆忠在《暧昧的日本人》中所说:“东瀛岛国本身就是一个暧昧的存在,包围在辽阔的海洋中,它介于封闭与开放,狭窄与辽阔之间;位于极东,使它在东亚册封体系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与大中华帝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国际地位介于宗主国与藩国之间。[2]”
此外,气候因素也不可小觑。众所周知,日本深受台风灾害影响,每年夏秋,平均会有十个以上的台风接近,其中三四个可能登陆。台风的特点就是难以预料,再加上早期没有基于现代卫星气象技术提供的天气预报,台风的到来,往往让古代的日本人民猝不及防。日本古代是「稻作文化」,农业生产活动非常重要,可谓是靠天吃饭。而突如其来的破坏性台风则会给农业和渔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严重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台风的不可预期性带来了巨大的偶然感,生存和毁灭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生死只有一线之隔、一念之差,这种模糊便培养了日本人对于生死界限的暧昧感。
日本除了台风灾害,地质条件也极其不稳定。日本历史上发生过千余次大大小小的火山喷发,有些火山喷发,还会引起地震。日本位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交界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十分频繁,年平均地震次数高达1500次,是世界上地震频率最高的国家。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遇难者多达十几万人;2011年东海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泄漏,灾民不计其数,其遗留危害波及至今。
所以,如此种种不可预期的因素合在一起,就加剧了日本人的居安思危心理。日本的国家面积和人口规模都比较小,就像是把一颗石子丢进狭小池塘和丢进广袤大海的区别,哪怕是一般程度的灾害也可能会给日本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在日本,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全民族的心理造成了一种极深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需要一種能应付不安定感的有效心理机制。如果把死亡看得太重,人们就难以用足够的心理能量来面对未来的世界。在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催生下,日本人趋向于把生与死的界限看得轻一点,也即——将生与死的界限暧昧化。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不可预期的自然环境,才能够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才能尽快着手于灾后重建。
因此,日本的自然环境是日本人形成暧昧性格的重要条件。总结一下暧昧的特征就是——总在A状态和B状态的犹疑之间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如果粮食丰收了,他们反而可能会因为担心明年估计不会遇到那么好的收成了而产生忧伤感;在经历火山爆发之后,他们也未必会陷入悲伤难以自拔、一蹶不振,因为至少这个火山暂时不会在短时间内再爆发一次。这客观上也能解释为什么在战败后,日本民众能够迅速以积极的心态,共同致力于国家重建。这就是这个在台风地震火山中生存下来的民族所具有的心理素质。
2.2 社会历史方面
日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社会的统一程度很低,长期处在分裂割据的状态。尤其是盛行“以下克上”的战国时代,各地“大名”割据一方,全国战乱不断。作家袁腾飞曾生动地将其比喻为:“日本本来就是弹丸之地,结果战国时期又分裂成了十几个小弹丸。[3]”
全国有众多大名,与谁结盟,又反对谁,其中的选择空间很大,只要有一步选择错了,家族的命运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如履薄冰。相反,如果在一个大一统的稳定政体里,官员都按照官僚的升迁制度按部就班地被规制在体制之内,以小博大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在这样一种不安定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同时又充满了恐惧,有可能一步登天,也有可能命丧黄泉。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日本家喻户晓的军记物语鼻祖《平家物语》讲述了平安末期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其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族的荣华鼎盛和骄奢霸道;后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大战的经过,渲染了平氏家族终被消灭的悲惨结局[4]。
正如故事开篇所言:「祇园精舎の鐘の声、諸行无常の响きあり。娑羅双樹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あらはす。おごれる人も久しからず、唯春の夜の夢のごとし。たけき者も遂にはほろびぬ、偏に風の前の塵に同じ。」且看他平家起高楼,且看他宴宾客,且看他楼坍塌,胜与败或许并非那样界限分明。社会风雨变幻莫测,没有人是注定的赢家,哪怕一时战胜,也要居安思危,这种情况就会催生出大量的不安和对于稳定预期的幻想,由此孕育出了对善恶、对胜败、对生死的暧昧感。
3 暧昧文化对日语语言的影响
前面分析了“暧昧”文化的成因,得到了“暧昧”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就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界限不那么清晰地划分,在A状态与B状态的犹疑之间做好了心理准备,明白当下情况的偶然性,随时改变状态、做出调整、适应事态的发展变化。暧昧文化贯穿在日本文化的多个方面,对日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日语的组成和日语表达特点两个方面来阐述。
3.1 日语的组成——对汉字、外来语的广泛采纳
源自于日本人不区分中心和边缘、没有很强的“夷夏之分”观念的暧昧文化传统,他们积极学习和借用汉字、外来词,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当中,使得日语中汉字和外来词占到了很高的比重。而且,对于日本人来说,尽管他们也知道在历史上汉字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在情感上,他们认为这些词语就是日本词。不仅对汉字是这样的态度,对外来语也是一样。
对比中国人,我们的认知模式一般会是——汉语一定是中心,外来语服务于汉语,甚至对于周边的文化还有一定的蔑视心理。日本人却是无所谓,世界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要区分中心,不要区分边缘,不要区分夷,不要区分夏,对我有用就拿来学习、运用,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从文化的摄取形态来看,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部分摄取型”。因此,继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因为中心和边缘之间暧昧化的结果,日本人没有很强的文化中心意识,而是把自己“放空”,形成一种近似于以“无我”为中心的文化心理传统。由此,他们更容易接受与吸纳其他的文化,显现出“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特质——及时学习有利于自身的事物,适应新的发展事态。
以“暧昧”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不仅说明了为何日语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来语,也进一步推测出了在近代日本能够后来居上,迅速跳出封建囚笼跨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在文化传统原因。
3.2 会话中的暧昧语表达
在日语的日常表达中,也形成了大量的暧昧用语。这种暧昧表达,从11世纪就开始出现了,它的意义就是避免把话说得过于直接明了,以免在听话者的印象中留下啰嗦的印象或者避免让他人受到刺激或感到尴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起到润滑油的作用。
比如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表达拒绝意思的场合频繁使用暧昧表达。说话者一般不会直接拒绝,而是采用「それはちょっとね」一类把“肯定”与“拒绝”的界限稍加模糊地暧昧表达。不直接给出准确回复,能够保留足够的语言空间,使对方有充分的思考和回味余地,听话者也会察言观色从而理解对方的真实意愿。
“避免斷定表达”也是暧昧文化对日语语言的影响之一。日本人习惯在句末加上例如「でしょう」、「かもしれません」、「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と思う」的后缀,将语气缓和[5]。
因此,正如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开头中所倡导的那样:「和を以て貴しと為す」,暧昧用语折射出了日本人的国民性,以及他们以和为贵、避免在人际交往中碰壁的处事心态,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使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害。若是要熟悉日本人的这一特殊表达方式,就必须从日本暧昧文化角度出发,由此才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4 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暧昧文化产生的各种因素,以及该文化对日语语言形成和表达的影响,关注到了暧昧用语的使用习惯及其在会话中传达的微妙语感,进一步理解了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和处事心态。综上所述,暧昧文化或许可以作为理解日本相关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引用
[1] 马力晗.浅议日本人「暧昧」审美意识的包含形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6(33): 117-118.
[2] 古燕玲,王婷.浅谈日本人的暧昧性[J].文学教育,2017(24): 40-41.
[3] 袁腾飞.世界历史很有趣:袁腾飞讲日本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
[4] 宋成魏.一口气读懂日本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2.
[5] 陈月琼.浅析日本人的说话艺术:以“暧昧表现”为中心看日本人的和精神[J].戏剧之家,2015(13):261-262.
作者简介:吕婕(2001—),女,广东广州人,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